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阳 《河南农业》2006,(6):17-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鲜食糯玉米以其香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突出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但鲜食糯玉米的特殊用途决定了不同于普通玉米的特殊评价指标。品质的优劣决定一个品种的经济价值,是衡量品种的首要标准,品质指标一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引进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鲜食玉米品种,减少农民盲目引种带来的不必要损失。2016年富源县开展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筛选区域试验,对参试品种的植株性状、抗性、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品种石糯2号稳产、抗性强 ,食味和商品性好 ,可作为主栽品种推广种植,黑糯1号、云糯3号还需来年继续进行试验示范,进一步确定其抗病性后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20112014年江苏省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品质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观、柔嫩性和皮厚薄与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味风味、色泽和糯性与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与品质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外观、气味风味、色泽、糯性、柔嫩性和皮厚薄与品质间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品质性状与品质间的直接通径系数表现为外观>皮厚薄>糯性>气味风味>色泽>柔嫩性>支链淀粉含量>皮渣率。因此,江苏省在选育高品质鲜食糯玉米杂交种时,应以改良外观、皮厚薄、糯性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鲜食糯玉米品质性状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011~2014年江苏省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品质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观、柔嫩性和皮厚薄与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味风味、色泽和糯性与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与品质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外观、气味风味、色泽、糯性、柔嫩性和皮厚薄与品质间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品质性状与品质间的直接通径系数表现为外观皮厚薄糯性气味风味色泽柔嫩性支链淀粉含量皮渣率。因此,江苏省在选育高品质鲜食糯玉米杂交种时,应以改良外观、皮厚薄、糯性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6.
鲜食糯玉米新组合及其食味品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鲜食糯玉米鲜果穗采收期,从鲜果穗产量、商品性和食味品质3个方面对39个鲜食糯玉米新组合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选育中新组合筛选及其食味品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沿江地区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糯玉米(Zea mays L. ceratina Kulesh)起源于中国,其籽粒胚乳淀粉几乎全为支链淀粉,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目前我国鲜食糯玉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 200万亩左右,成为世界糯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仍保持持续增长势头[1]。目前,江苏省鲜食糯玉米种植面积已近200多万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合河池市种植的高产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收集了近年通过审定或引种的14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筛选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田间抗性和蒸煮品质等表现。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是钱多多X8、金卡糯5号、荣玉糯9号、河糯136,这4个品种比较适合在河池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加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推广应用,进一步引进并筛选适合我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2005年开展了本项试验。1试验概况1.1参试材料16个品种(系)分别为:“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沪玉糯3号”(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所)、“渝糯8号”(重庆市农科所)、“丽晶  相似文献   

10.
糯玉米(Zea mays L.var.ceratina Kulesh)单株产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且各性状之间也会互相作用. 以广东省选育的15个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调查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上叶数、穗位叶长、穗位叶宽、茎粗、果穗长、秃尖长、果穗直径、穗行数、行粒数、轴粗、鲜苞质量和鲜穗质量共15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中果穗长、轴粗、株高、叶片数和穗位叶宽与鲜穗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为:果穗长>轴粗>叶片数>穗位叶宽>株高. 在糯玉米品种选育时,果穗长、轴粗、株高、叶片数和穗位叶宽等可作为关键选育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1.
糯玉米鲜食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自育和1个外引自交系为试材,以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采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对糯玉米 7 个鲜食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皮薄厚性状外,其余各性状GCA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除色泽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SCA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色泽主要受加性基因决定,其余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但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在鲜食品质性状方面,多数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的自交系有P3、P6、P5和P2;特殊配合力在多数性状上表现较高的组合有P36、P46、P13、P15、P24和P25.  相似文献   

12.
介绍优质鲜食甘薯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新品种94464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一、特征特性1.江南花糯审定编号:苏审玉200105号。株高210厘米,穗位90厘米,总叶片数20张,果穗长筒形,穗长20厘米、粗4.5厘米,平均单株结穗1.8个,无秃顶,每穗14~16行,籽粒排列整齐紧凑,呈红、白、紫、黑等色。产量高、肉质厚、糯性强、香味浓、糯中带甜。  相似文献   

14.
以10个鲜食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苞叶主要性状和杂交种F1的苞叶配合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苞叶厚度、最外苞叶长(宽)、最长苞叶长(宽)、最内苞叶长(宽)、苞叶张数、苞叶鲜重、苞叶干重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都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除最长苞叶宽外,也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苞叶张数、最长苞叶长、鲜苞叶重和干苞叶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苞叶厚度、最外苞叶长(宽)、最长苞叶宽、最内苞叶长(宽)遗传上除加性效应外,尚有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存在。  相似文献   

15.
鲜食糯玉米品质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影响鲜食糯玉米品质的关键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江苏省2009年糯玉米区域试验10个参试品种的6个主要品质性状与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品质与6个主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糯性皮厚薄柔嫩性外观品质气味风味色泽。在选育高品质鲜食糯玉米品种过程中,应重视糯性、皮厚薄、柔嫩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的综合评价和选育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以5个优良鲜食型糯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其株高、穗位、穗重、穗粗、轴粗、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鲜穗产量、雄穗长、雄穗分枝13个性状进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鲜穗产量与穗重、百粒重、穗粗、行粒数、穗长等性状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鲜食型糯玉米13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前三个主成分,即鲜穗产量因子、雄穗因子和秃尖长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7.2767%,可以基本代表13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信息。第一主成分是优良玉米品种选择和评判的主要指标,各性状应具备:果穗大,穗粗且轴细,即籽粒要深,穗粒数要多,百粒重要高,株高宜较高等。从第二主成分来看,鲜食玉米品种植株的雄穗最好较长,分枝不宜太多,在保证玉米雌穗对雄穗花粉量需求的同时,尽量选择雄穗分枝少的品种。从第三主成分来看,秃尖长影响了鲜食玉米的商品品质,在品种评价和选育时,应将秃尖长度控制在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7.
鲜食糯玉米品质差异及品质评价理化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8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授粉后17~29 d不同采收期籽粒粗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最、皮渣率、淀粉黏度性状与鲜穗蒸煮晶评分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鲜穗蒸煮品评分与各品质成分在品种间、采收期间差异极显著;最佳品质期在授粉后的时期及长短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各品种在最佳品尝品质时,品尝评分分别与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籽粒粗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皮渣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淀粉黏度性状,尤其是峰值黏度对品种品尝评分有重要作用.籽粒粗淀粉含量、淀粉黏度性状和皮渣率可作为糯玉米品种品质评价的客观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丰富浙江省慈溪市鲜食糯玉米品种及筛选出适合慈溪市种植的春季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特引进13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系),并对其产量、品质、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浙科糯7号"玉米商品性好,外观形状好,色泽好,籽粒排列整齐,柔嫩性及口感好,产量位列第一,可在慈溪市进行适当种植;"农林糯1号"虽产量不高,但商品性佳,籽粒颜色为紫红色夹白色,口感佳,可在慈溪市进行小范围种植。  相似文献   

19.
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筛选及其特征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优化本地区种植结构,引进并筛选高产、优质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笔者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可供煮食、烤食的优质甘薯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欢迎.为满足市场需求并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于2001年从各地引进优质鲜食甘薯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口感好、适销对路的鲜食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