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传统校园建设存在因雨水径流总量变化而引发的内涝问题,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海绵校园"的构想,阐述了海绵校园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统计分析各区内的代表高校,论述建设海绵校园的必要性。以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为例,在校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降低径流污染,并结合绿色评价量化标准进行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有效解决了校园内雨水资源利用、排水防涝、景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相关高校"海绵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年蒸发量大,导致严重的雨洪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山麓迎风区多暴雨的气候特征对平原地区构成了雨洪灾害的威胁,在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作为径流缓冲区,对于缓解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雨洪管理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城市浅山区的雨洪灾害情况及其特点,首先探讨了在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项目,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浅山区的海绵绿道设计方法。该海绵绿道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到3个维度:1)华北城市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2)绿道作为雨水径流缓冲带;3)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绿道设计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雨水安全与利用两个视角综合考虑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将海绵绿道与传统绿道的调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海绵绿道在控制径流总量、峰值流量以及推迟峰现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能,能有效解决场地的雨水调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涝、水环境恶化是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论的"海绵城市"理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借助LID理论,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雨水管理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了校园内涝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校园地势和绿化现状,本着水量化整为零、就地消散的原则设计汇水区域;针对各区域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该研究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实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园绿地相对其他城建区拥有大面积的透水性下垫面,可以配合城市管网接纳外源雨水,有效地参与城市雨洪调控。本文以迁安市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进行合理概化,并在区域内建立公园绿地的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和传统开发模式,根据项目要求引入外源雨水,运用SWMM模型模拟不同重现期(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1 h降雨下的两种开发模式,对比分析排放口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以及2年一遇1 h降雨下各单项LID设施对径流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SWMM模型可以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为城市进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2)在进行制定径流控制目标时,应结合场地现状情况,规划外源汇水面积;3)LID设施对城市雨洪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可以减少径流总量,降低径流峰值,推迟峰现时间。采用LID模式建设的外源雨水型公园绿地在1年一遇至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100%~37.69%,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100%~40.55%,峰值消失或出现时间迟滞135~24 min。各项LID设施对径流总量削减的效率排序为:下沉式绿地>组合型>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对峰值流量消减的效率排序为:下沉式绿地>组合型>生物滞留池>植草沟>透水铺装;对推迟洪峰出现时间的效率排序为:组合型>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沟>透水铺装。4)公园绿地在进行LID设计时,应考虑防灾避险等其他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嘉兴市面临的城市内涝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问题,嘉兴水问题治理在规划转型的新常态下变革思路,借鉴国外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本文基于嘉兴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对蒋水港绿道和勺园停车场试点的运作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次调研对课题中地域性参数化试验研究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显著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为重庆城区的雨水径流控制带来严峻挑战,在建设重庆山地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山地公园极具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体系的潜力与价值.选取重庆主城区12例典型山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汇流基本单元——子汇水区进行径流特征分析,并结合不同子汇水区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山地公园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策略,从山地海绵体的绿色开放空间优化层面实现城市小流域的雨洪管理.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内涝问题有增无减,特别是自然水体被破坏,改造形成的区域受灾最为明显。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近年来可持续雨洪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新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持开发前的原始区域生态循环,实现良性的城市水文环境。低影响开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LID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其内涵也逐步扩展到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场地设计等方面的过程中。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营造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相结合,为城市环境新形象和实现城市环境空间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雨洪问题已经成为浅山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绿地低影响开发是解决浅山区雨洪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一套面向径流控制效果、建设成本等多元目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优化方法,能够为浅山区雨洪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有助于浅山区的未来高质量发展。  方法  从浅山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征与径流特点入手,耦合D8与NSGA-Ⅱ算法,构建基于栅格数据的低影响开发布局优化平台,实现协同径流控制效果与建设成本优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规模空间量化布局,并将石家庄西山郊野公园作为实验对象,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结果  分别在重现期5、10和20年2 h降雨模拟情景中,得到实验对象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优化解集24、30和30个,并识别得到各模拟情景LID设施建设的“理想投资上限点”为7 514.1万元、6 634.4万元和6 065.1万元;在ArcGIS中可视化各模拟情景所得“理想投资上限点”对应的LID设施布局方案,发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调蓄水体呈散点状分布,植草沟呈分散的小规模线性分布。  结论  D8与NSGA-Ⅱ耦合算法能够良好地匹配浅山区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情景,简化了传统绿地低影响开发繁琐的设计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径流峰值流量与LID设施成本存在边际效益递减效应,且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大,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加剧;相对其他LID设施,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的建设性价比更高;实验对象的可视化模拟结果基本符合设计原理与真实设计情景,能够良好地指导规划设计;未来应重点探究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优化与绿地规划设计的协同方法,同步规划设计方案以置入必要的约束条件,从而提升设施布局结果的合理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房艳 《甘肃农业》2020,(4):116-118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排水管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设计合理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城市是否能够正常运营。在城市建设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建设理念,其可以利用建设LID低影响开发设计,实现减轻城市管网运营压力的效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基于城市设计理念的海绵城市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展开分析,为更好实现排水管网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受既有建筑、管网、高差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城市建成区的海绵化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尤其是高寒地区居住区海绵建设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技术困难。本文以西宁市安泰华庭小区海绵化改造为例,详细介绍其海绵化改造具体方案,并验证实施方案的有效性,为此类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案例依据。【方法】通过对现状场地条件分析、LID设施的选择与布置,运用SWMM建立不同重现期(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2 h降雨下海绵化改造前后的两种模型,并进行对比,同时在改造后模型中使用实测降雨数据模拟,并与排放口实测数据对比验证。【结果】(1)依据场地现状可使用下凹绿地、植草沟渠、高强度透水铺装、屋顶花园、雨水调蓄池5种LID设施组合的海绵设施系统。(2)在10、20及50年重现期降雨条件下,C1排水口的流量峰值分别降低了83.45%、79.31%和57.39%,峰现时间延迟了82、40和30 min,C3排水口的流量峰值分别降低了65.96%、34.04%和22.34%,峰现时间延迟了65、50和62 min,达到了很好的削峰延时效果;改造后50年重现期下排水口的流量均低于改造前2年重现期排放口的流量,小区的防洪排涝能力由2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3)通过与3次实际降雨值和产流数据对比,发现模拟数据与实际监控数据能够很好地匹配,说明设计模型的参数率定合理,模拟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结论】使用多种LID设施组合的海绵系统改造后的区域相对于未改造区域的产流峰值、出流量均大幅度降低,充分说明了在高寒地区海绵化改造的实施有效地削减了外排量,实现了削峰、延时、去污等综合目标。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即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是低影响开发,即利用分散的、小型的设施达到控制污水、收集雨水等功能。[1]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2014年12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组织申报试点。经过五年的发展,初期试点城市发挥了海绵城市的部分功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将浅谈海绵城市的功能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解读海绵城市的内涵入手,指出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的思路、环节和技术途径,并在研究西安市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的难点的基础上,探讨西安市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西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及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市建设中防洪设施的滞后,城市雨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借鉴各国提出的可持续城市雨洪管理方法(LID、WSUD、Su DS、BGC等)和实践经验,完善我国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SWMM的哈尔滨远大生态园LID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问题日益严峻。以哈尔滨市远大生态园为例,利用SWMM模型模拟公园现状和加入不同LID措施(以透水铺装、渗渠和下凹式绿地为例)后场地的径流,根据模拟结果,选择合适的LID布局方案,并对远大生态园进行LID改造设计,为今后远大生态园的改造提出合理的LID使用建议。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LID措施对雨洪控制的效果不同,铺设透水铺装、采用渗渠和下凹式绿地都可以改变径流系数,削减汇水区峰值流量,增加地表对降雨径流的滞蓄量和渗透量,将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结合使用比采用透水铺装和渗渠结合使用时峰流量削减的更多,径流系数减小的更大。而将透水铺装、渗渠和下凹式绿地三者结合使用在控制径流方面的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采用这些低影响开发措施对重现期为1a的降雨流量控制最为有效,3a和5a次之,重现期为10a的降雨效果最差,说明采用LID措施对小型降雨的滞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一个新概念,国际上通用俗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通俗理解就是在下雨时城市地表能像海绵一样吸水、渗水、蓄水,使大气降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笔者对建国以来黄淮海平原处理"蓄、排"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简要回顾,并对"海绵天津"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同时还介绍了地下埋设填料暗沟预制件、地面铺装透水路面砖,建成蓄排兼顾的"海绵天津"的具体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暴雨水管理模式,它的基础原理是模仿自然:利用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控制点,从源头控制雨水。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园林设计(城市开放空间,居住区,道路,停车场等)应用低冲击开发技术的探讨,提出减少场地的地表径流,保护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生态措施的低影响开发成为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的主要手段,下凹绿地是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技术措施.本文介绍了天津地区下凹绿地适用植物配植的原则,提出了20种适用...  相似文献   

18.
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雨水系统的新模式,城市绿地作为实施的主要载体,在规划设计上结合低影响开发措施可有效调节雨水径流。本文以广东湛江市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绿地系统存在问题并探索推行低影响开发的可行性,为下一步构建城市排水网络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5,(16):174-175
概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建设理念,分析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与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增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使得低冲击开发模式(LID)成为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的前沿。以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的开发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基地微地形数字地面模型(DTM)建模为分析基础,一方面通过暴雨径流模拟来确立水资源空间利用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对基地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合园区发展定位与功能结构需求,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栅格叠置分析技术进行多种功能的适宜性分析和园区功能布局,对主要功能区用水需求进行定量估算,引入LID设计理念,进行水景观水量保持、水质保障等生态安全的科学化设计,尽最大可能实现入渗、过滤、蒸发、蓄流等方式以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可能接近开发前的状况,实现人水和谐、绿色低碳的水生态安全景观格局,为农业科教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