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2011年对浙江省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共65种,其中红藻门42种,褐藻门11种,绿藻门11种,蓝藻门1种。海藻种类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然后是秋季,夏季最少。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海藻群落优势种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孔石莼(Ulva pertu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等。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调查结果表明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长山列岛底栖海藻的分布和丰盛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山列岛自然条件优越,初步调查,底栖海藻共有109种,其中45种属经济海藻。在各大岛屿,潮间带底栖海藻的覆盖度可达4级(50-75%),许多优势种的生物量较大,如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海罗Gloiopellis furcala(Postet Rupr)J.Ag、缘管浒苔Enteroniorpha linza(L.)J.Ag.鹿角菜Pelralia siliguosa Tseng et C.F.Chang.肠髓藻M yelephycus caespilosus Kjellm,和海雹菜Brachytichia guoyi(C.Ag)Born et Flah.等。各岛屿藻类的水平分布基本上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即分布在东南端的海洋岛藻类种类最多,獐子岛次之位于西北端的广鹿岛种类较少。调查和分析各岛屿海藻群落的生境,基本属于:岩岸、石砾、泥沙滩和沙滩四种,不过有些生境并不典型常形成混合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 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枸杞岛周围底栖海藻分布的回声探测及其插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枸杞岛天然海藻场近岸50 m范围内的底栖海藻为研究对象,利用BioSonics回声探测仪采集的回声样本,对未采样区域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预测,使用该方法探测评估底栖海藻资源量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枸杞岛地区的底栖海藻呈斑块状分布,插值预测可有效弥补回声采样难以覆盖全部研究区域的不足,并能由点及面地表现完整研究区域内底栖藻的资源状况;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在空间上越靠近就越相似”的预测特点与底栖海藻呈斑块状生长特点的契合性,适用于预测底栖海藻的空间分布情况;赋予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合适的幂指数可准确高效地预测评估底栖海藻的生长分布情况,本研究中p=5为最佳幂指数。目前回声探测方法和插值预测方法在海藻资源评估领域的应用尚处于研究初期,本文探索了其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的应用特点,评估其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5.
枸杞岛海藻场大型海藻凋落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型海藻凋落物分解为海藻有机、无机碎屑参与海藻场C、N等养分循环,对维持海藻场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采用"原位埋袋法",尝试对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孔石莼(U.pertusa)、细枝软骨藻(C.tenuissima)、舌状蜈蚣藻(G.livida)、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羊栖菜(H.fusifarme)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测定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有机C含量、有机N含量、C/N和C、N稳定同位素值。结果发现,海藻凋落物δ~(13)C、δ~(15)N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变化较复杂,根据凋落物碎屑化过程中不同的分解主导因素,将枸杞岛夏季大型海藻凋落物大致分为淋溶分解期(0~11 d)微生物分解期(11~42 d)。经分析计算,在构建海藻场食物网时,海藻凋落物δ~(15)N值在分解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动,对同时摄食海藻植株和海藻碎屑的杂食性的初级消费者营养级造成0.4左右偏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挠力河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特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底质、植被之间的关系,于2016年7月份—2017年5月份在挠力河湿地设置11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挠力河湿地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9目18科42种,划分为6种摄食功能群,即捕食者(PR)、杂食者(OM)、直接集食者(GC)、过滤收集者(FC)、刮食者(SC)和撕食者(SH),其中,刮食者和捕食者是优势功能群,物种数分别为19种和11种;6种运动功能群,即漂浮者(PL)、潜水者(DI)、附着者(CN)、扩张者(SP)、攀爬者(CM)和挖掘者(BU),其中附着者为优势功能群,物种数多达25种。底质类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等均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同样也影响其功能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对大连底栖海藻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从形态、结构到繁殖器官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及探讨.共采集到海藻94种,其中舌状酸藻(Desmaresti lingulata)和胶毛藻(Trichoglaea lubricum)在中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3年11月(秋)和2014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调查所获大型底栖藻类数据,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将调查数据整理并录入到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系统,使用Arc GIS软件绘制南麂列岛潮间带调查断面分布图、藻类生物量分布图和调查断面藻类多样性指数专题图。使用Arc GIS软件进行距离分析和地形分析,并分别结合藻类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断面与南麂岛之间的距离和调查断面春季生物量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而与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除在10°~20°坡度范围内调查断面的生物量异常外,生物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藻类的群落结构随着坡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就全年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而言,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并且不同坡向的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辽宁沿海大型药用底栖海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沿海有大型药用底栖海藻84种,其中蓝藻门1种,红藻门45种,褐藻门22种,绿藻门14种。对这些海藻的药用功能、分布区域和生物量做了介绍,并对海藻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种海藻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3种大型海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以DPPH清除自由基方法检测3种海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3种海藻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显著抑制作用,且以鼠尾藻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佳;鼠尾藻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较强,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比石油醚和正丁醇提取物强。  相似文献   

11.
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铜藻藻场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间,在南麂列岛火焜岙铜藻藻场和藻场外沿岸潮间带各设1条断面,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点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08种,其中,底栖动物93种,底栖藻类15种;藻场与藻场外沿岸高潮区和中潮区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其他动物和藻类的年均生物量和丰度均无显著差异;低潮区藻场沿岸藻类生物量大于藻场外沿岸,其他类群的年均生物量和丰度无显著差异。每个季节各潮区除春季低潮区藻场沿岸的藻类生物量大于藻场外沿岸外,其他均无显著差异。藻场沿岸潮间带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藻场外沿岸为条纹隔贻贝和棘刺牡蛎。藻场沿岸和藻场外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无显著差异(P0.05)。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和聚类分析表明,群落结构主要与季节有关,但在铜藻藻场生长旺盛期与藻场有关,说明铜藻生长旺盛期对其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铜藻对几种无机盐的吸收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枸杞岛马尾藻场为研究海域,通过铜藻对无机磷、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吸收实验,初步分析了铜藻在80 h内同时对这几种无机盐吸收速率的随时间变化情况:无机磷吸收速率呈指数衰减,硅酸盐吸收速率呈线性减少,亚硝酸盐吸收速率在实验初期受到抑制而后呈对数增加,氨氮作为优先氮源被吸收;通过不同生物量铜藻对不同初始浓度硅酸盐的吸收实验,分析了24 h内和10 d内硅酸盐浓度变动规律以及硅酸盐消失速率和铜藻对硅酸盐吸收速率的波动:10 d内海水中硅酸盐浓度变化与硅酸盐初始浓度相关,与铜藻生物量无关;海水中硅酸盐消失速率波动的剧烈程度与铜藻生物量和硅酸盐初始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枸杞岛马尾藻场为研究海域,通过铜藻对无机磷、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吸收实验,初步分析了铜藻在80 h内同时对这几种无机盐吸收速率的随时间变化情况:无机磷吸收速率呈指数衰减,硅酸盐吸收速率呈线性减少,亚硝酸盐吸收速率在实验初期受到抑制而后呈对数增加,氨氮作为优先氮源被吸收;通过不同生物量铜藻对不同初始浓度硅酸盐的吸收实验,分析了24 h内和10 d内硅酸盐浓度变动规律以及硅酸盐消失速率和铜藻对硅酸盐吸收速率的波动:10 d内海水中硅酸盐浓度变化与硅酸盐初始浓度相关,与铜藻生物量无关;海水中硅酸盐消失速率波动的剧烈程度与铜藻生物量和硅酸盐初始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洞头列岛大型底栖海藻的组成与区系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洞头列岛沿岸、羊栖菜养殖筏架和深水网箱网衣上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洞头列岛共有大型底栖海藻92种,隶属于51属,其中蓝藻门4属4种,红藻门30属50种,褐藻门10属17种,绿藻门7属21种。区系以暖温带性和亚热带性海藻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64.13%和26.09%。受基质类型和海水混浊度的影响,洞头列岛海藻种类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对羊栖菜栽培筏架上附着的大型海藻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光照条件是影响海藻生长繁衍的重要生态因子,充足的光照能够弥补环境因子中的诸多欠缺,是海藻调查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22年2-7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2-3月、成熟期4-5月和衰落期6-7月)在嵊泗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和对照区潮间带的同步采集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结合聚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方法,对筏架不同结构体及其上大型海藻所附生的端足类的种类组成、丰度密度变化和群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端足类24种,隶属于2亚目7科16属,其中在养殖生境采集端足类24种,而潮间带仅采集到4种。养殖筏架上的优势种为钩虾亚目的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毛日藻钩虾(Sunampithoe plumosa)和施氏玻璃钩虾(Hyale schmidti)以及麦秆虫亚目的凯氏麦秆虫(Caprella kroyeri)、十远麦秆虫(Caprella decipiens)和长腮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潮间带各种类IRI值皆小于5,未出现优势种。端足类的整体丰度密度呈现逐月增加趋势,从2-3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580±90ind/m2增加到6-7月衰落期的3800±400ind/m2;不同部位的平均丰度密度最大为浮球的9700±400ind/m2,最小为贻贝串4800±100ind/m2。端足类在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海藻成熟期,再次是衰落期;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贻贝串。在群聚特征方面,端足类群落不仅在时间方面有明显变化,不同部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端足类对不同大型海藻的选择利用方面,强壮藻钩虾等6种端足类与褐藻、绿藻的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大规模筏式养殖区支撑了种类丰富、结构多元且生物量庞大的端足类资源,结论可为海洋牧场人工生境的构建和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明海藻场和贻贝养殖场中均以γ变形菌为优势种的异养浮游细菌发挥不同生态作用的环境条件是否相同,以2009年5月底栖海藻和养殖贻贝快速生长期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枸杞岛海域表层水体异养浮游细菌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春季异养浮游细菌在海藻场海域、贻贝养殖区海域和过渡海域丰度均值分别为1.60×108个/L、1.21×108个/L和1.56×108个/L, 水平分布为海藻场高于过渡区域高于贻贝养殖场, 且藻场中细菌数量约为贻贝场中的1.33倍。海藻场中异养浮游细菌与叶绿素显著正相关,与铵盐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这主要归因于大型海藻主要利用硝酸盐而浮游植物与细菌共同竞争铵盐,导致铵盐浓度降低,铵盐成为影响异养浮游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过渡海域异养浮游细菌和铵盐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有机碳呈正相关;贻贝养殖区中细菌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明显。因此,叶绿素、铵盐、溶解有机碳是枸杞岛海域春季藻场内外海域制约异养浮游细菌现存量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于2008年4—6月在大连市沙岗子村的海参养殖场进行围隔试验,试验设投放高、低密度的鼠尾藻组和不放藻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围隔中共有藻类8门57属76种,优势种为短楔形藻、新月菱形藻和绿枝藻。其中浮游植物密度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差异不大;浮游动物有6大类34种(属),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瘦尾胸刺水蚤等桡足类及桡足类无节幼体,浮游动物密度亦是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数量差异不大。试验期内,低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9.6 cm,平均增幅为78.3%;高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3.9 cm,平均增幅为52.7%,低密度试验组鼠尾藻的生长要好于高密度组。  相似文献   

18.
枸杞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枸杞岛海域全年调查中9月份尖刺菱形藻爆发式繁殖的情况,环岛4种生境中设置7个站点对浮游植物进行群落结构分析。9月枸杞岛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很大,在7.6×106~37.2×106/m3之间,尖刺菱形藻占总丰度的71.6%,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在沙滩生境中,中肋骨条藻为次优势种之一,在其他生境类型的站点中生物量不多。结合环境因子,构建物种—环境因子矩阵,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倾角,叶绿素,溶解氧,盐度,光量子,温度为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P<0.01)。中肋骨条藻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温度相对较高的水域大量存在。结合全年的群落物种和环境数据,得出尖刺菱形藻的生长繁殖主要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