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6,(5):97-100
旨在筛选较理想的水貂毛囊体外培养条件,建立水貂毛囊体外培养模型,从而为研究水貂毛囊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在无菌条件下分离水貂初级毛囊,分别置于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Williams E血清+10%血清、DMEM无血清和DMEM血清+10%血清4种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毛囊最终长度及形态学变化,选出水貂毛囊体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再将最适培养基中的毛囊置于6个不同的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即29℃、31℃、33℃、35℃、37℃和39℃,选出最适温度。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水貂毛囊在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中毛囊的最终生长长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水貂毛囊生长速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显著减慢(P0.05);在31℃培养的毛囊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毛囊形态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水貂毛囊体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适宜培养温度为31℃。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新西兰白兔毛囊体外培养模型,探究其最适的培养环境,本实验选用2月龄新西兰白兔,采集触须毛囊,分离组织和脂肪,保留完整毛囊。将完整无损的毛囊放入24孔板,每孔1根,加入William’s E、DMEM、MEM3种不同培养基,每组6个重复,每2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毛囊毛干的生长,并利用HE和PCN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毛囊的形态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3种培养基中毛囊毛干在体外培养4d后生长减缓,在2 d与4 d时的生长速度均大于6 d(P<0.05)。其中,William’s E组生长速度高于MEM组(P<0.05),且William’s E组生长最快。4 d时,HE染色发现William’s E组毛囊结构完整,毛乳头清晰,而此时DMEM和MEM组毛乳头已经消失。进一步用PCNA免疫荧光染色,发现Williams’E组PCNA在毛乳头阳性表达,DMEM和MEM组毛囊表达仅表达在外根鞘。因此,William’sE培养基最适宜新西兰白兔触须毛囊生长,毛乳头增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催乳素(PRL)对内蒙古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体外生长及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机械法结合切割法分离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初级毛囊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5、10、50、100 ng/mL催乳素进行体外培养,每组24根,共培养5 d,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拍照,统计其生长长度、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筛选出最适催乳素处理浓度。然后将初级毛囊与次级毛囊分别分为初级毛囊对照组(PF-K)、初级毛囊试验组(PF-PRL)、次级毛囊对照组(SF-K)、次级毛囊试验组(SF-PRL),每组24根,对照组用基础培养液培养,试验组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的催乳素,培养5 d,每天观察毛囊的形态并拍照,同时测量各组毛囊的生长长度。【结果】 10 ng/mL催乳素组毛囊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1),最终生长长度和存活率均最高,因此,后续试验选择10 ng/mL催乳素处理毛囊。试验组和对照组初/次级毛囊的毛干与根鞘部位同时伸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总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PF-K组除第1天与第0天差异不显著外,1~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PF-PRL组0~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SF-K组毛囊第5天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4 d (P<0.05);SF-PRL组第4、5天毛囊的总长度均显著高于0~3 d (P<0.05),第3天毛囊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2 d (P<0.05)。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结论】 10 ng/mL催乳素是体外促进毛囊生长的最适浓度,10 ng/mL催乳素对体外培养的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Ed70~150内蒙古绒山羊胚胎和一月龄羊羔的体侧部皮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研究内蒙古绒山羊胚胎期次级毛囊的群落结构以及形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大约开始于Ed75表皮,位于初级毛囊的锐角侧,衍生次级毛囊(SD)以两种方式持续发生,出生后衍生次级毛囊发生更加活跃,最终构成三元结构毛囊群中的次级毛囊团;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从启动到成熟可划分为9个时期:毛基板前期、基板期、毛芽期、毛钉1~2期、毛囊1~4期;典型的三元结构毛囊群的初级毛囊在次级毛囊发生之前直径均一,此后因初级毛囊的夹角间发生次级毛囊,整个毛囊群被结缔组织膜包围,形成毛囊群,随着次级毛囊数目的增多,三元结构中两侧的初级毛囊直径变小,衍生次级毛囊发生越晚直径越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鹅、鸭胚胎期皮肤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区别,毛囊形态发育的特征,周期性生长的特点;影响毛囊发生发育的相关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目前在鹅鸭毛囊上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水禽羽绒,提高水禽羽绒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湖羊不同羔皮花纹(大花和小花)毛囊间的差异性,本实验采集出生后2 d的羊背侧部皮肤,利用组织学和显微观测的方法,分析湖羊羔皮初级毛囊数、次级毛囊数、初级毛囊直径、次级毛囊直径等组织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视野中,湖羊小花毛囊总数多于大花(P>0.05),小花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直径(P<0.01)均小于大花组,初级毛囊数与次级毛囊数比值小花显著高于大花组(P<0.05);在单位面积中,小花组毛囊总数、初级毛囊数与次级毛囊数比值大于大花组,表明小花组产绒量高,由次级毛囊产生的无髓毛少,羔皮质量优。皮肤毛囊的这些组织学特性是决定湖羊大花、小花羔皮品质差异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可为选育优良羔皮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筛选导致大花、小花羔皮差异的功能基因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与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与其羽绒性能密切相关。本试验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方法观察成年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胸、腹和背部羽区的毛囊密度、毛囊直径和S/P值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性别因素对毛囊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雁鹅羽毛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属有髓毛囊,二者独立发生发育并独立分布。鹅的次级毛囊显微形态结构与初级毛囊基本相似,但次级毛囊的羽嵴于羽髓周围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没有凸出的脊柱状较大嵴突存在。成年雌性雁鹅在其胸、腹、背部羽区的初级和次级毛囊密度均显著高于雄性雁鹅(P<0.05),雁鹅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均显著高于背部的毛囊密度和S/P值(P<0.05)。次级毛囊直径因性别差异变化较大,雄鹅胸、背部羽区的次级毛囊直径显著大于雌鹅(P<0.05);且雄雌鹅腹部次级毛囊直径均显著小于其背部的次级毛囊直径(P<0.05)。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莱菌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运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胸、腹和背部羽区的毛囊密度、毛囊直径和S/P值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莱菌鹅羽毛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属有髓毛囊,二者独立发生发育.E24d莱菌鹅胚胎皮肤羽区初级毛囊已完全发育成熟,羽鞘和羽嵴发达.成年鹅的次级毛囊显微形态结构与初级毛囊基本相似,但次级毛囊的羽嵴以髓质为中心向外周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没有凸出的脊柱状羽轴嵴存在.成年莱菌鹅在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均显著高于其背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P<0.05),雌莱菌鹅胸、腹部羽区的S/P值均显著高于背部的S/P值(P<0.05).次级毛囊直径因性别差异变化较大,雌鹅在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直径均显著小于雄鹅(P<0.05).此结果可为绒用鹅品种选育和绒羽性状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改良的Sacpic染色法对不同时期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了初级毛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比较了不同季节次级毛囊组织结构的差异,以及羔羊与成年羊毛囊群结构的区别。观察到毛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组织结构特征,其组织切片被染的颜色和形态均有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山羊毛囊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2.4U/mL Dispase酶消化和机械切割法分离毛囊隆突部,经胰酶(0.5mg/mL胰酶+0.2mg/mL EDTA)消化从山羊耳部皮肤分离得到的毛囊干细胞,然后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对毛囊干细胞的基础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DMEM/F12是一种适合毛囊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培养基;在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液的培养体系中细胞可传代至19代。  相似文献   

11.
毛囊的周期性变化和分子调控及其在绒山羊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毛囊是一个形态和结构较为复杂的皮肤附属器官,它控制着毛发的生长,具有自我更新和周期性生长的特点。毛囊的周期性变化依靠毛囊上皮细胞和真皮间充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先是毛囊长出毛干为生长期,接下来是凋亡驱动的退行期,然后进入休止期。其变化过程是一系列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启动信号、维持毛囊生长的信号及抑制毛囊生长的信号等。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出生后也表现周期性变化,次级毛囊由于光周期的影响而呈很强的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而初级毛囊则变化不明显。山羊绒是绒山羊次级毛囊的衍生物,次级毛囊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山羊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皮肤毛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及它们的分子调控机理不仅可揭示毛囊的发育规律而且对绒山羊的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皮肤切片染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良的Sacpic染色法对不同时期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了初级毛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比较了不同季节次级毛囊组织结构的差异,以及羔羊与成年羊毛囊群结构的区别。观察到毛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组织结构特征,其组织切片被染的颜色和形态均有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1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水貂皮肤毛囊发育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采集0~6周龄初生的美国短毛黑公水貂的背中部皮肤样品,用HE染色法制备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皮肤毛囊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水貂的皮肤在出生前就已经基本发育完成,初级毛囊、次级毛囊的毛干具有髓质;水貂出生时可见初级毛囊而无次级毛囊,初级毛囊的密度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于4周龄后降低,初级毛囊在水貂4周龄后不再发育或很少发育, 4周龄时可见次级毛囊,次级毛囊随水貂体表的增长毛密度增加,且在水貂出生后大量发育。水貂6周龄时S/P值为2.95±0.23,次级毛囊仍将大量发育。水貂背中部表皮呈先增厚后变薄的变化,真皮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增厚;初级毛囊、次级毛囊随周龄的增加而加深。  相似文献   

15.
辽宁绒山羊毛囊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辽宁绒山羊的产绒性能与其皮肤毛囊结构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均数分析,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羔羊不同月龄,不同季节毛囊密度和S/P值的变化及出生类型,母羊年龄对毛囊性状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毛囊群主要是由3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的三毛群,三毛群占毛囊群总数的75%左右。次级毛囊呈楔形群排列在中心初级毛囊和外周初级毛囊中间,随着羔羊月龄的增长,毛囊密度逐渐下降,S/P值逐渐上升,S/P在6月龄达到最大值。成年羊初级毛囊密度季节间变化不大,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4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小,9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大。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的发生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绒山羊毛囊包括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试验以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45~150日龄胎儿为研究材料,从体侧部取皮肤进行切片。经Sacpic法染色后发现胎儿期体侧部皮肤初级毛囊在50日龄前已开始发育,而次级毛囊数目上迅速增加的时期为70~90日龄间。90日龄后主要为毛干的生长期。  相似文献   

17.
2016年5月在甘肃皇城绵羊育种场不同产羔母羊群中,随机选择体质健壮的刚出生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羔12只、含1/2澳血杂种母羔15只作为试验羊只,按生长发育阶段依次分别在出生(1~3d)、2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采集皮肤样品,进行皮肤样品组织切片的制备和组织学观测。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含1/2澳血杂种羊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级毛囊数逐渐减少,到18月龄时分别下降为3.48个±0.41个、3.16个±0.44个;次级毛囊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到3月龄断奶时分别达到最高峰(82.49个±19.34个和88.84个±14.05个),而后逐渐下降;毛囊成熟率在出生、3月龄、18月龄分别达49.59%、49.89%,92.40%、93.40%,98.62%、98.39%;毛囊总密度从出生到18月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大,单位皮肤面积上的毛囊总密度逐渐降低,到18月龄时每平方毫米皮肤面积上的羊毛密度分别为60.87根±6.21根和64.04根±1.15根。说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及其杂种羊在羔羊出生后的100 d内,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发生发育速度较快,到3月龄断奶时成熟毛囊率均达92%以上,到18月龄达98%以上,显示此时毛囊的发生发育将接近于停止;甘肃高山细毛羊导入澳血杂交改良后,明显增加了毛囊密度,提高了产毛量。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与其他绒山羊基本一致,由表皮层、真皮毛囊层和真皮网状层组成.表皮极薄,主要由角质层和生发层构成.真皮毛囊层以疏松的结缔组织为主,内有毛囊和皮脂腺等结构.毛囊群由1~4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初级毛囊发生较早,附属结构齐全;次级毛囊发生较晚,无汗腺.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的皮肤毛囊结构有其品种特征,具有较高的密度和S/P(次级毛囊/初级毛囊)值,所以研究其皮肤毛囊结构对于提高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羊毛品质和产绒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选择初生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公,母羔各6只,测定其皮肤毛囊发育规律。另选择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成年母羊6只,公羊4只,测定其皮肤毛囊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初生时,初级毛囊已发育成熟,而次级毛囊发育熟至4月龄才完成。成年白绒山羊皮肤中的初级毛囊和次毛囊活性的季节性变规律相似,其活性在冬季最 。组织学研究表明,在前一产绒周期绒毛脱落之前,次级毛囊就已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生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阿尔巴斯绒山羊胎儿期55d至初生10个阶段的头顶、颈侧、髫甲、颈上缘、肩胛、体侧、背部、荐部、股部、腹部10个部位皮肤为样品,制作横切和纵切切片,观测皮肤毛囊性状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各部位表皮在胎龄55~65d均形成完整的结构,在胎龄85~95d达到最厚;真皮厚度在胎龄95~125d增长幅度较大。胎龄55d见到初级毛囊原始体,胎龄65d见到次级毛囊原始体,次级毛囊是初级毛囊的一个分支。胎龄85d见到皮脂腺,胎龄95d绒、毛开始形成,见到汗腺,有粗毛长出体表,绒毛在胎龄115d长出体表。各部位初级毛囊在胎龄95~115d增长速度较快,次级毛囊在胎龄105~125d增长速度较快;初级毛囊密度在胎龄75~85d最大,次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05~125d达到最大,S/P在胎龄115d至初生时达到最大。胎龄105d已经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