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空育131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和分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空育131为对象,利用不同的肥密处理方式,创造结构和产量不同的群体。结果表明熏空育131产量构成要素中熏对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熏其次是每穗粒数,8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为每平方米620~660穗和每穗60~65粒,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也有一定贡献。分蘖成穗率高、分蘖穗比率大的群体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松江区1993-2009年直播单季晚稻大田考察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1)大穗型品种和高产群体栽培法的推广是每穗总粒数增加、有效穗数减少的主要原因;(2)千粒重随每穗总粒数增加而减少,随开花灌浆期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加;(3)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降水量、暴雨日数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结实率与气温的关系不密切,此结论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结实率的年际波动是造成直播单季晚稻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4)产量结构要素对单产贡献依次为结实率、干粒重、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单产变化的61.13%是由产量结构要素波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直播水稻研究文献,采用从文献中获取的数据分析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与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在4个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的波动性大于产量,但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每穗粒数的波动性不仅大于产量,而且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波动小于产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直播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倒V形特点,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波动呈现出明显的V形特点,即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小,波动性却最大;生育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波动性却最小;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数量及波动性均介于前期与中期之间。前期和中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不显著,但后期与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水平主要受每穗粒数和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广西典型地区水稻产量形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典型地区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利用2007—2016年4个典型试验点水稻区域试验的3个品种的产量相关数据,针对水稻5个产量构成要素,分析不同地点及不同品种的表现,并通过不同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各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穗数和穗粒数,各产量要素间差异不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结实率,其次是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回归分析揭示了3个品种各自的培育优势;通径分析解析了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差异程度。根据分析结果,对广西水稻品种培育与栽培提出建议,在优先保障结实率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受节水处理的影响,以"津原E28"、"津稻417"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控制水分灌溉量,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节水处理,探究不同时期节水后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各时期节水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水稻的产量,主要制约因素为穗数和千粒重,各处理间产量降低幅度为14%~39%、12%~27%。节水处理对穗数、每穗粒数、杆长、穗长、实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均达到0.1%水平上的显著差异。拔节期至孕穗期节水,水稻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下降最为明显;返青至分蘖期的节水处理,水稻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最低;出穗至灌浆期的节水处理实粒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北方旱稻产量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产量由公顷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构成。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与公顷穗数呈正相关,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公顷穗数、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 3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 ,在不同形式的混合稀植栽培条件下种植 ,阐述了各品种的生育性状 (株高、叶龄、叶龄指数、茎数、生长量 )在各生育时期的高产生育指标及增长规律、产量、产量结构 (每穴穗数、穗粒数、单穴粒重、经济系数、千粒重、饱满率 )及增产比例。  相似文献   

8.
当施氮量已定时,增加小麦生育前期施氮比例,可增加冬前分藥和有效穗,每穗粒数虽略有减少,但总粒数增加,因而产量较高。后期施氮比例增加。每小穗粒数和每穗粒数均有所增加,但因有效穗减少而不增加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也较低。拔节孕穗肥施氮比例增加,增产效果最好。孕穗期植株含氮量较高,氮/糖比较大时,产量较高,在施用有机氮底肥的情况下,苗期施氨较作底肥增产。  相似文献   

9.
为给"光明粳5号"提供适宜的栽培技术指导,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光明粳5号"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播方式能加快"光明粳5号"的生育进程,缩短全生育期,更易获得理想的有效穗数,但在分蘖能力的发挥、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比手插方式差。只要获得适宜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两种栽培方式均能使"光明粳5号"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伟  徐丽荣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267-5268,5271
对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产量、穗长、千粒重;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3个主导因子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0.603 5、0.4467、0.415 6.综合各分析结果,在金优38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淮北生土地区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淮北生土地区,以镇稻88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氮、磷肥处理,研究其对该区水稻产量形成、群体动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适当增加施氮总量和生育前期的施氮比例以及生育中期施磷均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增加施氮总量,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增加生育前期的施氮比例,既增加粒数又增加粒重;相同施氮比例,生育中期施用磷肥,可提高粒重;通径分所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制约水稻产量的首要因子。②肥料运筹对水稻前期生育进程的影响较小;增加施氮总量和前期施氮比例,对技节后群体的扩大和技节至抽穗期氮家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生育中期施用磷肥,主要促进出穗后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  相似文献   

12.
杂交晚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F1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杂交晚稻产量最重要的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其次是单株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 构成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三个要素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麦收前,在发出产量预报的关键时期,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已基本成形,预测的难度不大。唯有千粒重,只能在小麦开花后才开始逐日增重,又加之三十多年来,我省小麦粒重的年际间变化很大,高的年份可接近50克,低  相似文献   

14.
协优57产量结构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措施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径分析表明,协优57产量构成4要素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有效穗及每穗总粒数较大。协优571.05万kg/hm2产量结构应该是:有效穗255~285万/hm2,每穗总粒数170~180,结实率83%~85.0%,千粒重27g。在栽培上重点做到培育壮秧,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皖稻13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春发  叶北朝  钱海志  钱让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92-4892,4894
以皖稻139为试材,比较移栽和抛秧2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抛秧栽培与移栽相比:生育进程快,单位面积有效穗相近,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增加,结实率提高,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以扬麦11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晚播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穗粒数的降低是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 >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寒地水稻品种特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黑龙江省2010年主栽的32个水稻新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穴穗数(分蘖力)多的品种穗粒数少,产量增加;植株高的品种每穗粒数多;穗粒数多结实率下降,产量增加。应适当减少穴穗数(分蘖数),增加穗粒数,即分蘖力中等,偏大穗的品种有利于产量提高。对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顺序为叶宽、剑叶长、千粒重、穴穗数、株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33个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区域试验品种(品系)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结果表明,与水稻产量关系密切的穗部性状依次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二次枝梗个数、穗长、着粒密度,其中每穗粒数、穗数促进产量的提高,而着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20.
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优10号、天优122、五丰优128、两优培九和玉香油占等5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杂交稻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常规稻则每穗总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此外,超级稻早季每穗总粒数和晚季千粒重对产量有最大的正直接效应,因此早季重点增加每穗粒数、晚季注重提高粒重是增加超级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