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集病死鸡法氏囊经处理后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5枚SPF鸡胚,接种胚均于接种后48~96 h死亡,死亡胚病变特征为体表和皮下出血,胚水肿,肾脏出血,肝脏有坏死灶,心肌苍白。琼扩试验结果显示法氏囊样品孔、绒毛尿囊膜样品孔与标准血清孔间均可出现明显的沉淀线,说明样品中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根据实验室检查情况,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河北野毒株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蔺祥清 《中国家禽》2000,22(5):11-14
采用血清学方法、鸡胚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从河北省不同年份鸡IBD免疫鸡群中分离和鉴定了HE93,HG96,XN98和HQ99 4个毒株,4个毒株回归鸡的死亡率分别为50%,40%,0%和10%,从年份上看,IBDV毒力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接种鸡胚并传代,前2个毒株均在第一代时鸡胚全部死亡,且出现典型的鸡胚病变,而后2个毒株,初代培养鸡胚不死亡,当传至第4代才出现大部分死亡和鸡胚病变。HE93、  相似文献   

3.
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引起。为了解该病原的主要致病特点,采用Ⅰ群4型禽腺病毒聊城分离株(SDLC 201601)接种SPF鸡胚,观察鸡胚病变;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观察主要病理变化,并采用PCR方法对各脏器进行病毒DNA的检测。结果发现,鸡胚试验组至接毒后第8天鸡胚全部死亡,接毒6 d后死亡胚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变性或出血及肾脏肿大、出血等典型病变。SPF鸡试验组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并达到死亡高峰,第4天全部死亡,死亡率为100%,SPF鸡对照组无发病死亡;SPF鸡试验组死亡鸡主要病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等器官,其中肝脏的病变评分最高;死亡鸡的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气管、胰腺、小肠、法氏囊、肌胃、腺胃等脏器均检测到该病毒的DNA。表明该毒株对1日龄SPF鸡感染性强,可侵袭各组织脏器,为全身性感染,致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4.
4.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料呼吸道分泌物,有病变的气管、肺。制成5—10倍悬液。接种途径经绒毛尿囊膜接种8—10日龄鸡胚。培养结果检查即便病料中含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初次接种鸡胚时,亦缺乏显著病痕。然而,当用接种鸡胚尿囊液,经鸡胚连续继代2~3次后,再接种鸡胚时,便可出现本病特征性病变。鸡胚的死亡率,随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增高,死亡时间亦随着提前。本病在鸡胚的特征性病变为,出现僵胚(侏儒胚)其大小有时仅为正常胚的  相似文献   

5.
在肉鸡饲养过程中当我们剖解死亡病鸡时,可以发现几乎所有鸡肝脏都发生过一些病变,有些是直接导致它死亡的主要原因。屠宰以后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鸡肝脏有病理变化。经过我们对本地鸡场5000只商品肉鸡饲养过程和屠宰的综合调查,发现因疾病死亡而肝脏有病理变化占100%,无明显临床症状鸡屠宰后肝脏有一定病变占52.5%。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Ⅰ群禽腺病毒鸭源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接种鸡胚和鸭胚,攻毒SPF鸡和雏鸭,并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培养观察细胞病变。试验结果表明,SPF鸡胚和鸭胚均出现死亡以及心包积液等典型症状,SPF鸡和雏鸭也引起不同程度死亡,且出现与临床送检病例类似的症状,PCR检测与序列分析证实分离的2株鸭源Ⅰ群禽腺病毒均为FadV-4血清型,病毒接种CEF细胞后没有细胞病变,而接种CEL细胞后则出现很强的聚集性、细胞变圆等典型病变。表明分离的鸭源FadV-4对SPF鸡和雏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CEL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鸡胚疾病及其病因的研究,国内外资料报道较少。其实,对指导生产、疫病监测、营养状况的考察,鸡胚疾病的研究,以及鸡胚疾病与生物遗传学及畸胎学的相互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983年10—11月间,为了了解天津某鸡场,鸡胚的死亡原因,加强防疫措施,提  相似文献   

8.
鸡胚培养是病毒学上常用的方法,大量资料表明,将含有鸡病毒的材料接种鸡胚后,通过鸡胚发生的有规律死亡、特征性病变、生长发育迟滞及出雏后病雏的示病症状,利用鸡胚培养收获物接种健康易感鸡复制原病,进行其它试验,均可对许多鸡病毒病作出科学诊断。加之,鸡胚来源充足,培养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试验条件易控制,又无需复杂的技术和太多的人力、物力,便可提高于应用鸡胚培养试验检验鸡病毒病的实用价值。1 试验准备和鸡胚孵育、管理1.1 孵卵用具和种蛋消毒  相似文献   

9.
鹅副粘病毒是一种引起多种家禽疾病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鸡胚和雏鸡试验,其结果表明本病毒主要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变为主要临床症状和特征,并且可导致10日龄的鸡胚100%死亡,对雏鸡的致死率为85%。因此,可见其致死率高,广大养殖户应重视鹅副粘病毒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孙克年 《禽业科技》2007,24(20):29-30
许多疾病常给鸡的肝脏带来病变,有的病变具有特征性变化,因此,根据鸡的肝脏病理变化对诊断鸡病意义重大,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述鸡肝脏病理变化在鸡病诊断中的提示,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目前引起传染性囊病的病毒对2017年5月山东青岛某蛋鸡养殖场疑似感染传染性囊病的病例进行了诊断和病毒分离。采用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诊断该病;SPF鸡胚培养、动物接种分离培养病毒,用RT-PCR和琼扩试验鉴定鸡胚分离病毒。结果在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中该病毒能与传染性囊病阳性血清呈现白色沉淀线;在SPF鸡胚接毒后第3~4天出现鸡胚死亡现象,且胚体皮下出血、绒毛尿囊膜增厚混浊等特征;RT-PCR反应中该抗原能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目的片段;对30日龄SPF鸡攻毒试验中出现腔上囊肿大,黏膜面有点状出血等病变。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确诊了传染性囊病并在鸡胚中成功增殖了该病毒。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发病鸡场的致病原,将临床病料接种SPF鸡胚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通过胚体病变特征、血凝试验、RT-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病料处理接种鸡胚后48~144 h内鸡胚全部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胚体存在蜷缩、发育矮小等特异性病痕,收获的鸡胚尿囊液无血凝性,RT-PCR检测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动物回归试验中接种的SPF雏鸡可复制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3.
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株(HV-IBDV)通过鸡胚连续传代适应于鸡胚,鸡胚适应的HV-IBDV成功地在鸡胚成纤维(CEF)细胞上生长,表现致细胞病变作用,鸡胚-细胞适应株对实验感染雏鸡的致病性大大降低,无一只死亡,法氏囊病变与标准株的相似,交叉病毒中和试验表明,细胞培养适应与标准株的抗原性有差异,免疫学试验表明,适应株免疫鸡后,对HV-IBDV强毒感染有很好保护作用,特别是免疫接种后3天攻强毒,适  相似文献   

14.
应用鸡胚培养、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离与鉴定了来自河南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鸡群He1、He2、和He3三株IBDV毒株。鸡胚传代试验表明,He1和He2株连续传代到第4代出现规律性死亡和IBD病变,而He3株在第1代时鸡胚即全部死亡,且出现IBD典型鸡胚病变。He1、He2和He3毒株对易感鸡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病死率分别为20%、10%和40%,多数为弱毒株。免疫保护试验证明,用常规的IBDV血清I型病毒株B2疫苗对He1、He2和He3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保护率分别为0%、0%和10%。未死亡扑杀的免疫试验鸡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病变,表明I型毒株疫苗对IBD基本上无免疫保护作用。所分离的毒株可能是IBDV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省某县发生的一种以成年鹅皮下血包囊及内脏广泛性肿块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进行了初步分离、鉴定。用成年病死鹅和病鹅肝组织悬液接种12日龄鹅胚,48~72h鹅胚死亡,再用第一代鹅胚尿囊液连传6代,鹅胚均死亡(GVF1~6)。用GVF2接种鸡胚,48~96h死亡,连传4代,鸡胚均死亡(EVF1~4);用GVR回归成年母鹅,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类似的病变;对EVF4进行毒力测定,其ELD50为10^-5.3;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96h;将EVF4鸡胚尿囊液进行纯化和浓缩,电镜观察,可见大小120~220nm有囊膜的近似球形的病毒颗粒;该病毒能凝集鹅、豚鼠、牛、羊、人等多种红细胞,能被相应的血清和鸡新城疫血清所抑制,经核酸型测定,为RNA。初步确定本病毒是未曾报道过的一新型鹅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6.
在商品肉鸡饲养过程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解剖的病死鸡肝脏都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病变,其中有的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即便是正常出栏屠宰时也可以发现许多鸡的肝脏有病理变化。经过对本地鸡场5000只商品肉鸡饲养过程和屠宰的综合调查,发现因疾病死亡而肝脏有病理变化的占100%,无明显临床症状鸡屠宰后肝脏有一定病变的占52-5%,肝脏在鸡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是重要的新陈代谢器官,它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鸡生长发育的好坏。了解肝脏病理变化对于正确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1发病原因及综合分析1-1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而引…  相似文献   

17.
四群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免疫的鸡群,在爆发IBD期间,采集有肉眼病变的法氏囊组织,匀浆后攻击IBD易感鸡。结果表明NH914为IBDV强毒。HN914以鸡胚和细胞上传了4代,将鸡胚2代毒回归易感伊莎鸡,可引起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我们于1956年夏,在江苏省扬州市郊首次发现大批雏鹅死亡。经尸体剖检,发现它们的病变相当一致,但经多次细菌分离和鸡胚接种,均没有分离到可疑病原微生物。后改用鹅胚绒尿腔接种,鹅胚死亡并出现病变。初步认为本病的病原为病毒。但  相似文献   

19.
肉鸡新城疫病毒的实验室分离与血清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城疫病毒的实验室分离与血清鉴定是临床诊断新城疫的重要依据,是检测新城疫发生、发展的主要手段。新城疫病毒的传统分离方式是鸡胚分离法,将疑似新城疫的病鸡组织,如脑、肝、肾等组织。按既定的方法研磨后,经-20℃低温冻融3次,经高速离心,菌检无菌接种SPF鸡胚,同时按鸡胚死亡时间,断定强弱毒。同时结合新城疫阳性血清,用血凝素,可与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使红细胞凝集,而这种凝聚红细胞的特性又被特定的免疫血清所抑制。在禽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疾病所引起的病症十分相同,单靠表面现象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实验室诊断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客观性,为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HN毒标为从我省某鸡场患有呼吸道症状和腺胃病变的病鸡只以一的株病毒,在鸡胚中能稳定传代并且有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胚胎病变特征。HN毒株对热、乙醚和氯仿敏感,耐酸(PH3.0)、耐碱(PH11.0),能低抗1%胰蛋白酶,能在鸡胚中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的增殖。试验结果表明,HN毒株的理化生支气管炎病毒相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