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酶类,在脂肪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中,目前主要利用微生物进行制备和规模化生产。本文主要论述了微生物脂肪酶的酶学特性,在机体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是生物技术和有机化学应用中广泛使用的酶类之一。文章从微生物脂肪酶来源、酶学特性、在动物消化道中的营养效应和作用机理方面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脂肪酶应用在动物饲料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为微生物脂肪酶在饲料中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脂肪酶与饲料营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于微生物脂肪酶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值得人们更进一步的研究应用。本文从微生物脂肪酶来源、结构、性质入手,主要介绍脂肪酶在猪、禽、牛、羊饲料方面,国外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以后在饲料中开发应用脂肪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脂肪酶(EC3.1.1.3)能够催化多种反应的进行,微生物是脂肪酶的主要来源。对微生物发酵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酶的分离纯化及脂肪酶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脂肪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制革、饲料、洗涤、油脂化工等传统的工业领域.从微生物脂肪酶的种类、结构、性质、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微生物脂肪酶的固定化以及微生物脂肪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微生物脂肪酶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与综述,以期为脂肪酶在饲料中的开发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脂肪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正>脂肪酶(triacylglycerol lipase EC3.1.1.3)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种酶,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油水界面上,脂肪酶催化三酰甘油的酯键水解,释放含更少酯键的甘油酯或甘油及脂肪酸。除此之外,还有多种酶活性,如催化多种酯的水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海洋脂肪酶及单细胞蛋白对白羽肉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将240只7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脂肪酶在试验组1、试验组2和试验组3饲料中的添加水平分别是2 U/g、4 U/g和6 U/g,单细胞蛋白在试验组中的添加水平均为500 g/t,对照组在饮水和日粮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研究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海洋脂肪酶及单细胞蛋白显著降低了白羽肉鸡的料重比,通过高通量分析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显示菌群结构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4大类构成,海洋脂肪酶及单细胞蛋白显著提高了试验组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_unclutured(属)的微生物数量,这可能是试验组白羽肉鸡生产性能得到改善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白1975年美国饲料工业首次将微生物酶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到配合饲料中以来,饲用酶制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微生物脂肪酶(1ipase EC 3.1.1.3)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又称碱性脂肪酶,它不仅可催化长链脂肪酸甘油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还能催化此水解反应的逆反应一酯化反应。作为重要的工业用酶,已广泛应用于制革、食品、洗涤剂等传统工业领域,但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我国还处于试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9.
耐酸性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安市周边及秦巴山区采集的165份土样中,分离筛选到200余株脂肪酶产生菌(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等);通过酸性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法筛选到10株耐酸性的脂肪酶菌株,对其中一株酶活较高的真菌FL002进行酶学性质初步研究;经18S r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初步鉴定FL002为地霉属(Galactomyces geotrichum)。结果表明,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微生物脂肪酶菌种库,建立了酸性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模型;从FL002菌中获得的脂肪酶具有耐高温和耐酸特性,该菌及该菌产生的脂肪酶有望应用于饲料行业。  相似文献   

10.
脂质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理功能。脂肪酶通过逐步水解反应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对脂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发挥调控作用。目前对脂肪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甘油三酯脂肪酶、激素敏感脂肪酶及单酰甘油脂肪酶。在"全面禁抗"的大环境下,酶制剂是替代抗生素的良好选择之一,在畜禽生产中合理应用脂肪酶可补充动物内源酶缺乏,并表现出一定的促生长作用。本文就不同脂肪酶的作用及分泌调节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其在饲料行业及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脂肪酶作为重要的工业用酶,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皮革、能源、纺织、化工等工业领域,但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饲用脂肪酶的来源和性质、饲粮中添加脂肪酶的必要性、脂肪酶在畜禽中的应用效果、脂肪酶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脂肪酶研究应用需进行的一些创新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酶(Triacylglycerol lipase EC3.1.1.3)是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油水界面上,脂肪酶催化三酰甘油的酯键水解,释放更少酯键的甘油酯或甘油及脂肪酸。脂肪酶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优良的立体选择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食品、皮革、医药、饲料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脂肪酶是广泛存在的酶,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油水界面上,脂肪酶催化三酰甘油的酯键水解,释放更少酯键的甘油酯或甘油及脂肪酸。脂肪酶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优良的立体选择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饲料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在畜牧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饲料世界》2004,(11):22-23
根据菌株的组成可分为单一菌株和复合菌株。现生产上常用的多为复合菌株。目前最常用的菌种为乳酸杆菌属、粪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酵母菌属。其中乳酸杆菌属、粪链球菌属为正常存在的微生物,而芽孢杆菌属和酵母菌属仅零星存在于肠道中。芽孢杆菌具有较高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可明显提高畜禽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鸽乳中产纤维素酶及脂肪酶微生物的种类。通过筛选培养基分离出产酶菌株,观察其菌落形态,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和脂肪酶活力,提取基因组DNA,扩增16S rDNA序列,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和相似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分离出产纤维素酶菌种4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吉氏库特氏菌(Kurthia gibsonii)和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脂肪酶菌种1个,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除吉氏库特氏菌外其他均为条件致病性菌。本试验结果将为鸽子消化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产酶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动物体内存在着多种脂肪酶.它们参与了脂肪消化、吸收、利用的全过程。由于食物中的酯类(以甘油三酯为例)必须先被脂肪酶水解为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才能被机体吸收,如何提高食物中酯类的消化吸收率成为现在营养学中的新热点.脂肪酶是其中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动物消化道十二指肠前脂肪酶(舌部脂肪酶、胃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特点、特性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植酸酶在猪及鸡日粮中的应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饲料中大部分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植酸能与金属离子如钙离子、铁离子、锌离子、铜离子等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植酸盐,还能与蛋白质、淀粉结合,使内源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降低,使各养分的消化率明显下降。植酸不被单胃动物所吸收,大部分以粪便形式被排出体外,磷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还造成了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的污染。植酸酶是催化植酸-肌醇六磷酸/及植酸盐水解成肌醇与磷酸-或磷酸盐/一类酶的总称,主要来源为植物和微生物。单胃动物对植酸盐中磷的利用率很低。大量研究证实,在猪、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能有效的提…  相似文献   

18.
反刍动物的生产力主要由瘤胃微生物驱动,包括细菌、产甲烷菌、真菌和原虫等功能性微生物群。瘤胃微生物可将植物性饲料分解发酵生成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蛋白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从反刍动物生命早期到每个生命重要节点,其瘤胃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剧烈变化。目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早期调控是畜牧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因此,了解瘤胃微生物定植状况对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瘤胃中常见的微生物菌群及其主要功能和定植过程进行综述,旨在了解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嗜冷菌是导致原料乳以及乳制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UHT)灭菌后,几乎除去了全部的嗜冷菌,但细菌分泌的热稳定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却并未完全钝化,进一步影响原料乳风味以及质地。测定原料奶中热稳定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是控制嗜冷菌污染原料奶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原料乳中嗜冷菌分泌的热稳定性酶类的快速检测技术,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此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肠道内定植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其在维持稳态、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影响宿主生理发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对畜禽生长发育和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胚胎期肠道菌群对禽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鸭为模型,通过对不同胚龄鸭盲肠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鸭胚胎整个肠道进行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随着鸭胚龄的增长,肠腔体积不断增加,肠绒毛数量增加。16天的鸭胚胎肠道微生物与出壳第一天雏鸭肠道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胚胎期,肠道微生物主要富集乳酸菌、布劳特氏菌、粪杆菌、拟杆菌、无色杆菌5种菌属,而出壳后,肠道微生物主要富集罗姆布茨菌、中慢生根瘤菌、藤黄色单胞菌3种菌属。说明随着鸭胚胎及肠道发育,肠道微生物结构及丰度存在差异,为禽类胚胎期的肠道微生物定植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