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在本地原蚕区选育和推广优良桑品种,采用生物试验和化学分析的方法,对几个新选育的桑品种进行了叶质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Su-T4在5龄蚕生长发育(龄期经过、蚕体重)、虫蛹生命力(结茧率、健蛹率)、茧质成绩(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及制种成绩(产良卵数、卵粒重)等方面都接近或超过了对照品种,是属于叶质特别优良的桑品种。  相似文献   

2.
王琴 《江苏蚕业》2005,27(2):51-54
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蚕的体质、茧质、造卵数、产卵量和卵质。针对江苏省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好,桑叶产量高,质量优的3个主要桑品种湖桑32、育151、育71-1对原蚕的种茧育成绩进行了试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种茧育用桑品种湖桑32与育151较好,其茧质、幼虫生命率、虫蛹率都较好,优于育71-1。秋季种茧育用桑品种育71-1较好,其茧质、造卵数、产卵量等高于湖桑32与育151。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质地对桑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土壤质地对桑叶产质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壤质粘土、砂质壤土和砂壤质粘土能适当提高桑树生长量、树容量、土壤性能及原蚕的4龄起蚕结茧率、虫蛹统一生命率,显著提高原蚕的茧层率,极显著提高桑叶产量及原蚕的全茧量、茧层量、产卵量、良卵率及实用孵化率。  相似文献   

4.
以6个现行家蚕原种为材料,探讨了5龄期添食“蚕用营养饲料”的效果。结果表明,原蚕添食营养饲料对发育经过无影响,虫蛹生命率比对照区有所提高,全茧量和茧层量略有降低,对造卵数、产卵数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日系品种优于中系品种,残留卵率均比对照区显著降低,对蚕种质量无影响,5龄食下量显著减少,叶卵转化率平均比空白对照提高16.9%,比清水对照提高9.0%,单位面积桑园的制种量可提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5.
<正>不同桑品种的桑叶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对原蚕的饲养成绩和制种成绩也有不同影响.原蚕苏5、苏6在5龄饷食起分别用四倍体、三倍体和二倍体(湖桑32号)桑品种饲育,调查全茧量、茧层量和死笼率,以及造卵数、产卵数、不良卵率等蚕种生产成绩,其结果用多元方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家蚕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通径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中、日、欧系原种供试,每品种饲育3区,调查有关性状.对茧层重、蛹体重、全茧重、茧层率、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造卵数、产卵数和产卵效率等9项性状作了遗传通径分析,并根据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将各别的通径图有序地连接起来,形成通径网络.对遗传通径网络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桑蚕品种桂蚕N2中系原种繁育的桑品种,以伦教40、强桑1号、桂桑优12杂交桑、桂桑优12母本4个主要桑品种为材料,比较不同桑品种对家蚕原种繁育成绩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桑叶对家蚕原种繁育成绩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发育经过的差异较小,生命力、茧质及卵质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强健性、茧质、造卵数、良卵数、折净率等多个指标,确定桂蚕N2中系原种繁育较适宜选用的桑品种为伦教40、强桑1号。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4~5龄期、5龄期添食不同浓度的丰产增茧素,探讨其对5龄发育经过、熟蚕体重、公斤茧颗数和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5龄添食5%丰产增茧素能明显增加熟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减少公斤茧颗数和5龄发育经过时间。5龄添食2.5%丰产增茧素能明显增加熟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减少公斤茧颗数和5龄发育经过时间。从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以5龄期添食2.5%丰产增茧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发明现行蚕品种转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的方法,新育成的蚕品种“雄晓”雄茧为黄荧光,雌茧为紫荧光,判性率100%。茧质成绩:全茧量1.499g,茧层量0.366g,茧层率24.42%,具生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保存现行推广品种的部分母种为材料,采用1~2龄颗粒饲料、3~5龄常规桑叶育,调查茧质成绩,并与全龄桑叶育茧质成绩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小蚕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其全茧量、茧层量增幅较大,茧层率有升有降,增幅不明显。说明增幅主要来源于蛹体重量,其次为茧层量。通过茧质成绩尤其是全茧量、茧层量比较发现,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到大蚕期桑叶育后,生长迅速,全茧量、茧层量增幅较大,说明可能存在某种补偿生长,但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究。试验结果为下一步选育人工饲料蚕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柞蚕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研究,对于品种的综合评价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以39份供试二化性柞蚕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单蛾产卵数、克卵粒数、实用孵化率、千粒茧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收蚁结茧率、死笼率、千克卵收茧量等性状进行调查,运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柞蚕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收蚁结茧率、死笼率、千克卵收茧量的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3.45%、46.37%和26.46%;相关性分析显示,10项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信息重叠,这些性状间有26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8项性状对千克卵收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按由大到小排序为收蚁结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千粒茧重、克卵粒数、实用孵化率、死笼率、茧层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39个柞蚕品种的10项性状87%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48.07%、16.48%、13.99%和8.46%。对39个柞蚕品种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认为多丝4号、丰、辽柞1号和8712这4个品种性状优良,鲁红、小白蚕、青皮和胶蓝4个品种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12.
雄蚕品种的几个茧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雄蚕品种的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等5个茧质性状作了配合力分析,得出了这些性状的遗传方差分析、一般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广义及狭义遗传力和供试品种的配合力效应,可供雄蚕品种选育和杂交组合选配时利用。  相似文献   

13.
以家蚕5龄期血液为材料,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对20份基础品种材料的血液蛋白质含量进行测试,并对茧质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⑴各品种材料间的血液蛋白质含量有着显著差异,高的为1387.86.11ug/ml,低的为666.22ug/ml;⑵家蚕血液蛋白质含量与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经济性状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茧层率之间的正相关性大于茧层量,茧层量间的相关性大于全茧量;⑶家蚕血液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可以预测家蚕品种茧质遗传基因质量性状的环境表达及相对稳定性,在高茧层率品种的亲本选配和系统选育领域上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蚕茧茧质是影响出丝率的主要因素。而茧质的提高,除了茧层率主要受蚕的品种和蚕的饲养条件决定外,上茧率、解舒率的高低则主要受蔟具结构的优良程度、上蔟方法的好坏、蔟中营茧期的小气候等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Eberthart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我所选育的10个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茧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受环境的影响最大,而受品种及品种与环境互作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品种124,125,141综合性状稳定,作为蚕育种的基础材料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蚕茧经济性状的优劣,除了上车茧率等以外,还可以采用下列指标进行判别:茧层率指茧层重占全茧重的百分比。茧层率越高,丝量愈多。茧层率因品种而异,同品种雄茧的茧层率高于雌茧。现行蚕品种中,春茧的茧层率为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6个家蚕原种、2个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重点探讨了4个原种1~2龄颗粒饲料育对其生长发育、产卵性能和叶卵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极大差异,从24 h疏毛率来看,杂交种高于原种,日系品种高于中系品种。原蚕稚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的1~3龄发育经过比全龄桑叶育对照显著延长,但5龄期发育加快,差距缩小。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原蚕虫蛹生命率无明显影响,全茧量高于全龄桑叶育,但茧层率低于对照组。造卵数1~2龄颗粒饲料育略少于全龄桑叶育,但残留卵率显著降低,平均产卵量与全龄桑叶育基本相同,良卵率也无明显差异。小蚕颗粒饲料育的5龄食下量均低于全龄桑叶育,4个品种平均减少11.0%,叶卵转化率比全龄桑叶育平均提高15.6%。  相似文献   

18.
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龙 《蚕桑通报》2011,42(2):14-18
对现行推广的雄蚕品种与3个常规品种茧进行了茧质性状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干壳量高、茧幅整齐度高、全茧量低、含胶率低等特点,雄蚕蛹的鲜量、干量及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品种。绘出了雄蚕茧的恒温干燥曲线图,确认雄蚕茧的干燥规律与常规品种相似,但干燥速度快于常规品种。分析了雄蚕茧的茧质性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现行的种茧调查方法在种场内实行时并未发现其不足之处,但在农村原蚕区实行时,由于目前农村原蚕区大多数是分户养蚕,联户进行种茧调查,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原则;分户调查,又因面广户数多,按原有方法工作量大,常难做到,影响了部分蚕农的积极性,不利于种茧质量的提高。1987年春我们在海安县部分原蚕点试行了联户调查茧质、分户调查死笼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茧层量、茧层率的调查方面无法彻底打破“大锅饭”。为此,笔者探讨了以公斤茧颗数代替茧层量、茧层率的调查方法,以简化种茧调查程序。一、茧层量与公斤茧颗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模型,通过对20个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5个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中系亲本有"卵11""卵13";日系亲本有"卵82B""卵虎".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有"卵11×卵虎""卵13×卵82B""卵17×卵虎""卵17×卵皓B".从遗传角度看,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的遗传力较高,其主要受基因遗传作用影响,并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结茧率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方差贡献高,易受环境影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获得了部分限性卵色家蚕品种亲本的遗传信息,有助于后期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选配与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