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还田有机物在地膜覆盖下的分解略高于露地栽培,腐殖化系数为0.17~0.41,土壤有机质的年亩矿化量为92~164kg.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高于不施肥、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尤其是未经分解的有机物,适量配施化肥,明显优于等氮量的腐熟有机肥.为此,要重新组合农业措施.以调整土壤有机质分解与积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一、生物菌肥的功效1.增加土壤肥力这是生物菌肥的主要功效。生物菌肥中的有益菌在抑制杂菌的同时不断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有机物等,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如使用固氮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使用解磷、解钾微生物肥料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分解出来为作物吸收利用,在改善营养元素供应状况的同时,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微生物产生的多糖物质,与植物黏液、矿物胶体和有机胶体结合在一起,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相似文献   

3.
所谓土壤板结,是指土壤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灌水或降雨后土面变硬,不适于农作物和花木的生长。面对这种状况人们常常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一、掺沙:掺沙可以增加土壤的空隙度,利于训节土壤的三相比。任何土壤都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固相部分包括矿物质颗粒(占土壤固相部分的百分之九十五至百分之九十七)和有机质(占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是一种稳定而长效的氮源物质,而且它还含有作物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土壤微生物生活、能量的来源。绿肥腐烂分解,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循环,补充了土壤中大量的活性有机物质,在  相似文献   

5.
土壤的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启山 《科学种养》2010,(10):63-63
<正>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基本特性,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酸碱性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酸碱物质的多少。酸性物质来源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氧化作用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肥加入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  相似文献   

6.
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土壤中埋置砂滤管的方法明确不同积温、水分、pH以及物料与黑土不同配比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和草木樨秸秆在低温下也易于分解,但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玉米和大豆残体,在高温条件下易于分解,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在灌溉的条件下,小麦和草木樨秸秆易于分解;而玉米和大豆残体,在灌溉条件下易于碳的积累;不同量有机物料与土壤混合发现,加入秸秆量越少,分解越少;土壤pH在作物残体还田的第一年影响其分解速度,加速积累不易于分解,以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移动是由土壤结构来控制的,而土壤结构则取决于土壤颗粒团聚体的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是土粒同具有强大束缚力的自然发生的团聚结全而成。通过微生物作用而产生的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植质、多醣和多醣醛酸甙。当土壤存在丝状真菌时,增加了机械的支持作用,帮助土粒牢固地胶结起来。  相似文献   

8.
用土仙人掌类及多肉植物要求土质疏松,土粒中不含过细的微尘;肥力适中,不含未腐熟的有机质;呈中性或微酸性(只有少数种类喜微碱性土壤);富含有机钙质。因此,要按一定比例配制培养土。其一,土壤2份,腐叶土2份,粗沙2份,再加石灰质材料少量,适合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与土壤团粒结构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绿肥能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能在土壤中形成一定量的土壤有机质,它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增加。绿肥中富集的钙素和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土壤团聚体的增加,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保水、透水、保肥能力都加强,土  相似文献   

10.
免耕的固碳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可显著地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土壤有机碳的获得或者损失取决于生物或有机质剩余的碳增加量与作物收割、微生物化或者分解过程中的碳丢失量这二者的比率。农田耕地的废除恰好可以使作物残茬分解速率降低、土壤有机碳增加。而与土壤耕地有关的几个因素加速了残茬的分解。秸秆还田的手段通过微生物分解的方式提高了对损失碳的利用。免耕提高了农业可持续性能力和抵消人为因素的温室气体排放。总CO2释放量的50%发生在夏季。研究中CO2平均年释放数据表明NT释放量低于常规耕种系统,表层碳积累量明显高于常规耕种系统。除了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以外,免耕对土壤质量参数产生好的影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渗透率,减少了流失和侵蚀,这些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的结果。文中指出,中国应加土壤固碳能力的研究,并适度的推广免耕政策。  相似文献   

11.
<正>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 ffe ct)是指根际活动造成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被认为是调控土壤碳氮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科研人员对根际激发效应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激发效应可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降低50%或增加3.8倍,与温度、水分因子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程度相当。然而,这些研究结果还相对零散,限制了人们对根际激发效应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于浇水过多或经霉雨季节后又把仙人掌类植物置于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的地方,这样就造成盆土水分饱和、严重缺氧,致使土壤中具有分解有机物功能的胺化细菌、硝化细菌及硫化细菌等好氧性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受阻,不能有效地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从而使仙人掌类植物因得不到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营养而出现萎黄、蔫软等症状。没有莳养经验的人,往往误认为是植物缺水所致,于是便不断地浇水,因此造成烂根、烂茎,甚至死亡。在土壤过湿过酸的状态下,产生上述情况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救。特别是久雨后天气突然转晴,不应立即将仙人掌类植物放到烈日下曝晒,应把它们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1-2天后再见阳光,让其慢慢  相似文献   

13.
垄作覆膜对冷浸田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垄作和垄作覆膜对冷浸田的改良效果,为提升冷浸田肥力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垄作覆膜对冷浸田土壤温度、水稳性团聚体数量、还原性物质含量、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相比习惯耕作,垄作和垄作覆膜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3 年平均产量提高4.9%~16.8%,垄作覆膜对水稻增产的效果更佳;能提高水稻生育前期土壤温度,垄作覆膜增温效果较好;能显著提高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单一垄作能显著提高土壤>1 mm团聚体含量,而覆膜则能显著提高土壤0.5~1 mm团聚体含量;单一垄作能降低还原性物质含量,田间水分管理及水稻生育时期影响垄作覆膜对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削减效果;能降低土壤氧化稳定系数,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促进有机质矿化分解。单一垄作或垄作覆膜均能改善冷浸田土壤性质,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垄作覆膜的效果优于单一垄作。  相似文献   

14.
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作物生物量,从而使进入土壤的有机碳增加,这势必会影响土壤碳的稳定和积累。此项研究主要通过高CO2浓度对作物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利用δ13C技术间接地初步分析土壤呼吸CO2排放不同来源贡献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水稻生长季,高CO2浓度降低田间CO2的排放,但不显著;种有水稻,根系对土壤总的呼吸影响主要体现在成熟期之前,且有相互消长的现象。在种有水稻的情况下抽穗期之前分解新有机质为主;高CO2浓度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分解更为明显,且高N水平对老有机质的分解有促进作用。鉴于此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将会不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细菌、微生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矿化和腐殖质化的有益的细菌、真菌、微生物,如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杆菌属等;另一类是有害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细菌、真菌、微生物和各种病原菌、病毒。土壤栽培中,植物只有依靠各种有益的细菌、微物物将有机质转化为无机矿质营养,才能吸收利用。如有机质在有益细菌作用下转化为无机态氮;土壤中有机质可增加磷的有效性,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渐分解(矿化)为无机磷化合物,供植物吸收(或有机质经细菌分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为例,研究了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马尾松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并对坡向、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生态因子与马尾松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电导率、凋落量、纤维素分解强度等与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凋落物有机质含量与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坡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明显的影响,东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西北坡高;在一定范围内,植被恢复时间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就越高;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随海拔的升高而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干扰的频度和强度不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干扰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就越贫瘠。  相似文献   

17.
在广大稻麦两熟地区有近0.0662亿hm2的耕地,每年夏熟产生大量的秸秆,且此时处于夏忙季节,麦收后麦草大量焚烧,污染环境,影响交通、产生火灾等事故,同时破化土壤结构、有机物和微生物,土壤质量下降等[1-2];而另一方面,土壤耕作过程中的有机物投入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与抗性等。麦秸、稻草等秸秆直接还田不但释放大量的NPK矿质营养和Mn、Cu、Zn、Fe等微量元素,且分解出大量的有机物,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等生态环境,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和经济产量的形成,为此,顾克礼[3],张洪熙[4],李群[5]等根据现代稻…  相似文献   

18.
杭州市郊旱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改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杭州市郊旱地土壤有机质现状,从而提出因地制宜的改良措施,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杭州市郊旱地各土类、各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郊旱地土壤有机质在7.59~52.87g/kg之间,平均为26.61g/kg,属中等水平(20~30g/kg);且处于高量有机质水平所占的比例随地力等级升高而增加;不同土类及区域间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各土类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粗骨土类>红壤>石灰土>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各区域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水网平原>低丘>河谷平原>滨海平原;43.6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20g/kg的旱地宜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善灌排设施等措施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9.
喜爱养花的花友,可能都有在花卉换土不久或施有机肥后一段时间,盆土挥发出一种难闻异味的经历。这是盆土中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有机物和有机肥在腐败菌的作川下就会产生一种腐败味道。  相似文献   

20.
多重干湿交替格局下土壤Birch效应的响应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探究多重干湿交替格局及土壤团聚体粒径对土壤呼吸作用尤其是Birch效应的影响机理,以3种不同团聚体粒径的表层土(0~20 cm)为受试土壤,通过采用室内孵育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多重干湿交替循环及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对Birch效应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水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但对微生物量和呼吸作用产生的激增效应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复水3 h后呼吸速率达到峰值,并且随着干湿周期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大土粒降低幅度最小。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对Birch效应的影响强度不同,但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总之,土壤团聚体能够保护部分有机质不被微生物分解矿化,多重干湿交替干扰了这种保护作用,提高了有机碳的生物相容性。Birch效应中被矿化的有机碳更多是来自于新的有机质的暴露,部分来自干旱期微生物细胞内积累的溶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干湿循环数的增加,被暴露的新的有机质在被矿化分解前可能还存在其他中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