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方便临床上鉴定羊消化道常见且易混淆线虫虫卵并丰富相关资料,试验从羊消化道中采集疑似捻转血矛线虫、夏伯特线虫、食道口线虫和奥斯特线虫共4种线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虫种,将4种线虫于体外短暂培养后得到纯种虫卵,通过观察虫卵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形态变化获取每种线虫虫卵形态特征,并对虫卵的长径、宽径和长宽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鉴定4种线虫分别为捻转血矛线虫、绵羊夏伯特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和普通奥斯特线虫。4种线虫虫卵初期胚胎多呈收缩状态且形似桑葚,在外观形态上具有相似性,均为双层卵壳,多数对称,少数不对称。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呈短椭圆形,颜色较浅;绵羊夏伯特线虫虫卵呈椭圆形,颜色较捻转血矛线虫虫卵深;粗纹食道口线虫虫卵呈长椭圆形,颜色较捻转血矛线虫虫卵深,与绵羊夏伯特线虫虫卵相近;普通奥斯特线虫虫卵亦呈长椭圆形,颜色与捻转血矛线虫相近,较绵羊夏伯特线虫和粗纹食道口线虫虫卵浅。虫卵在生理盐水中培养1~6 d后,捻转血矛线虫、绵羊夏伯特线虫和普通奥斯特线虫依次进入蝌蚪期和幼虫期,但仅凭肉眼依然难以区分虫卵种类;绵羊食道口线虫未观察到含蝌蚪或含幼虫的虫卵,仅在桑葚期观察到胚胎收缩成1团及...  相似文献   

2.
从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山羊的直肠内取粪便,分离出虫卵,置单克隆板孔中,再往各孔中加入系列浓度的涂林吉(苏云金)芽胞杆菌(YBT-1953)伴胞晶体毒素溶液,置25℃培养24h。结果表明,当伴胞晶体毒素总蛋白为120μg/mL时,虫卵死亡率为99.4%,0.6%未死的虫卵孵出的第1期幼虫也因毒素的作用而全部死亡。本研究表明,涂林吉芽胞杆菌(YBT-1953)伴胞晶体蛋白对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具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捻转血矛线虫ES24抗原基因序列(U64793.1)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大小约为670 bp的DNA片段。将该DNA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与GenBank中已知的捻转血矛线虫24 ku ES抗原基因的相似性达96%~98%。将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插入pET28a(+)载体中,获得原核表达质粒pET28/ES24,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重组细菌用IPTG诱导,经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25 ku。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第3期幼虫、雌虫和雄虫等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虫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ES24基因在雄性成虫中表达量最高,雌虫和虫卵其次,在第3期幼虫中表达最低。  相似文献   

4.
笔者采用虫体取卵和孵化后感染性幼虫直接在培养瓶瓶盖内收集的方法,获得了大量纯净单一的感染性幼虫,并且感染绵羊成功。再对感染绵羊直肠采粪收集虫卵,就可收集到大量纯种单一虫卵,进行三期幼虫的大量孵化。该试验解决了在寄生性线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需要大量单一虫种的纯化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5.
用Rintal片进行了驱除绵羊消化道线虫试验。结果表明当5mg/kg体重剂量时对捻转血矛线虫、哥伦比亚线虫、羊仰口线虫、细预属线虫和奥斯特线虫等绵羊消化道线虫的虫卵减少率,虫卵转阴率、虫卵孵化第三期幼虫减少率和第三期幼虫转阴率均可达到100%,且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乌审旗地区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及耐药性情况,通过粪便中虫卵定性定量及剖检法对乌审旗不同地区的绵羊进行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并开展了驱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流行比较严重,平均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89%和416.92×200个/g,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注射剂和阿苯达唑片剂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用人工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单一种试验羊粪便培养收集感染性幼虫。经0.06%和0.08%次氯酸钠脱鞘,脱鞘率可达90%以上,慢速致冷后幼虫的存活率为64.5%。加入冷冻保护剂不能提高冷冻感染性幼虫的存活率。用正常的感染性幼虫感染试验羊后第17d即可查到虫卵,剖杀后成虫的回收率为2.6%,而相同数量的冷冻保藏的感染性幼虫感染后第21d才查到虫卵,成虫回收率为0.8%。表明冷冻保藏后的感染性幼虫发育受阻,成  相似文献   

8.
将羊经丙硫咪唑驱虫后隔离饲养,人工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第3期幼虫,当第26天从粪便中查出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后,由颈静脉、肌肉注射及经口灌服苏云金芽胞杆菌(B.t)伴胞晶体蛋白,每日1次,连续3次。以后隔日从羊直肠内采粪,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查虫卵,并计算EPG(每克粪便中虫卵数)。静注和肌注晶体蛋白后的羊,分别于注射后1周、2周、4周扑杀,口服和对照组羊4周后扑杀,从皱胃和小肠内查虫。结果表明,经静注(晶体蛋  相似文献   

9.
林麝捻转血矛线虫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林麝粪样中疑似血矛属线虫虫卵的虫种,本研究提取四川和陕西地区林麝粪样中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4个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样品ITS全序列片段大小为786 bp~788 bp,序列相似性为99.0%~100%;经序列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所有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样品均为捻转血矛线虫,与NCBI基因库中多株捻转血矛线虫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7.0%~99.5%。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林麝的血矛属线虫为捻转血矛线虫,从而为控制林麝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测定食线虫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冻干制剂在4 ℃贮存2年期间对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L3)杀虫活性的变化。用食线虫真菌D.flagrans 当地分离株(SDH035)进行厚垣孢子培养,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制备成冻干制剂。三批冻干制剂分别在4 ℃保存1年和2年时取样,加入含有捻转血矛线虫虫卵的绵羊粪便为试验组,对照组的粪便不加真菌,然后进行粪便培养、L3分离和计数,计算L3的平均数和百分减少率。  相似文献   

11.
以培养获得的捻转血矛线虫滞育期虫体及同期正常发育的虫体为研究材料,采用设计的锚定引物和随机引物,通过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对滞育期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结果获得了74个滞育期差异表达的基因EST。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9个差异序列与已知的捻转血矛线虫基因组序列具有同源性;14个差异序列与已知线虫的EST具有同源性。同源基因中的rps-30、T24F1.2等已被证明参与了秀丽隐杆线虫的滞育形成。差异序列的克隆为捻转血矛线虫滞育相关基因及滞育形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呼和浩特地区舍饲肉羊体内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EPG)进行了调查,2006年3、4月测定了在舍饲肉羊体内消化道线虫虫卵数量,找出了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①捻转血矛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3.85%,平均感染强度为277个/g。与其它消化道线虫比较,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EPG)占有绝对优势;②消化道线虫卵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EPG)随温度、湿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影响消化道线虫虫卵发育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相似文献   

13.
在体外试验中评估7株当地分离的食线虫真菌奇妙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 thaumasium)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L3)的捕食能力。取2 mL试验菌株的菌悬液加入含有10 g捻转血矛线虫虫卵的粪便中作为试验组,对照组中不加真菌,然后进行粪便培养、L3分离和计数,计算L3的平均数和百分减少率。选择NBS063分离株灌服感染有捻转血矛线虫的绵羊,收集灌服后0 h(对照组)、12~96 h不同时间点的粪便(试验组),经粪便培养后,计算L3百分减少率。结果显示,7株当地分离株在与绵羊粪便中发育的幼虫相互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粪便培养后所分离的L3显著减少(P0.05),它们对粪便中L3的减少率为89.21%~99.86%。NBS063灌服绵羊后,分别在灌服真菌后12,24,36,48,72,96 h对L3的减少率是85.18%,95.26%,94.82%,53.60%,29.49%和15.06%。7株奇妙单顶孢菌当地分离株具有将来应用于动物寄生线虫病生物防治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北京郊区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粪便检测法和幼虫培养法,对北京地区5个区县的5个不同规模的羊场(423只羊)进行了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检测230只羊的粪样,感染40只,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为17.4%。其中通县感染率为100%,其它4个郊区(县)均无感染。  相似文献   

15.
培养捻转血矛线虫卵及幼虫的常用方法是以粪便为培养基,孵化的第三期幼虫含在粪便内。这种方法在培养中途不易观察培养情况,收获第三期幼虫必须经过特殊处理才能获得较洁净的虫体,费时费力。据Ko-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在羊场进行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时发现,羊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网尾线虫、毛首线虫及莫尼茨绦虫的发病率较高,要引起养羊场(户)的关注。1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动物真胃(皱胃)和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叫羊捻转胃虫病。1.1病原羊捻转血矛线虫外观呈毛发状,呈淡红色。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背矛状小齿。虫卵无色,壳薄,大小  相似文献   

17.
捻转血矛线虫重组H11抗原山羊免疫保护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组H11-1、H11-2及H11-1与H11-2混合物分别免疫山羊后,ELISA检测发现血清抗体均在首次免疫后14 d达到较高水平,在第2次免疫后10 d达到高峰。用10 000只捻转血矛线虫第3期幼虫攻击山羊后,对不同免疫组山羊排出虫卵数、虫卵孵化率和成虫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免疫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免疫组雌虫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这对防治捻转血矛线虫病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理想驱虫药物,对8组检出有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山羊群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阿苯达唑、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进行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驱虫后,虫卵减少率均达95%以上,而阿苯达唑驱虫后的虫卵减少率低于95%。表明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好,而阿苯达唑有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对上海市崇明地区白山羊的寄生虫病进行了调查,危害崇明白山羊的寄生虫主要是捻转血矛线虫。哨羊全年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虫卵数形成的3 个高峰与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月降水量曲线形成的3 个高峰相吻合,证实每年7、8 月份崇明地区白山羊群中大批羊只消瘦、死亡是由于捻转血矛线虫严重感染引起的,并提出了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莱阳市28只山羊消化道内容物进行寄生虫学调查.分别用反复洗涤沉淀法,饱和食盐水漂浮法,麦克马斯特氏法做虫体和虫卵的计数.通过室温下培养,观察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并逐条鉴定到属.结果表明,山羊寄生虫感染率很高,主要有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乳突类圆线虫和毛首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