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育的六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回交的新途径选育多年生小麦.着重对F<,1>~F<,3>杂种后代的不同培育方法、多年生特性各世代的选择要点、高低世代农艺性状的选择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侧重点,并对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其中对多年生特性的两重性及聚合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六倍体中间偃麦草的多年生特性,选育超级多年生小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SRAP标记对黑芥与花椰菜体细胞杂种回交一代到回交三代(BC1、BC2、BC3)及自交二代到自交四代(S2、S3、S4)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20个引物组合共产生528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8条,平均每组引物产生8.4条多态性标记。结果表明,杂种后代各世代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但变异的程度较小于预期值。在聚类图中,自交后代和回交后代被明显的区分成为两个类群。自交后代与黑芥的遗传距离较近,回交后代与花椰菜的遗传距离较近;自交后代的不同世代间变异程度要小于回交后代,但各世代间遗传距离的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应用在构建近等基因系中的3个回交世代的F<,2>群体,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对水稻卷叶的卷曲特性及遗传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发生卷曲是在第4片叶,但开始发生卷曲的时间是在6叶期,随着叶片数的增加,卷曲度随之增加至最大值;随着稻株叶片生长完成,叶片卷曲度在上三叶中均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卷曲度的降幅也表现相同趋势;叶基角随着生育进程的加大、叶片卷曲度的不断减小而增加,但叶基角的增幅与叶片卷曲度不呈简单的反比关系;该卷叶性状是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不完全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4.
旅大红骨玉米种质掌状扁形果穗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自交系丹717×丹340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P1、P2、F1、F2、BC1和BC2 6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旅大红骨种质掌状扁形果穗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的次数频率分布在F2分离世代呈近似“m”状的双峰分布,B1群体基本表现为直线型分布,B2群体表现为2个峰值的类似正态分布.通过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加-显-上位性B-1-1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且互作效应明显,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42和1.86,主基因的遗传率介于46.2%~68.8%之间,在自交进代过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育种中应注重早代试材的筛选,或进行回交选育以提高育种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揭示玉米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用来改良材料的抗旱性,本研究以旱敏型材料‘WN897’、抗旱型材料‘Wu109’及二者通过杂交和回交获得的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干旱胁迫与正常条件下主根长、侧根数、根冠比和根鲜重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与正常条件下,侧根数的遗传率均高,而主根长、根冠比及根鲜重的遗传率均较低,根冠比的遗传率在干旱胁迫下明显低于正常条件,根鲜重的遗传率在干旱胁迫下明显高于正常条件。因此,侧根数可以通过单交的方法进行改良,在低世代材料中就可进行有效选择,主根长可以通过复交或多代轮交进行改良;而对于根冠比和根鲜重,鉴于二者均在B2群体中有着较高的遗传率,可以通过多代回交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改良,在回交后代中进行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6.
黄瓜黄色线与瓜长比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个性状稳定的自交系黄瓜,配成正反2个组合,测定结果表明,正反交组合黄色线与瓜长比的差异不大,表明黄色线遗传受核基因控制。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黄瓜组合(M25×M67)的6个家系世代(P1,P2,F1,B1,B2,F2)的黄色线和瓜长比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色线比例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D模型)控制。分离世代中,B1,B2,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h2mg)为95.8%,93.39%和14.99%;多基因遗传率(h2pg)在1.36%~54.04%。主基因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值分别为-41.78和-35.96。黄色线的遗传可能是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籼型巨胚稻的发现及其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若干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核辐射诱变于M3代获得巨胚品系。对巨胚性状作了遗传育种分析。结果表明,巨胚属隐性单基因遗传,种胚的大小直接由合子基因型决定,而与为胚发育提供营养的母株基因型、胚乳基因型及细胞质均无关系。因此,可在诱变的M2世代或杂交F2世代的种子上直接进行巨胚性状选择。巨胚稻糙米胚重比原来品种大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质源(CMS-F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P3、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相似文献   

9.
《种子》2020,(5)
利用超强休眠冬瓜自交系(KF-4-3)和浅休眠节瓜自交系(GF-7-1-1)进行杂交和回交,得到P_1、P_2、F_1、F_2、BC_1、BC_2共6个世代,并在同一隔离网室中进行常规田间栽培。雌花授粉后45 d采收老熟果实,后熟60 d取种子进行标准发芽试验。P_1、P_2、F_1的发芽率分别为71.77%、7.48%、45.18%,F_1遗传偏向于P_1,F_2、BC_1、BC_2等4个世代表现为偏正态多峰分布,表明节瓜种子休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通过遗传模型的检验得出节瓜种子休眠性状符合加性-显性的遗传模型,中亲值[m]=39.63,加性效应[d]=20.03,显性效应[h]=19.55。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厚果肉黄瓜自交系D8和薄果肉自交系XUE1为亲本杂交后再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C_1,BC_2和F_2)为实验材料,肉瓤比的比值记录为表型值,黄瓜果肉厚度遗传分析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黄瓜果肉厚度的遗传适合D-0模型,即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BC_1、BC_2和F_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50%、1.30%和21.87%,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1.66%、23.14%和52.94%。因此,黄瓜果肉厚度的选择宜在晚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