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番茄单次节水283.5 m3/hm2,番茄全生育期节水3 402 m3/hm2,节水率达到58.2%;节肥量1 170 kg/hm2,节肥率39.0%;增产12 375 kg/hm2,增产率达7.5%。 相似文献
2.
3.
为了准确掌握钢架大棚辣椒种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应用步伐,进行了钢架大棚辣椒滴灌水肥一体化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水肥一体化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效果,能够增加产量效益,降低生产成本,节约16.33%的灌溉用水,产量增长率达20.80%。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的辣椒植株生长整齐,定植后不用缓苗,比膜下沟灌提前5 d上市,收获期比膜下沟灌长14 d。 相似文献
4.
对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番茄单次节水283.5 m3/hm2,番茄全生育期节水3 402 m3/hm2,节水率达到58.2%;节肥量1 170 kg/hm2,节肥率39.0%;增产12 375 kg/hm2,增产率达7.5%。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基于不同水溶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辣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在化学肥料中总养分折纯量减少20%的条件下,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比较3种水溶肥料在设施辣椒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水溶肥Ⅰ的处理,辣椒中维生素C(VC)、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辣椒产量均明显增加;施用水溶肥Ⅱ的处理,辣椒中VC、氨基酸含量,及辣椒产量均明显增加,而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施用水溶肥Ⅲ的处理,辣椒中VC、蛋白质含量都略有下降。综合辣椒品质及产量,基于水溶肥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有效提升辣椒品质及产量。 相似文献
11.
滴灌棉花水肥耦合效应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对滴灌条件下夏棉水肥耦合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夏棉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特征和土壤水分状况可分别采用滴灌和畦灌方式,比常规棉田畦灌节水23.3%~28.7%,对于中等肥力的棉田,在每hm^2施纯氮300kg的范围内,随施肥量增加皮棉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在每hm^2施纯氮150~225kg区间内,其产量增加较快。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试验以生菜为试验对象,对不同滴灌施肥强度下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等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生菜生产最适宜的滴灌施肥强度为全生育期滴灌施肥9次,每次滴施肥水混合液10 m3/667 m2,此滴灌施肥强度下生菜的生物学性状、品质、产量都有一定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温室番茄对比试验,研究了传统施肥灌溉模式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设施番茄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水肥一体化管理下,在施肥量节省55.1%、用水量节约23.4%的同时,番茄产量提升了12.7%,利润增收了15.9%,证明了水肥一体化管理用于设施番茄,能够减少水肥消耗,显著提升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施肥量及灌水量调控,研究水肥最优组合,为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节水节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四水平的裂区试验设计,以新冬36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 kg/hm2(N0)、375 kg/hm2(N1)、450 kg/hm2(N2)、525 kg/hm2(N3)四个施肥量(纯量);四个灌水梯度为3 450 m3/hm2(W1)、4 200 m3/hm2(W2)、4 950 m3/hm2(W3)、5 700 m3/hm2(W4)。分析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等性状,研究水肥因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至灌浆期呈快-慢的增长规律,Logistic方程对其进行拟合表明,各处理从拔节后6~10 d干物质开始快速积累,41~49 d后转为缓慢积累。N2W2进入快速积累时间最早,最大积累速率较高。叶面积指数(LAI)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后期逐渐减小,N2、N3处理在拔节至孕穗期快速增加,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与水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最终产量表现为N2>N3>N1>N0,最高产量为N2W3处理的9 848.13 kg/hm2,与N2W2处理无显著差异。水肥交互作用对穗数及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与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施肥量450 kg/hm2、灌水量为4 200 m3/hm2,即N2W2处理为兼顾高产节水、省肥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9.
20.
在对辽宁省千山区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千山区典型地块为例,对节水滴灌技术的设计进行介绍,并对应用滴灌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