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冠军 《农技服务》2011,28(4):444-445
介绍了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现象的发生情况,提出了该现象发生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大麦突变品系 2 98113的白化颖壳和旗叶紫耳 2个色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化颖壳性状和旗叶紫耳性状都属细胞核遗传 ,前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后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 ,而且两者是独立遗传的。此外 ,试验中还发现分离群体中所有白壳植株的叶鞘基部都为白色 ,绿壳植株的叶鞘基部均为淡绿色 ,未出现重组类型。由此推知 ,白色叶鞘基部性状可能是白化颖壳基因一因多效的表现 ,也可能这 2个性状是紧密连锁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浅湿间歇”灌溉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研究专用配方肥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处理均未发现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施用水稻颖壳不闭合专用肥并结合浅湿间歇灌溉模式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稻谷颖壳开裂特点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调查同一组合2个典型株系共10个植株穗粒常规稻颖壳开裂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稻谷颖壳开裂粒间表现有轻重之分;品质不同株系籽粒裂颖率存在较大差异,稻穗中部或下部及二次枝梗上的稻谷颖壳开裂现象严重;裂颖稻粒形成的糙米与正常稻粒形成的糙米相比,斑点米、裂纹米、有色米比率及厚度有所增加,而千粒重、长度、宽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一、病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剑叶叶鞘上,初生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不定形、颜色深浅不同的褐色斑块.中部有黄褐色斑块,重者病斑可扩展到全部剑叶叶鞘。抽穗早的全部颖壳均为绿色,抽穗迟的稻穗上部颖壳仍为绿色,而下部颖壳变褐以至全穗颖壳变褐。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和施肥处理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金竹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8-38,41
通过设置品种和施肥试验,研究了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的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粳稻颖壳不闭合症明显好于籼稻,施用复合有机肥对改善水稻颖壳不闭合症效果显著;生产上应从综合因素考虑该病症的预防与防治。  相似文献   

7.
我县自2004年以来,水稻扬花期3a出现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症,表现为颖壳畸形、重颖、不闭合、不结实,有的颖壳弯曲像鸟嘴,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70%~80%甚至绝收,2006年全县发生260~333hm2,成为我县水稻生产上的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8.
水稻稻曲病及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稻稻曲病 1、症状识别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相似文献   

9.
稻麦的秸秆颖壳是利用率较低的加工后附带物,其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秸秆还田、秸秆颖壳气化燃烧、坑积秸秆颖壳腐化增温、作为燃料燃烧等.在黑龙江省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坑积秸秆颖壳腐化增温技术应用的很少,而秸秆颖壳气化燃烧由于受设备投资大的限制在一般农户中也难于应用.因此,秸秆颖壳直接还田和作为燃料燃烧是常见的两种方式,但由于秸秆还田受到还田量的限制,仍有大量的秸秆颖壳可再利用.采用坑窖方式,利用稻麦的秸秆颖壳发热量大、燃烧时间长的特点为屋舍冬季取暖是一种综合利用秸秆颖壳的好方法,现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由来2004年8月16日前后,我们在接受科技咨询活动中遇到一个特殊的问题,即水稻开花后出现重颖(双颖),颖壳畸形,关闭不扰,且弯曲的像鸟嘴,颖壳之内很少结实,即使有,也只有很短的青粒米,不成熟。如农户计占山,家有4669~5336平方米杂交水稻,品种是Ⅱ优838,其中有667平方米黄瓜茬水稻,颖壳畸形,重颖不结实的约占66%左右,田中间重于田边,分布似有规律。该田既不受旱,又未施用除草剂,开花结实期无高温热害发生。而其他的田块Ⅱ优838均结实正常(排除了种子质量问题)。2原因分析经调查发现,2004年我县水稻出现上述现象不是偶然,在新安镇、舜…  相似文献   

11.
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白化颖壳近等基因系的颖壳作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颖壳白化是由于叶绿体发育不良所致;近等基因系颖壳的内外表面基本特征一致,都具有长短不一的刺毛、气孔及突起物,但白化颖壳外表面的短刺毛密度较高及突起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21,(9)
正近几年来,生长后期已经抽穗灌浆的晚稻,一些稻粒的颖壳会变褐色,有的颖壳上有白色的霉层;有的稻穗上有黑粒,不灌浆,一穗上少则一两粒,多则十几粒,一般在抽穗后2天左右出现。有人认为这是黑粉病。其实,出现这种长黑发霉情况不一定是稻粒黑粉病,要根据田间情况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  相似文献   

13.
紫外线照射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种子为试验材料,经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后在适宜条件下发芽,研究剥颖壳及不剥颖壳种子发芽最适合的照射时间.结果表明,水稻剥颖壳种子紫外线照射0.25 h的出芽最快,比对照高16百分点;水稻不剥颖壳种子照射紫外线10、20 h均比对照高8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水稻花后颖壳和果皮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97-5900
[目的]研究水稻颖壳和果皮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水稻颖壳和果皮的光合功能。[方法]以扬稻6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颖果发育过程中颖壳和果皮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荧光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颖壳和果皮也具有叶绿素荧光特性,但它的Fv/Fm值不如正常叶片中Fv/Fm值高;叶绿素荧光各项参数的变化表明,叶绿体的PSⅡ的结构随着颖壳和果皮的发育进程和衰老不断受到损害,使Fv/Fm、qP、ФPSⅡ和NPQ下降;随着颖果发育天数的增加,颖壳和颖果叶绿素含量先上升,然后下降;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水稻果皮具有光合功能,颖壳和果皮光合能力的强弱与颖果的发育状况相适应,颖壳和果皮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可以作为颖果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选取近60年来,山东省连续3年推广面积较大的36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在土壤肥力存在差异条件下籽粒、颖壳和茎叶中的铜、锰、铁、锌等4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肥力条件下4种微量元素含量高肥处理高于低肥处理的年代出现的较多。微量矿质元素在冬小麦籽粒、茎叶和颖壳中含量表现为Cu元素含量呈现出籽粒茎叶颖壳,Mn元素含量表现为茎叶籽粒颖壳,Fe元素含量表现为茎叶颖壳籽粒,Zn元素含量表现为籽粒颖壳茎叶。冬小麦籽粒中铜、锰、铁、锌等4种微量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4.79~6.14、32.55~44.07、37.24~59.56、25.74~37.40 mg/kg。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春小麦品种穗发芽的机制,利用整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芒发芽率、籽粒+颖壳发芽率、籽粒+穗轴发芽率和籽粒+芒+颖壳+穗轴发芽率6个试验处理,探讨不同抗性春小麦品种穗发芽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整穗发芽率都明显低于籽粒发芽率;参试品种的籽粒发芽率显著高于籽粒+芒+颖壳+穗轴发芽率;籽粒发芽率与籽粒+芒发芽率、籽粒+颖壳发芽率、籽粒+穗轴发芽率,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表明芒+颖壳+穗轴共同对籽粒发芽有抑制作用,芒、颖壳、穗轴单独对籽粒发芽的作用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江苏省水稻颖壳有褐色斑点,颜色发暗,外观卖相不好,直接影响到种子企业稻种销售,对种子企业经济效益已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而稻谷褐壳的原因众说纷纭,给农技推广部门和供种单位带来不少困扰,有关稻谷褐壳的具体原因及如何采取防治措施的研究也较少。为此,我们对水稻稻谷褐壳现象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开展较为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进行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8.
孙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62-63
结合阜南县水稻生产实际,对水稻颖壳不闭合、不结实症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品种及田块、病害、药害及土壤元素失衡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措施,包括更换田块、适当提高含硫元素肥的施入比例、避免污水灌溉、增施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以期为减轻水稻生产上颖壳不闭合、不结实症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工合成小麦具有较强的抗病、抗逆等特点,抗穗发芽是其中的重要性状。然而,人工合成小麦的穗发芽抗性与其颖壳硬度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抗穗发芽、硬颖壳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正常颖壳硬度、穗发芽的普通小麦杂交构建的杂种F3代群体,研究穗发芽与颖壳硬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群体水平上人工合成小麦的穗发芽抗性与其硬颖壳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尽管群体中穗发芽抗性较强的株系中,其抗性与硬颖壳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仍有40%左右的株系表现为正常颖壳硬度却抗穗发芽。这一研究结论清楚地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穗发芽抗性是可以通过杂交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来的。这一结论对小麦抗穗发芽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鞘腐病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剑叶叶鞘上,初生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不定形、颜色深浅不同的褐色斑块,中部有黄褐色斑块,重者病斑可扩展到全部剑叶鞘。抽穗早的全部颖壳均为绿色,抽穗迟的稻穗上部颖壳仍为绿色,而下部颖壳变褐以至全穗颖壳变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