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益驱动使人工种植天麻的区域向低海拔发展,导致天麻白绢病等病害日益加重,天麻品质及产量下降,甚至出现种植绝收现象。对天麻白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天麻蚜蝇(Azpeytia shirakii)以幼虫钻蛀危害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球茎,是天麻生产中危害性很大的地下害虫.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的要求,对天麻蚜蝇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公害问题,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场长刘厚荣,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摸索出一套"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生产无公害食用菌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是在"选用优良脱毒菌株,采用无公害天然培养基,生料生产食用菌3级(栽培)种,出菇期间不喷洒农药"等科学生产管理措施实现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7,(2):12-15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天麻多糖的水提条件,并采用蒽酮-硫酸法对4种天麻变型(红天麻、乌天麻、黄天麻、绿天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提最佳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3 h,料水比1∶30;含量测定发现,在相同产地、不同天麻变型中的多糖含量不同,其中红天麻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天麻变型,而在不同产地、同一天麻变型中,云南昭通红天麻的多糖含量远高于陕西宁强和湖北宜昌的红天麻,这说明昭通红天麻具有优良的内在品质。蒽酮-硫酸法为科学评价天麻质量提供了简便快捷、稳定可行的方法,为昭通天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霍川 《农业科技通讯》2011,(11):159-161
天麻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价值,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全球有30余个天麻品种资源,除西欧、美洲等地的少数国家外,其余国家均有种植。我国天麻主要有4个类型,即红天麻、乌天麻、绿天麻和黄天麻,以红天麻和乌天麻居多。天麻具有有性生殖的特点,生产上常利用天麻杂交种子进行商品麻生产,以提高产量和保证品质。天麻杂交种子生产主要有箭麻准备、精细管理、授粉和种子收获储藏等四个重要环节,授粉时以开花当天上午10:00以前和下午16:00以后授粉所结果实质量最好。不同品种之间杂交产生的杂交天麻不仅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杂交优势,而且可以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培育出新的杂交天麻品种。  相似文献   

6.
天麻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该文介绍了天麻的特性、云南天麻的种植概况、种植特点及工艺流程,根据天麻的种植工艺特性,分析了目前天麻种植存在的问题,针对天麻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天麻机械化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麻的采收 加工 分级 保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搞好天麻的采收与加工是提高商品天麻质量最关键的环节;同时,天麻商品价值高,搞好商品天麻的分级和保管也很重要.现将天麻的采收、加工、分级和保管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母小宁 《吉林农业》2011,(4):191-191
贵州是国内外著名的天麻产区。贵州天麻具有大肥厚、饱满体重、色黄白、质坚实、半透明等特点,并有享有“贵天麻”美称;天麻在贵州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市场。本文从天麻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栽培技术等方面对天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14,(1):51
昌平有道绿色养生天麻宴,每到周末下口村山下的马路上排满了车,城里的人慕名前来品天麻宴,乌鸡炖天麻、天麻烧牛尾、凉拌天麻丝……天麻,即天降之麻,形似仙足,又名仙人脚。"天"即神医所赐之仙物,"麻"意喻其针对头痛、四肢麻木等症状有奇效,所以被称为天麻。天麻,乃一名贵的药材,为什么能做成一道道菜。顺着名气我们找到了十三陵镇的下口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天麻像番薯,一个个滋养天麻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开花期"乌美"天麻和野生天麻的根茎、茎和花序3个部位中天麻素和氨基酸含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天麻中,天麻素、17种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大小顺序为根茎茎花序。"乌美"天麻花序中天麻素含量是根的20.95倍、是茎的2.77倍;野生天麻花序中天麻素含量是根茎的13.62倍、是茎的2.86倍。"乌美"天麻花序中天麻素含量是野生天麻的1.32倍;野生天麻根茎中除谷氨酸(Glu)、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略高于"乌美"天麻外,其它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乌美"天麻。由此说明,"乌美"天麻比野生天麻具有较好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1.
天麻无性繁殖一步法栽培新技术,是将天麻种(一代天麻种)、蜜环菌固体栽培菌种、鲜木棒(最好是柞木)、干净的中粗粒河沙一步到位的栽培技术。它改变了过去栽培天麻必须先培养蜜环菌,后栽培天麻的繁琐程序,成本低,效益高,是目前普遍推广的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熊飞 《农家顾问》2012,(4):55-56
鄂西北山区过去野生天麻资源丰富,部分高山农户有种植天麻的传统习惯。不少农户在天麻生产过程中,对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天麻产量比较重视,但对天麻采挖后的分级、加工与整形技术却不太重视,常常将天麻做简单的蒸煮后晒干,然后统装销售,  相似文献   

13.
桑枝栽培天麻试验结果表明,桑枝可以栽培天麻,采用生料栽培时桑枝天麻产量低于杂木天麻产量,采用熟料栽培方式时桑枝天麻产量与杂木天麻产量相差不大,在杂木紧张、价格上涨而桑枝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用桑枝替代杂木栽培天麻。从栽培现场看,桑枝发菌快但后劲不足,可以考虑用桑枝与杂木的混合料栽培天麻,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化。  相似文献   

14.
吴佳新  段院生  李伟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416-4417,4421
为分析不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品种中的天麻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ODS-2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0.05%(V/V)磷酸溶液(3∶97)为流动相,比较了乌天麻(产地云南)、红天麻、乌红杂交天麻(产地湖北麻城)中天麻素含量.结果表明,乌天麻中的天麻素含量为0.423%,马红天麻为0.321%,红天麻为0.225%.大别山低海拔地区种植的乌红杂交天麻中天麻素含量高于红天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依据杂种优势利用原理,探讨天麻不同类型间杂交组合,旨在寻求并利用其优势性。[方法]以红天麻、乌天麻、绿天麻作供试亲本,开展类型间正反交试验,分析不同组合间的产量差异。[结果]天麻不同类型组合中,以绿天麻(父本)×红天麻(母本)F1代有性种产量最高达2.84 kg/0.35 m2优势明显;以乌天麻(父本)×红天麻(母本)组合F1代个体平均单重及商品天麻产量分别达5.07 g和5.11 kg/0.8 m2为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结论]天麻杂交优势明显,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搞好天麻的采收与加工是提高商品天麻质量最关键的环节;同时,天麻商品价值高,搞好商品天麻的分级和保管也很重要.现将天麻的采收、加工、分级、保管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夏家超 《农家科技》2007,(10):35-35
<正>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搞好天麻的采收与加工是提高商品天麻质量最关键的环节。同时,天麻商品价值高,搞好商品天麻的分级和保管也很重要。现将天麻的采收、加工、分级、贮藏方法介绍如下:一、采收1.采收时间。天麻的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18.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具增智、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等作用,随着天麻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大有希望,天麻市场前景将更加宽阔。近年来,天麻功能研究及遗传多样性有关报道越来越多,天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新的活性成分研究将是未来热点,有关天麻的遗传多样性及新的活性成分挖掘需进一步探讨。文章总结了天麻的本草考证、种类及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子生物及基因工程研究,分析了最新研究进展和值得探究的方向,并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以期帮助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天麻的研究进展有更充分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天麻是常用中药材之一。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吉林等省 ,以长江两岸较多。天麻味甘、性微寒。能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湿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痛、小儿惊厥等症。天麻注射液有扩张血管 ,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 ,天麻还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1 采收野生天麻或家种天麻 ,都应在天麻休眠期采收。野生天麻在春、秋两季采收 ,春季一般在立夏以前天麻刚萌动时采收。春季采收的天麻多在抽箭时采挖 ,此时块茎…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实用技术》2012,(12):20-20
1、背景技术中药天麻(Rhizoma Gastrodiae)来源于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Gastrodiae lata Bl.)的干燥块茎。由于人们对天麻需求的日趋增加,国内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逐渐形成了天麻的无性栽培方法。之后,由于多代无性栽培导致的种性退化和对于天麻种子萌发时所需以之共生的萌发菌的认识逐渐清楚,天麻的人工有性繁殖技术也应运而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整套天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