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仲锷 《甘肃农业》2004,(10):65-66
引大灌区灌溉面积由原设计 86万亩扩大至 10 3万亩后 ,年总用水量不能超过 4 .4 3亿 。研究表明 ,灌区在原设计运行方式下运行 2 5年后 ,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面积将达到 17.5万亩。这就要求引大灌区改变原设计运行方式 ,在灌区全面推广实施节水灌溉 ,开展节水灌溉是灌区“两高一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探索适合引大灌区实际的高新节水技术 ,为大面积发展节水灌溉提供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使引大入秦工程在高效和可持续节水农业方面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已建成的示范区进行了有关试验研究和监测 ,对示范区内的多种节水灌溉方式做出筛选和科学评价 ,并从技术、经济、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评价。  相似文献   

2.
高传昌  类维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619-8620
河南属缺水省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80%,其他行业用水缺口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较低,尚有较大节水潜力。从杨桥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出发,综合考虑有效降水、地下水补给、输水损失、田间损失等因素,计算出该灌区灌溉农业整体需水量,与2001-2003年实际灌溉用水量相比得出了该灌区此3年平均理论节水潜力为1972.88万m^3。继而利用现实调节因子,得出了灌区2001-2003年农业实际平均节水潜力为1815.05万m^3。为灌区乃至河南水资源宏观调控利用及节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广应用农业灌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理论加案例分析法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设计和应用。以景电灌区条山农场灌区为例,探讨了采用传感器和设备实时感知农田环境数据,借助神经网络智能预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设计灵活的节水系统架构等技术理论,涵盖系统架构设计,智能节水系统主程序设计,灌溉监控系统设计和实施精准化智能节水灌溉等应用路径。结果表明,在景电灌区条山农场灌区的实际应用中,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单次灌水节水率达到了15%~20%,灌溉666.67hm2土地节水7.5万~10万m3,为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高效应用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路径中,强调了做好数据采集与传输,加强智能处理与方案设计,实施精准化智能节水灌溉等关键步骤。结果表明,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显著,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高效应用为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灌溉管理手段,应持续推广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灌区高效利用水资源,确保灌区农业生产稳产、高产的必由之路。通过对黄羊灌区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发展节水灌溉的新路子,实践表明节水灌溉是促进灌区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强化管理是确保节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必要条件,实行节水灌溉,优化产业结构,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农业节水灌溉的一项关键技术。由于节水效益显著,近几年发展较快,每年新发展4万公里左右,至2002年底管道输水灌溉的面积已达636万公顷。其中以我国北方平原井灌区的管灌发展速度最快,现有井灌面积1150万公顷中,管道灌溉的面积为290万公顷,占1/3左右;渠灌区和河灌区的管道灌溉也有所发展,这些还远不适应农田灌溉的节水要求,因此作为节水灌溉主要措施之一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任清润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228-228,230
介绍了卫辉市引黄灌区水资源概况,分析了该灌区影响节水灌溉的因素,提出了适宜该灌区的节水技术措施,并对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潜力进行分析,以为该灌区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灌区自然条件和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靖远县刘川灌区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工程节水、畦灌节水、农业节水、滴灌等节水措施,并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和加强节水灌溉管理,有效地促进了灌区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增加了灌区群众的收入。  相似文献   

8.
根据张掖市甘州区甘浚灌区工程现状和运行管理,结合甘州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灌区积极推广了节水灌溉,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使甘浚灌区节水灌溉工作效果显著,本文从节水灌溉措施及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童子坝灌区部分群众缺乏节水意识,没有明确认识到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节水积极性不高,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本文概述了童子坝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总结了童子坝灌区需采取的节水措施,包括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合理安排灌溉时间、根据灌区实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统筹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积极开展水库清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总结永昌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思路与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田巍  刘学军  马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417-14420
首先分析了宁夏盐环定扬黄灌区水资源、用水现状,然后结合该灌区发展规划,分别对灌区渠道防渗衬砌、种植结构调整、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田间节水灌溉定额的应用、加强灌区管理等措施的节水潜力进行分析,最后对灌区不同节水措施集成情况下的节水潜力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集成措施对应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2.
节水灌溉是水利灌溉发展的趋势,引大灌区作为一个90年代兴建的新灌区,不仅承担农业灌溉,还要负担城镇供水任务,节水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了灌区现状,用水情况以及节水灌溉发展的必要性和如何实现节水增加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13.
强调了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的紧迫现状和节水的重要性 ,提出了通过节水灌溉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讨论了节水灌溉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及节水灌溉应用技术等。以宝鸡峡引渭灌区为例 ,分析了水资源管理调度现状、节水灌溉方法、灌溉用水量计算模型等 ,并计算该灌区灌溉用水量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下游的红崖山灌区尤为突出,水资源短缺已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勤绿洲的生存,如何发展节水灌溉,采用什么样的节水灌溉技术已事关全局。本文分析了红崖山灌区的常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各种节水技术的适应性,供红崖山灌区及类同的内陆河灌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发展节水灌溉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景电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调查分析法,在分析景电灌区玉米节水控盐灌溉制度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玉米节水控盐灌溉制度研究方法,对景电灌区玉米节水控盐灌溉制度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通过分析玉米作物各生育阶段耗水量,总结蓄水规律,根据模型建构制定的最佳节水控盐灌溉制度与实际状况较为符合,实现了有限水量在玉米作物生育期间的合理分配模式。通过玉米节水控盐灌溉制度的应用,灌区节水控盐灌溉项目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优化升级,促使水资源实现集约精细化管理。综合考虑可以在景电灌区推广应用玉米节水控盐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6.
苟忠明 《甘肃农业》2013,(23):82-83
什字灌区经过30多年的运行,渠道及建筑物年久失修,毁坏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灌区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4万亩减少至现状的0.6万亩。实施什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以改善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缓解项目区灌溉用水矛盾,实现节水增效,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农业为目标,为在项目区内推行灌溉管理体制和水价改革,实现“配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提供基础设施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宁夏引黄灌区节水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宁夏引黄灌区用水现状、灌区水资源量及节水渗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特别是对灌区节水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政策保障体系、明确节水灌溉指导思想、加快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推广应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加强节水综合管理等战略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农业节水灌溉的一项关键技术。由于管道灌溉投资少,节水效益显著,近年来发展较快,每年新发展4万公里左右,至1998年底管道输水灌溉的面积已达520万公顷。其中以我国北方平原井灌区的管灌发展速度最快,现有井灌面积1133万公顷中,管道灌溉的面积为267万公顷,占1/3左右;渠灌区和河灌区的管道灌溉也有所发展,这些还远不适应农田灌溉的节水要求,因此,作为节水灌溉主要措施之一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井灌区的水源为机井,每眼机井控制面积不大,进入田间给水栓的工作压力一般只…  相似文献   

19.
针对景电高扬程灌区节水灌溉的现状,从灌溉管理、灌水方式、田间灌水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景电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及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20.
高泽堂 《甘肃农业》2014,(24):46-47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分析黄羊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其自身存在的、以及可能引发或伴生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对其它灌区也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