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豫中南气候特点及玉米生产的生产现状、制约因素,驻马店选育的玉米品种的亲本、杂优模式、产量表现、抗病虫性和选育背景进行分析,总结豫中南玉米育种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改良不持续、抗病源单一、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结合当前玉米育种形势,对今后豫中南玉米育种方向提出明确的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豫中南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影响豫中南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豫中南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病原、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豫中南夏玉米气候特点,为提高豫中南夏玉米产量,介绍了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优良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适时早播、及时间苗与定苗、蹲苗促长与化控、科学施肥浇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农民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豫中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漯河市近10 a的温度、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阐述了豫中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立足豫中南气候,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资源及野生资源,通过物理、化学、分子生物技术、异地选择等多种方法,进行玉米种质的改良与创新;加强玉米抗逆性研究;加强管理,规范育种秩序;改进栽培措施,良种良法配套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
河南玉米叶斑病发生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调查了19个玉米品种在河南不同生态区(豫西南、豫中南、豫东、豫中、豫北)病害发生情况.并结合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降水、日照)对河南玉米病害发生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熟期豫东褐斑病发病最严重、腊熟期豫西南南方锈病发病最严重、腊熟期豫中南弯孢叶斑病发病最严重.豫中、豫北病害较轻.吐丝前温度是促使病原孢子萌发侵染关键因素,吐丝后降水总量、温度、湿度是促使病害发展及再侵染的主要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我国西北地区春玉米生产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多抗的优质玉米新品种,加快玉米新品种试验、审定和推广步伐,塔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河南省豫玉种业公司合作,于2018年在我国西北春玉米组生态区进行普通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豫禾516空秆率最高;美豫806、豫禾536、美豫835产量较对照先玉335略高,内秀30产量较高,垄地翔15、美豫76、美豫815产量较低,农大683、内秀10产量较高,豫中育99产量较低;美豫22后期生长旺盛、穗长,籽粒大、产量较高。综合考虑,建议内秀30、农大683、内秀10、美豫22进入下一轮试验,美豫806、豫禾536、美豫835、美豫36、美豫61继续观察,以进一步确定其生物学性状与产量,为玉米新品种在塔城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不同行距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豫中南地区小麦中后期雨水较多,不同行距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影响比较大。为了探讨在豫中南地区小麦种植最佳行距对半冬性品种豫麦69单行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对8个行距(5个等行距,3个宽窄行)的群体质量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趋势以等行距23.3cm最高,而宽窄行以16.7cm与30.0cm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舞钢市地处豫中南,冬小麦产量因栽培技术原因连年徘徊在亩产400公斤左右。为了破解高产难题,我们充分发挥高产品种增产因素,集成了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因地因时制宜,按照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制订栽培方案,最终达到亩产701.8公斤的产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针对豫中地区限制小麦、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采取以推广良种为中心的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措施,该区三年累计31万亩小麦玉米实现亩产吨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豫中南地区5个春露地大白菜品种的抗抽苔性、抗病性及产量比较试验,筛选出豫新5号、京春早、小杂55适合该区春露地栽培,为该区发展春大白菜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候因子对豫南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豫南地区典型代表性的驻马店市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段近30 a气象资料分析,认为该区热量资源丰富,能基本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波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干旱、洪涝和渍害频发是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光照条件基本能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需要,但仍显不足,尤其灌浆期的光照不足对玉米高产影响较大。光、温、水在该区玉米高产中的限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降水-光照-温度。同时从品种选育与利用、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田间管理和种植比例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为促进豫南地区夏玉米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豫南雨养区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豫南雨养区方城、西平两县1995-2008年的夏玉米单产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生长期间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影响夏玉米生育的全过程,与光照时数相比,气温显著影响产量,6月、8月的降水量、7月的气温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气象关键因子的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3个地市1990—2006年逐旬光温水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7月中旬—9月中旬的夏玉米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将全省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区回代1990—2006年资料对模型预报准确率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7—20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回代准确率全省为88.4%,不同区域间回代准确率差异明显,北部最高92.9%,中部次之87.4%,南部最低83.4%,分析 原因主要受夏玉米产量年际波动的影响;模型预报准确率全省为94.9%,各区域差别不大,基本在95%左右。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持续提高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杂乱、出苗差、施肥不合理、自然灾害频繁及病虫害加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产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玉米适时晚收及小麦一喷三防等对策措施,以期推动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与提升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主力军。玉米是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的核心,而提升单产水平是玉米增产的必然途径。在梳理建国以来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良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并对吉林省玉米单产与国内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当前制约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升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出应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工作、强化种质扩增改良、开展区域性玉米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加快重大自主新品种智能化精准选育、创新黑土地绿色丰产生产技术等发展建议,为加快提升玉米产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湘南旱地玉米垄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旱地上实行垄栽,可以提高玉米叶面面积,叶面积指数比平栽增加12.9%。垄栽土壤含水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明显高于平栽土壤,玉米腊熟期,垄栽土壤含水量比平栽土壤含水量高出1.5%,增加8.2%。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垄栽耕层土壤有效氮、磷养分高于平栽,其增产率达20%以上。在湘南旱地上,采取垄栽种植是保证玉米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 1 98 5~ 2 0 0 1年河南省夏玉米区试 85个杂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 ,得出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 ,并提出了高产水平下玉米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因此河南的小麦生产和发展状况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与供求平衡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统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对河南省1949年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表明:58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1.24%,总产量增加了8.8倍,单产提高了7.1倍。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优质小麦面积和总产也不断增加,2006年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75%,总产量占到河南省小麦总产的39.32%。近年来,随着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河南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还不到6000kg/hm2,不同区域之间小麦单产水平差别较大,品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投入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要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管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