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电离辐照灭菌的指示细菌短小芽孢杆菌ATCC 27142为试材,研究加速器(电子束)、钴源(γ射线)和加速器转靶(X射线)对短小芽孢杆菌生物指示菌辐照杀菌的效果,通过存活菌计数法确定菌落总数的D10值。经电子束、γ射线和X射线辐照的短小芽孢杆菌生物指示菌菌落总数的D10值分别为1.047,0.946,1.016 k Gy,表明电子束、γ射线和X射线对短小芽孢杆菌的杀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电子束灭菌技术应用于鱼类加工半成品的最佳剂量,采用0~8.56 kGy辐照剂量对鲈鱼半成品进行灭菌,分析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鲈鱼半成品菌落总数、pH、持水性、色度值、剪切力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辐照剂量的增加,杀菌效果增强;辐照剂量为3.70~4.41 kGy时菌落总数即可降至≤10 CFU·g-1;辐照剂量在2.45~7.24 kGy范围内能控制鲈鱼半成品pH的下降;辐照剂量高于8.56 kGy时,辐照对鱼肉持水力和剪切力无显著影响;辐照剂量低于6.64 kGy时,对鲈鱼半成品色泽的影响较小;与6.64 kGy相比,低剂量(3.33 kGy)辐照处理有利于减少烷类、烯类挥发性成分的产生。综上所述,电子束辐照剂量在4.00 kGy左右时,可达到灭菌目的,并有效控制鱼肉色度、pH和持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原有风味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电子束灭菌技术应用于鱼类加工半成品的最佳剂量,采用0~8.56 k Gy辐照剂量对鲈鱼半成品进行灭菌,分析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鲈鱼半成品菌落总数、p H、持水性、色度值、剪切力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辐照剂量的增加,杀菌效果增强;辐照剂量为3.70~4.41 k Gy时菌落总数即可降至≤10 CFU·g-1;辐照剂量在2.45~7.24 k Gy范围内能控制鲈鱼半成品p H的下降;辐照剂量高于8.56 k Gy时,辐照对鱼肉持水力和剪切力无显著影响;辐照剂量低于6.64 k Gy时,对鲈鱼半成品色泽的影响较小;与6.64 k Gy相比,低剂量(3.33 k Gy)辐照处理有利于减少烷类、烯类挥发性成分的产生。综上所述,电子束辐照剂量在4.00 k Gy左右时,可达到灭菌目的,并有效控制鱼肉色度、p H和持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原有风味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辐照剂量对大蒜辐照诱变效应,以休眠期白皮蒜与萌发期紫皮蒜为试材,采用0~40 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辐照剂量对大蒜农艺性状、叶片上表皮气孔、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 Gy剂量能够完全抑制大蒜萌发,休眠期白皮蒜较萌发期紫皮蒜辐射耐受性强,且相同辐射剂量下农艺性状表现均较好。随辐射剂量增加两品种均出现植株矮化、假茎缩短、叶片数降低、叶面积减少等现象,叶片气孔长度、宽度以及上表皮细胞长度呈变小趋势。综合可见,萌发期的紫皮蒜对辐射更具敏感性,而小于10 Gy为大蒜辐照诱变育种适宜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辐照剂量对大蒜辐照诱变效应,以休眠期白皮蒜与萌发期紫皮蒜为试材,采用0~40 Gy~(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辐照剂量对大蒜鳞芽发芽率、成苗率、抗氧化系统酶及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 Gy剂量能够完全抑制大蒜萌发;休眠期白皮蒜较萌发期紫皮蒜辐射耐受性强,相同辐射剂量下植株发芽率、成苗率表现较好。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活性均不同程度升高,且辐照剂量越高相应酶活性越高;而白皮蒜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则呈相反趋势。综合可见,萌发期的紫皮蒜对辐射更具敏感性,小于10 Gy可能为大蒜辐照诱变育种适宜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6.
使用电子加速器对新鲜板栗进行不同剂量(0、150、300、450、600、750、900 Gy)辐照处理,0 Gy剂量贮藏在-18℃,其他辐照处理组贮藏在5℃,贮藏时间270 d,探讨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对新鲜板栗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辐照处理组板栗可以达到未辐照板栗-18℃保存条件的含水效果;辐照处理后的板栗淀粉含量较低,而还原糖含量较高,对板栗粗蛋白含量影响不大;辐照处理对板栗具有较好的杀菌、抑菌效果,可以延长板栗贮藏期,且安全、无污染。其中150 Gy辐照处理的板栗菌落总数较低,水分、还原糖、淀粉、粗蛋白含量的变化综合值较好,在5℃条件下可以保鲜板栗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辐照对马铃薯粉的降解作用,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马铃薯粉经50~400 kGy剂量辐照处理后,颗粒形貌没有发生改变,但在冷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其中经400 kGy剂量辐照处理后,溶解度达61%。辐照的直接糖化效率随处理剂量的加大而增加,其中以400 kGy剂量处理的最明显,糖化值(DE值)达5.1%。辐照处理的降解产物以麦芽糖和葡萄糖为主。试验证明60Co-γ射线能有效降解马铃薯粉,并可产生可发酵性糖。  相似文献   

8.
通过加速器辐照不同剂量处理米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感官品质。研究表明,在4℃恒温贮藏过程中,对照组米糕初始菌落总数为7.0×10 CFU/g,大肠菌群、霉菌均未检测出,在贮藏1个月后对照组米糕霉菌超标,在贮藏2个月后对照组胀袋已坏;4,8 kGy辐照组,在0~6个月内,除4 kGy辐照组在贮藏6个月时,菌落总数为3.4×10 CFU/g,其他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均未检测出,感官品质均为可接受,数据可为淮扬点心工业化保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延长冷鲜鸡保鲜期,通过对未辐照对照组、辐照2.5 k Gy剂量试验组在4℃贮藏条件下,分别于0,7,14,21,28 d对冷鲜鸡菌落总数、菌相、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辐照对照组保鲜期小于7 d,第14天已腐败;辐照2.5 k Gy剂量试验组在第28天时,优势菌由初期假单胞菌和乳酸菌变成假单胞菌和肠杆菌,菌落总数、pH值、TVB-N值均低于国家标准,辐照处理可显著延长冷鲜鸡的保鲜期。  相似文献   

10.
针对储粮害虫的磷化氢抗性问题,采用电子加速器对磷化氢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米象成虫及大米进行辐照处理,研究了0~1000Gy的电子束辐照对两品系米象的致死效应,分析了二者对辐照的敏感性,并研究了0~5000Gy剂量辐照下大米的蒸煮品质。结果表明,电子束处理对两品系米象的致死规律大致相同,二者对电子束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电子束辐照对大米的蒸煮品质影响显著,随辐照剂量的升高,大米的胶稠度升高,吸水率、膨胀率和感官评分降低,5000Gy时蒸煮米饭出现明显的褐变。因此,100Gy~3000Gy的剂量可以作为电子束辐照防治不同品系米象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玉米/辣椒间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对玉米/辣椒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种玉米/辣椒间作带型结构,带比分别为P/M2:3、P/M2:5、P/M2:7。从光合速率上看,在3种间作2:3、2:5、2:7中,玉米光合速率均为最高,其次是单作,辣椒光合速率最低,辣椒间作比单作光合速率降低6.78%~20.4%;从产量上看,3种间作方式在产量上均高于单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以2:3间作方式的总产量最高,比对照高84.7%。综合来看,2:5间作方式产值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2.
脱水青胡椒粉风味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固相微萃取采集40目、60目和80目3种不同脱水青胡椒粉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风味成分,共鉴定出石竹烯(18.43%~30.07%)、3-蒈烯(17.32%~21.84%)、β-派烯(7.61%~15.21%)、柠檬烯(3.28%~14.77%)、α-派烯(4.39%~9.61%)、石竹烯氧化物(2.13%~6.20%)、δ-榄香烯(3.32%~4.96%)和可巴烯(2.01%~2.63%)等34种化合物,而且脱水青胡椒粉粹程度越大,其挥发性成分中3-蒈烯和可巴烯的含量越大。  相似文献   

13.
以野山椒、越野椒、红干椒和灯笼椒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分的方法,探究了4种烤香型辣椒粉的最佳加工工艺。结果表明,烤香型辣椒粉的最优烘烤工艺会因原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当烘烤温度为115℃,烘烤时间为15 min时,4种辣椒粉均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烤香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验证施用有机物料对次生盐渍化设施土壤的修复效果,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河北永清典型次生盐渍化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牛粪和生物炭两种有机物料并结合微生物菌剂作为外源有机物料,处理包括不施用有机物料(CK)、单施牛粪(DM)、单施生物炭(BC)、牛粪配施菌剂(DM+MI)、生物炭配施菌剂(BC+MI),通过分析各处理土壤的水溶性盐分总量、各盐分离子以及植株生长状况,探讨了有机物料对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和微生物菌剂可以不同程度的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对照相比,对降低土壤盐分效果最显著的为DM+MI处理,最高可降低土壤可溶盐总量18.26%,以及Na+、Ca2+与Mg2+含量24.1%、18.75%、24.29%,其他降盐效果表现为DM处理>BC+MI处理>BC处理。施用有机物料对辣椒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至第10周时显著增加株高与茎粗达10.40%~16.00%和19.50%~21.30%。对辣椒植株生长与土壤水溶性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中,辣椒植株生长与土壤中Ca2+和Mg2+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有机物料配施微生物菌剂能改善土壤条件,降低土壤含盐量,缓解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并促进辣椒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摘 要:通过辣椒/玉米间作田间试验,研究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辣椒第1行土壤碱解N和速效P低于单作,间作辣椒中间行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单作接近;(2)间作辣椒第1行叶片含N、P量低于单作辣椒,间作3、5行辣椒叶片含N、P量显著高于辣椒单作,从第1行到第5行逐渐增加。间作辣椒叶片含K量在前期低于单作辣椒,后期则高于辣椒单作;(3)间作玉米含N量高于单作玉米。前期间作玉米叶片P、K含量与单作玉米前期接近,后期低于单作;(4)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辣椒和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单作时的产量。关键词:辣椒;玉米;间作;氮;磷;钾  相似文献   

16.
采用0.5、1.0、1.5、2.0 kGy四种剂量的高能电子束辐照处理鲜切哈密瓜,用PP材质托盘和PE保鲜膜包装,置于5℃温度、85 %~95%相对湿度的冷库中贮藏,研究其对鲜切哈密瓜感官品质的影响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辐照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好.在贮藏13d时,1....  相似文献   

17.
高能电子束辐照对鲜切牛蒡贮藏品质和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0.5、1.0 kGy剂量的电子束处理牛蒡鲜切片,测定分析其在(3±1)℃温度下贮藏8 d期间生理和品质的变化,研究不同剂量高能电子束辐照对鲜切牛蒡贮藏品质和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电子束辐照处理能明显延缓鲜切牛蒡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抑制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的活性;降低总酚物质和丙二醛(MDA)含量,有助于维持鲜切牛蒡的贮藏品质。其中以1.0 kGy剂量辐照处理的鲜切牛蒡防褐变保鲜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发酵型辣椒酱现阶段的工艺优化进行综合介绍,分别从接种乳酸菌、试验方法、工艺参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传统发酵型辣椒酱在工艺优化的发展趋势上进行预测,以期对辣椒酱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for resistance to chili thrips,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of 41 and 194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germplasms during 1987 and 1988, respectively, indicated chili accessions may be a promising source of resistance. In contrast, all sweet pepper accessions tested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A number of chili accessions produced a moderate yield, in spite of a high thrips infestation indicating tolerance to S. dorsalis. Rating for thrips damage was more reliable and efficient than estimating thrips numbers in screening pepper accessions for resistance to thrips.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atings at the seedling stage and final rating for thrips damage indicated the feasibility of screening pepper accessions at the seedling stage.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in rating among accessions resulted in 40 distinct groups. The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of the data from these 40 groups was subjected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is accounted for 56 and 18 per cent of the variation across the two principal axes, respectively. Projection of chili and sweet pepper accessions along these two axes revealed three distinct clusters. About 80 per cent of chili accessions formed the first cluster, 58 per cent of the sweet pepper accessions formed the second cluster and a third cluster exhibited intermediate ratings for thrips damag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in relation to geographical divergence and resistance to thrips among pepper accessio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