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彬县、佳县和清涧县采集的枣树苗、酸枣苗、枣树昆虫样品中提取总核酸,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陕西彬县、佳县和清涧县3个枣区的枣疯病(JWB)植原体16S rDNA基因大小为1.2kb,基因序列基本一致,为同一个种,JWB和酸枣(WJWB)植原体16SrDNA的亲缘关系达到99.9%。由于JWB与16S rⅤ组B亚组成员榆树黄化(Elm yellows, EY)和悬钩子丛枝病(Rubuswitches’broom,RuS)的同源性分别是98.5%和98.3%。因此,JWB归属于植原体16S rⅤ组B亚组。PCR检测苗木结果显示,市场上的枣树苗带病较多,以佳县枣树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7.69%,彬县带病率最低,为4.35%;清涧县酸枣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19.05%。对枣疯病品种抗病性调查结果显示,‘婆枣’发病率较高(25.32%),‘晋枣’发病率最低(11.18%)。对在彬县与佳县枣园采集的中华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chinensis)、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和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用PCR检测带毒情况,结果显示,只有中华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携带枣疯病植原体,说明这两种叶蝉是陕西的枣疯病的媒介昆虫。在温室内,采用菟丝子和嫁接方式,能够传播枣疯病。  相似文献   

2.
<正> 凹缘菱纹叶蝉(俗称绿头菱纹叶蝉)Hishimones sellatus Uhler属同翅目、叶蝉科,是桑萎缩病病原的主要媒介昆虫.近年来,我省桑萎缩病流行迅速,危害严重,部分地区暴发成灾,其病原媒介昆虫——凹缘菱纹叶蝉分布面广,虫口密度高.为控制桑萎缩病的危害,急需加强对凹缘菱纹叶弹的防治.我们于1986~1988年,在烟台和兖州两地进行了凹缘菱纹叶蝉的研究,基本摸清了该虫在山东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有效地防治方法.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枣疯病类菌原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类菌原体(MLO)至今未能人工培养,又不易提纯,因而以前所制备的多克隆血清效价低、特异性差,在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枣疯病是枣树生产的重要病害,为了对枣疯类菌原体进行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我们利用抗枣疯病 MLO 的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 方法测定病枣树,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本试验所用病枣树样本采自南京中山植物园。病组织在0.05mol/L 碳酸缓冲液  相似文献   

4.
枣树脱除类菌原体(MLO)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应用热处理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相结合等方法,成功地脱除了枣疯病类菌原体(MLO),并筛选出适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在国内外未见报导.同时,首次应用了迪纳氏染色、苯胺蓝染色、DAPI染色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枣疯病类菌原体(MLO),试验证明DAPI染色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枣树苗木的检疫、抗枣疯病品种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果介绍     
成果主要内容:该研究首次报导了发生在香蕉上的类菌原体病害(暂定名为香蕉簇矮病),并经介体昆虫(香蕉冠网蝽)传病和抗菌素治疗试验,确认其病原是类菌原体(MLO)。系统地进行了流行病学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整套简便易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在14多公顷试验地上,连续  相似文献   

6.
枣疯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枣疯病的发生、症状发展过程、症状形成的病生理学基础、传病介体昆虫、病原菌在枣树体内的运行规律以及枣疯病MLO单克隆抗体的检测技术等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凹缘菱纹叶蝉是桑树黄花型萎缩病的传毒介体。在陕南安康地区凹缘菱纹叶蝉年发生3~4代,以卵和成虫越冬。逐代标记饲养发现:9月中旬前羽化成虫以卵越冬,约占越冬种群的72.8%;9月中旬后羽化成虫未及补充营养以成虫在柑橘、柏树上越冬,占越冬数量的27.2%。每年7~8月在泡桐和枣树上可捕获危害成虫,联防联治时应兼顾对这些植原体病害寄主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李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146-148
[目的]筛选冬季清园时防治菱纹叶蝉有效药剂。[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研究了印楝素等5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菱纹叶蝉的防治效果。[结果]冬季清园使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防治菱纹叶蝉,持效期长,可维持10~14 d,使用0.3%印楝素乳油持效期为7 d,菱纹叶蝉对它们十分敏感,是防治菱纹叶蝉比较理想的药剂,适宜推广;生产上推荐使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1 000倍稀释液和0.3%印楝素乳油600倍稀释液冬春伐时防治菱纹叶蝉,可有效降低越冬基数。采用1.1%百部·楝·烟乳油防治桑树上菱纹叶蝉,不仅使用量低,而且残效消解快,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建议在第1代菱纹叶蝉发生期使用1.1%百部·楝·烟乳油1 200倍稀释液。[结论]试验结果为菱纹叶蝉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枣疯病在我国各枣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尤为严重。在我省内黄枣区,枣疯病严重蔓延,仅1987年就刨除病树13万株,影响了枣区的经济效益。枣疯病的病原是类菌质体(MLO),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类菌质体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因此,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利用四环素类治疗由类菌质体引起的病害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枣树花叶病及其病原尚未见前人报道。本文对枣树花叶病的叶片和果实的症状作了观察和描述。用病组织提取物制膜、浸渍法制膜和超薄切片、在电镜下都检查到类菌原体(MLO)。健康的对照样品中未见到任何病原物。用四环素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对枣树花叶病有一定治疗效果。经施药后,外观恢复健康的枣树正常开花结果。认为枣树花叶病是由类菌原体(MLO)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1.
植原体原称类菌原体,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主要靠韧皮部取食的刺吸式昆虫介体传播。本文从4个方面综述了植原体的研究概况:(1)植原体的分类,包括了传统分类和16SrRNA分类系统;(2)植原体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法、核酸杂交法、PCR法和LAMP检测方法;(3)植原体的传播,包括媒介昆虫类群如叶蝉、蜡蝉和木虱及其传播过程;(4)植原体的综合治理,包括加强检疫、治理寄主植物和治理介体昆虫。此外,还对植原体的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福建存在水稻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病害可通过黑尾叶蝉(Ne-ph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uiresces)以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不能传病,其他方式如病土、病根和病株汁液也不能传病.病叶起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在叶脉韧皮组织的筛管中有大量的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其直径为200~1000nm。在健株组织中未查到这种菌体.采用150~200ppm 土霉素处理病株根部,可显著抑制症状的发生。根据病株的电镜观察和土霉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可以认为我省发生的水稻黄萎病是由类菌原体所致,而与病毒无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枣疯病植原体的分子特征,明确植原体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的互作关系,以枣疯病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差速离心结合脉冲电泳分离枣疯病植原体DNA。结果表明:感病组培苗在1600~2200 kb之间出现一条明亮的条带,而健康组培苗没有,回收后经PCR检测,证明该目的条带是植原体DNA,实时定量PCR的分离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能有效地将植原体基因组和植物基因组分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枣疯病植原体的分子特征,明确植原体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的互作关系,以枣疯病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差速离心结合脉冲电泳分离枣疯病植原体DNA。结果表明:感病组培苗在16002200 kb之间出现一条明亮的条带,而健康组培苗没有,回收后经PCR检测,证明该目的条带是植原体DNA,实时定量PCR的分离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能有效地将植原体基因组和植物基因组分离。  相似文献   

15.
凹缘菱纹叶蝉是桑树黄花型萎缩病的传毒介体。本文研究测定了凹缘菱纹叶蝉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菱纹叶蝉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92±0.09)℃、有效积温(297.28±3.75)日度;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8.29±0.39)、有效积温(535.89±3.56)日度;其中:1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8.78±0.32)℃、有效积温为(110.68±3.54)日度;2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8.54±0.22)℃、有效积温为(109.53±3.27)日度;3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8.38±0.28)℃、有效积温为(106.32±2.83)日度;4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8.42±0.31)℃、有效积温为(104.48±2.86)日度;5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8.34±0.26)℃、有效积温为(104.89±3.15)日度。成虫产卵前期发育起点温度(8.21±0.51)℃、有效积温为(48.28±4.20)日度。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8.61±0.26)℃、有效积温(879.36±5.43)日度。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16S rDNA序列特性,以健康及表现枣疯病症状的繁昌长枣叶片DNA为模板,克隆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获得1条1 248 bp的片段,命名为JWB-FJP1。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JWB-FJP1属于16Sr V-B组,与重庆地方枣枣疯病植原体JWB-Xch(JQ675716)同源性最高,达到99.92%;与河北枣枣疯病植原体JWB-Hebei(GU184186)同源性最低,为67.06%,说明不同地区枣疯病植原体存在一定的生物学特异性。本研究结果为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病原分类及其快速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枣疯病是枣树上由植原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但有关枣疯病植原体与寄主根部内生细菌间的相关性鲜有研究。本试验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从春季冬枣根部分离纯化内生细菌,通过PCR扩增出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的DNA片段,测序后利用NCBI中的BLAST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对健康和感病冬枣树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进行统计,根据二者对比结果初步判断植原体对冬枣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冬枣树分离出18个菌株,鉴定出6个属(除2个仅鉴定到科水平外)的内生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6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株、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2株、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1株、志贺氏菌属(Shigella)1株、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1株;感病冬枣树分离出17个菌株,鉴定出2个属的内生细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10株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7株;感病冬枣树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菌群属水平较健康冬枣树减少4个属,说明枣疯病导致冬枣根部内生细菌菌群在属水平上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分子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枣疯病是一种重要的植原体病害,本试验旨在明确惟一已知的天然三倍体品种--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分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赞皇大枣枣疯病病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通过BLAST比对进行序列分析,利用临位相连法构建16S rDNA系统演化树,并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虚拟RFLP分析。【结果】获得的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850 bp(GenBank登录号GU184180),包括1 529 bp的16S rDNA基因全序列、264 bp的邻近间隔区序列及57 bp的23S rDNA部分基因序列。同源分析表明,赞皇大枣枣疯病病原16S rDNA序列与其它植原体的相似性在87%—98%,其中与榆树黄化 Elm yellows(EY)(GenBank登录号l33763)最高相似性为98%;与大多数二倍体枣品种的植原体序列相似率达99%以上;其虚拟RFLP图谱与4个16SrⅤ亚组的代表序列图谱差异显著,赞皇大枣枣疯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JN001985) 比对结果表明,与其它亚组序列同源性为52.3%—76.7%。【结论】三倍体赞皇大枣枣疯病病原属于榆树黄化组(16Sr V),并与其中的B亚组亲缘关系最近;与二倍体品种的病原分类地位一致,说明枣疯病植原体在系统进化上比较保守。  相似文献   

19.
做好冬季桑园病虫害防治,能显著降低来年桑树病虫害发生率,提高春叶产量和质量. 1.剪梢桑萎缩病传播的媒介昆虫--菱纹叶蝉,产卵大多在桑枝条中上部,通过剪梢不仅增产桑叶,且杀灭大多数该虫的卵块,使其幼虫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枣疯病是一种重要的植原体病害,了解新疆枣疯病植原体的系统发育关系及遗传分化,获取其分子特征信息.[方法]利用植原体tuf基因通用引物fTufu/rTufu对新疆枣疯病病株总DNA进行PCR扩增,对部分扩增片段克隆、测序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获得新疆枣疯病阿克苏株系(JWB-ASZ)和喀什株系(JWB-KHZ)的tuf基因片段分别为841和814 bp.经同源性比较分析,新疆枣疯病阿克苏株系(JWB-ASZ)与喀什株系(JWB-KHZ)均隶属于16S rV-B亚组枣疯病植原体.其中JWB-KHZ株系与枣疯病植原体河北株系的tuf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0.2;和81.5;;JWB-ASZ与枣疯病植原体陕西株系的tuf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4.2;和94.6;,而与16S rV其它亚组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低于70;.枣疯病阿克苏株系与喀什株系的tuf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源性仅为为73.5;和63.5;.[结论]研究报道了新疆枣疯病植原体tuf基因序列,为揭示新疆枣疯病植原体不同株系的分子特征、分子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