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五省和京津二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具有发展棉花生产的许多优势。调整本区棉田布局,适当扩大棉田面积,采取有效增产技术措施,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使之尽快建成为我国最大的稳产高产商品棉基地,这对促进本  相似文献   

2.
荆州地区是我国的重要棉产区。解放后,棉田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到1966年,400多万亩棉田平均单产达到114斤。但近些年来常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形成了一种徘徊不前、不稳难高的局面。现就产量徘徊不前的原因,从技术上探索解决的办法,以促进本区棉花生产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黄淮海平原棉花生产优势解放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本区棉芘发展较快。1956年全区棉田面积4000万亩,总产1120万担。以后产量几番波动,1980年本区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近2400万担,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5%。黄淮海平原棉花生产的重要性,与本区的植  相似文献   

4.
“八五”期间江西棉花生产面积增加,单产、总产稳步提高,单产达1200kg·hm-2,1991年第一次实现了全省棉花自给有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兴科技植棉。今后要保持稳步发展,仍要注意抓好稳定面积、良繁建设、棉田建设,棉田套种等几项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省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棉田面积由388.8万亩扩大到878万亩,单产由16.6斤提高到107斤,增加90.4斤,总产由56.2万担提高到948.95万担,增加892.76万担。1979年棉花面积880万亩,总产1050万担,单产119  相似文献   

6.
我市属江苏省里下河水旱轮作地区,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有利于发展棉花生产,80年代中期以来,棉田面积一直稳定在1.4万公顷左右,皮棉单产在1200kg·hm-2左右。为提高棉花单产水平,我们始终重视新品种的引进试种与推广。90年代以来我市大面积生产上主...  相似文献   

7.
全文在分析讨论棉田质量基础上,提出了全国主产棉区棉田面积扩大与保持稳定的4种主要途径——首先是向中低产转移以扩大面积;接着是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以扩大与稳定面积;第三是主攻单产增加效益,增强棉花作物的竞争力;第四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棉田立体多熟制种植以提高周年全田总效益进而稳定面积。还对棉花高产再高产,中低产变高产的技术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花早衰原因分析及防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红霞 《中国棉花》2007,34(6):41-42
棉花是新疆兵团的支柱产业,棉花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可观。但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连作年限的延长,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加重,早衰棉田大量发生,已成为制约棉花综合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棉花早衰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对垦区的棉花生产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棉花早衰的发生特点棉花早衰即“未老先衰”是棉花生产长期存在的问题,近两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地膜棉田问题尤为突出。根据本区近几年技术调查统计,一般正常年份,早衰棉田占20%左右。受灾年份,如:2003年北疆棉蚜大发生,造成北疆片区40%棉田早衰,200…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黑龙港地区是黄淮海平原重要棉区之一,常年种植棉花700~800万亩,占河北省棉田面积近60%,其中生育期间不能灌溉的旱地棉田达70%。近年这部分棉田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年度间差异很大,稳产性较低,单产在50公斤皮棉上下徘徊。提高旱地棉花的单产对整个棉区的棉花产量有巨大的意义。几年来我们对旱地棉花的栽培  相似文献   

10.
棉花枯萎病镰刀菌是危害棉花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本区植棉面积的扩大,重茬率加大.各植棉单位盲目地从全国各地引种,加速棉田病害侵染及传播,引起本区棉田病害逐年加重,给棉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乐平县棉区主要集中在乐安河两岸,属赣北棉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17.1℃,降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土壤为平原冲积砂壤土,耕作性能好,非常有利于棉花生长。从1951年起,大力推广种植棉花,棉花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历年植棉面积为4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乐平县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完成棉花生产计划的同时,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了种植结构,增加棉田复种指数,大力推广棉田间作套种。棉田间套作物在乐平甚为盛行,历年全县间套作物面积都在2万亩以上,占全县棉田面积的50%。皮棉单产也由以前的不足30 kg 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回顾江西省棉花生产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新世纪发展棉花生产的主旋律仍是科技兴棉,以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棉花和棉田综合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提高棉花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棉花生产情况陕西省植棉历史悠久 ,棉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2 0世纪 5 0~ 70年代植棉面积 2 6.7万公顷左右 ,每公顷产量 30 0~ 375 kg,总产 1 0万吨左右 ,进入 80年代初期 ,进行了水地向旱地、西部向东部、低产向高产地区“三个集中”的第一次调整 ,到 80年代末 ,棉花面积调减到 8万公顷左右 ,单产75 0 kg左右。进入 90年代 ,又进行了棉田向最佳生态适宜区的第二次调整 ,棉田面积下降到 6.7万公顷以下。到 2 0 0 0年 ,全省棉田只有 3万公顷 ,单产上升到 90 0 kg。进入新世纪以来 ,适宜棉区棉田面积随着市场的变化虽有起伏 ,但基本…  相似文献   

14.
山东德州地区是全国、全省的主要棉产区之一 ,棉花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 1 999年该市植棉5.6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皮棉 1 1 40 kg,总产 6.4万吨 ,单产创 1 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实现棉花总收入 6.4亿元 ,仅此一项 ,每个棉农人均实现棉花收入 60 0元 ,全市农民人均棉花收入 1 36元。根据棉花市场趋于好转的新形势 ,德州市提出了 2 0 0 0年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继续调减粮田 ,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使棉花生产有一个恢复增长的调整目标 ,要求在棉花生产工作中实现“三个转移”,即由过去调减棉田面积转移到适当扩大棉田面积 ,提高单产 ,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一)丰城县的棉花生产,在连续三年增产的基础上,1985年又喜获丰收。全县实收面积37,234亩,总产皮棉39021担,平均单产105斤。种棉三十四年来第一次成为百斤皮棉县。概括1985年棉花生产形势特点是“一调三提高”,即调减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植棉经济效益。向“高产、优质”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调减面积:1985年在棉田布局上,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完成全县3.2万担皮棉收购合同为原则,尽可能把棉田面积  相似文献   

16.
陕西关中东部植棉区主要在渭南地区,年种植4.0万~5.5万公顷,约占全省的80%左右。而本区的大荔县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带,光热资源丰富,植棉历史悠久,是全国的优质棉基地县之一。自1997年引进、示范、推广抗虫棉品种以来,植棉效益好,棉田面积逐步上升,到2005年,棉田面积在3.0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面积的60%以上。由于多年种植棉花,该区棉花单产一直徘徊不前,特别是近3年来棉花前期长势喜人,而进入8月份后,棉株叶片自下而上,由绿变黄后,落花落蕾,有铃无叶,光秆无秋桃。棉田严重早衰,产量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早衰减产原因1.1气候因素。2…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商品生产是保证有效供给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办法。1985—1986年我省永济、襄汾先后被农牧渔业部确定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后,在当时棉花生产大滑坡的情况下,棉花生产在逆境中仍然不断发展,充分显示了基地骨干作用。四年来棉田面积稳步上升,产量大幅度增长。永济县1989年棉田面积由1985年的14.5万亩恢复到16.6万亩,单产由60.1公斤提高到78.5公斤,总产由  相似文献   

18.
一、棉田套种绿豆的效果1、有利于扩大或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我区是粮棉高产区,粮棉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推广了棉田套种绿豆,在棉花单产不减少的情况下,不但增收绿豆,提高单位面积棉田的经济效益,而且能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稳定棉花生产,实现棉田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秋芳 《中国棉花》2001,28(11):43-44
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布 ,1 999年度全省用棉量在 35万吨左右。2 0 0 1年棉花生产总的指导思想是 :稳定面积 ,主攻单产 ,规范间套 ,节本增效 ,提高竞争力和棉田综合效益。全省棉花面积 33.3万公顷 ,总产 35万吨以上。1调整棉田布局 ,规范间作套种模式1 .1 调整棉田布局。全省棉田面积经过连续 3年的调整 ,2 0 0 0年棉花种植面积 31 .77万公顷 ,总产30 .43万吨 ,面积比“八五”末的 5 0 .2万公顷减少1 8.43万公顷 ,总产比“八五”末 5 8万吨减少 2 7.5 7万吨。一部分低产、分散和重病田调减下来 ,棉田布局渐趋合理。但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我国棉花供给趋向的分析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棉花的有效供给主要靠国内棉花生产量,取决于一定的棉田面积和提高单产。长江流域棉区宜保持在223万公顷,黄河流域棉区应努力恢复到267万公顷,新疆棉区条件优越,可望达到106万公顷以上,至2000年,全国总面积宜为600万公顷,单产825~900kg/hm2,总产500万吨。提高棉花单产的途径在于改造中低产棉田,更换(新)优良品种,推广适用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实现棉花的有效供给,关键要靠政策保护,增加物质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完善服务手段,创造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