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畜禽肉中的铁元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检测畜禽肉中的铁元素提供方法参考,应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对市场上常见的6种不同种类畜禽肉及肝脏中的铁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最佳测定波长510nm,显色剂邻菲罗啉用量1.00mL,显色反应时间15min,HAc-NaAc缓冲溶液pH为5.00,10%盐酸羟胺溶液用量1.00mL;该方法检测6种不同种类畜禽肉中铁元素含量在13.46~477.93mg/kg,畜禽肝脏中的铁含量远高于其肉类。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畜禽肉中铁含量的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2.
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中铁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样品巾铁的含量,考察了pH值、测定波长、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4~6范围内,显色15 min,能够得到较准确的结果.通过蔬菜精密度试验和同收率试验可知,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铁的含量,简便、快速、准确且重复性好,为指导人们合理食用蔬菜进行补铁和进一步开发蔬菜产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Cu(Ⅱ)在室温下催化氧化V-C的原理[1],在pH6,测定吸收波长为267nm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蔬菜中的V-C含量,与常规方法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而且这一方法具有快速、稳定、试剂易得、易保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分光光度邻菲罗啉法为例,首先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然后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清洗比色皿对总铁含量测定的影响,pH值对总铁含量测定的影响,加热时间对总铁含量测定的影响和样品过滤对总铁含量测定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光光度比色皿的清洗环节不可忽略,刷洗后要再用1∶1盐酸浸泡40min。②pH值在2-7范围内时,亚铁离子与邻菲罗啉形成稳定络合物,样品检测过程中pH值应严格控制在此范围内。③将样品中铁转化为可溶性离子过程中,加热煮沸时间至少要控制在10min以上。④样品过滤与否对总铁的测定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邻菲罗啉及其衍生物被广泛用作配体.用于制备稀土金属螯合物而研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合成了5-硝基-1,10-邻菲罗啉、5-氨基-1,10-邻菲罗啉、5-丙烯酰胺基-1,10-邻菲罗啉系列邻菲罗啉衍生物,利用熔点、红外、紫外、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邻菲罗啉系列衍生物进行分析和表征,确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铁^Ⅲ—联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绿茶中维生素C含量(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铁Ⅲ─联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并研究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测定波长为512nm,在10~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14%,RSD=0.38%。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市售饮料中维生素C(Vc)的科学测定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u2+催化溶解氧氧化Vc,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橙汁中还原型Vc的方法,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采用磷酸和醋酸混酸溶液(3∶7,V∶V)作稳定剂,Cu2+为催化剂,70℃恒温水浴中,测定市售橙汁饮品中Vc的含量,标准曲线方程为y=0.0714x+0.1350,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该方法精密度RSD(n=5)为0.35%,加标回收率为98.5%。[结论]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橙汁中Vc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用铁Ⅲ─联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并研究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测定波长为512nm,在10~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14%,RSD=0.38%。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在pH=5.4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银(Ⅰ)可与邻菲罗啉形成配阳离子[Ag(Phen)2]+,进而与肝素钠结合形成离子缔合物,使溶液的RRS强度显著增强这一现象,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检测肝素钠的方法,考察了方法的适宜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和共存物质的影响,对肝素钠的检出限为20 ng/mL,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果蔬及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生素C在紫外(UV)谱区243,267nm处有吸收峰,且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当pH达2-13时,10min其破坏率达95%以上,利用碱处理前后吸光度的变化可以消除背景干扰测定VC含量。比色液VC含量在0.3-25μg·mL^-1服从Beer-Lambert定律,准确度、回收率等实验表明,本法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大多数果蔬和除了含有高浓度咖啡因、糖精、焦糖和单宁以外饮料VC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机制,本研究测定了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生物被膜抑制浓度,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微观形态的影响,随后利用RNA-seq技术和qPCR对邻菲罗啉处理大肠杆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终浓度100μmol/L的邻菲罗啉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生长,50μmol/L可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2)电镜结果显示邻菲罗啉可使大肠杆菌菌体皱缩,细胞膜及细胞壁受到破坏。3)使用邻菲罗啉处理大肠杆菌后,786个基因出现显著上调,850个基因出现显著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菌代谢过程、双组分系统、群体感应、抗生素合成等通路,如下调基因ompW在革兰氏阴性菌生物被膜形成、黏附、应激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epN蛋白是宿主抵抗细菌感染的靶点,上调基因citT编码蛋白可影响细菌的能量供应及药物外排系统。4)选择9个与生物被膜形成及耐药性相关基因进行qPCR验证,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综上,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可调控大肠杆菌代谢及耐药基因表达水平。本研究初步分析了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机制,为寻找抗生素替代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分光光度法测定蓝莓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简便、快速测定蓝莓中维生素C (Vc)的含量,利用活性炭的氧化和脱色作用,将蓝莓中的还原型Vc氧化为脱氢型Vc,进而与2,4-二硝基苯肼耦联反应生成较稳定的脎,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的Vc含量.结果表明:Vc在0~10 mg/L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果蓝莓的添加回收率为在94.8%~97.8%之间,小果蓝莓的添加回收率在97.8%~102.5%之间,均在允许范围内,说明此方法测定的结果准确可靠;采用该检测方法测得大果蓝莓的平均Vc含量为133.38 mg/kg,小果蓝莓中Vc的平均含量为69.03mg/kg.这表明采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检测蓝莓中的Vc含量,简便快速、结果准确,试验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廉价易得,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建立测定果蔬酸奶中还原型Vc与Vc总量的方法。[方法]用钨酸钠沉淀酸奶中的大分子,过滤得到Vc提取液。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含铜量,间接测定Vc含量,即样液不经DDT还原直接测定还原型Vc;经DDT还原后测定Vc总量。[结果]还原型Vc的RSD为3.2%,平均回收率为96.8%;Vc总量的RSD为3.3%,平均回收率为96.5%。[结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精密度高,准确度好,适合用于测定果蔬酸奶中Vc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荔枝壳中铁含量的可行性,用V(HNO3)∶V(HClO4)=5∶1湿法消化荔枝壳,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测定荔枝壳中铁含量的加标回收率为98.0%~9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2.3%,铁平均含量为106.4mg/kg。结论: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荔枝壳中铁的含量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易推广,可用于荔枝壳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维生素C能将Fe3+还原为Fe2+,Fe2+能与K3[ Fe( CN)6]反应生成可溶性普鲁士蓝。通过测定普鲁士蓝在716 nm处的吸光度间接测定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线性回归方程为D=0.2148C-0.0254,相关系数r=0.9993。线性范围在0.12~5.60μg/mL之间。摩尔吸光系数为3.77×104 L/(mol· cm)。测定了番茄、黄瓜中的维生素C含量,回收率分别为102.2%、99.6%,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国家标准中分析三氯乙醛的方法是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针对该方法中四氯化碳具有毒性以及25 ml比色管在加热中试剂易迸出的缺点,通过不用四氯化碳萃取剂、显色剂临用现配以及用50 ml比色管代替25 ml比色管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精密度良好,适用于水中三氯乙醛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以不同溶剂作提取剂对枸杞中铁的提取率的影响.摸索了显色剂浓度、显色时间、显色酸度对显色的影响.检测波长510nm,0.2μg/ml-2.0μg/ml浓度范围内符合郎伯一比耳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A=0.3098c(μg/ml)-0.0037,相关系数R=0.9997.方法回收率为96.5%-103.1%,相对标准偏差为0.8%-2.5%.实验结果表明,分别以水、不同浓度乙醇、不同浓度盐酸作提取剂,灰化后再用水提取铁的提取率最高,达到62.34%,直接用酸、水、乙醇作溶剂,提取率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