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1989和1992年开展研究工作,摘要报道于后.1 田间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即子囊成熟指数80以上,麦穗扬花15%、65%分别施药50%多菌灵,125g/亩,一次和扬花45~50%施药一次,与对照相比,防治二次和一次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1.2%、85.6%,差异极显著.防治一次和二次间差异不显著,但防治一次投人少,其经济效益明显优于防治二次.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赤霉病为害的损失结构为基础,根据品种混合的各损失指标与病情间的关系以及各损失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的计算结果,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的产量、质量损失简易估计方法,为小麦赤霉病产量、质量损失提供了一个简捷的估计工具。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赤霉病为害的损失结构为基础,根据品种混合的各损失指标与病情间的关系以及各损失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的计算结果,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的产量、质量损失简易估计方法,为小麦赤霉病产量、质量损失提供了一个简捷的估计工具。  相似文献   

5.
6.
关中灌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各病级千粒重随病级的升高而下降,产量损失随病级的升高而加重;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为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348,通过t和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方程式即产量损失率计算模式为:y^=0.3879x-0.771±0.95735。  相似文献   

7.
8.
麦蚜危害小麦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0.
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戊唑醇不同施用量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戊唑醇3个剂量处理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每667 m2施用戊唑醇12 g的效果较好,防效为90.95%,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较低;每667 m2产量增加42.7%。  相似文献   

11.
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田间无保湿自然条件下,以赤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单花滴注方法研究了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的田间记载方法、适宜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和接种生育期,结果表明:在只考虑品种间对赤霉病抗扩展性差异时,以单穗上扩展程度和发病轻重两个因素作标准的记载方法 ——“积分法”,最能正确地反映品种间抗性差异;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以每毫升5-20万个分生孢子为宜;抽穗到开花这一时期中无论何时接种,发病程度无显著差异,若在籽粒灌浆的“半仁期”接种,则应将菌液注射到颖壳内籽粒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赤霉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项研究得出: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6.25%、≥62.5%,暖雨日≥6天的年出现频率≥50%、≥25%,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31.25%等敏感指标;并以此分析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界线、常发界线、极重病界线、重病界线、次偶发界线;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地域分布划分为赤霉病发生气候带(Ⅰ)和赤霉病不发生气候带(Ⅱ)。Ⅰ带又分为四个气候亚带,即冬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A);冬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B);春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C);春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D)。并将四个气候亚带划分为10个气候区,即冬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A#-1)、重病气候区(ⅠA#-2)、中等病气候区(ⅠA#-3)、偶发气候区(ⅠB#-1)、次偶发气候区(ⅠB#-2);春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C#-1)、重病气候区(ⅠC#-2)、中等病气候区(ⅠC#-3)、偶发气候区(ⅠD#-1)、次偶发气候区(ⅠD#-2)。该研究结果客观的揭示了赤霉病的地域分布规律 ,可为做好区域性长期预报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连续3年用单花注滴法接种,考察了穗轴发病时间、病小穗数和穗轴病节片数3个抗性指标。结果表明,病小穗数这一指标能较明确地划分出高抗、中抗、感病3种类型,且稳定性最好。以病小穗数作为主要的抗病性鉴定指标,再参考穗轴病节片数,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评价及育种材料抗病性的鉴定较为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小麦品种(系)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系)对赤霉菌素表现不同的反应,抗性品种愈伤组织生长受毒素抑制小,感病品种伤组织受毒素抑制强烈,筛选出了赤霉病菌毒素加入的最适浓度为2%(V/V),在该浓度下可筛选出抗性突变体,获得了咸农151,陕167,陕229等品种(系)的赤霉病菌素抗性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田间人工接种鉴定表现出中或高  相似文献   

15.
 应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组分。结果表明,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由病粒数和病穗中的无病籽粒重降低率构成,这二个组分主要取决于病小穗数的多少,穗轴病节片数及穗轴发病时间这二个组分主要通过影响病小穗数而对产量损失起作用。接种至显症天数对产量损失无显著作用,与其他抗扩展组分也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抗赤霉病类型品种的病理解剖学;发现抗病品种穗轴线管束数量比感病品种的多;穗轴节上部的节间组织排列较下部节间组织致密;菌丝体只存在于穗轴维管束的导管内.并且抗病品种内的菌丝体数量比感病品种数量少、且发育不良;感病品种穗轴组织的坏死速率为抗病品种的7倍。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个品种穗轴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与抗扩展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健康穗轴在一些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抗病品种的维管束导管孔径较感病品种的小,抗病品种的皮层厚壁组织和厚壁细胞壁较感病品种的厚,且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种的皮层厚壁组织和厚壁细胞壁增厚的时期比感病品种的早。在受侵染的穗轴中,抗感品种在菌丝的分布和量上,以及细胞的破坏程度上有所不同。抗感品种的木质素均为具丁香素核的木质素。因此,小麦品种抗扩展性的机制之一是靠预先形成的组织结构——厚壁组织和细胞壁厚度等解剖特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氮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个生长季和含全氮0.09—0.10%、碱解氮55—93ppm、速效磷11—20ppm 的轻质褐土上,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氮磷肥用量及其配比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的增产效果大于氮肥,氮磷(P_2O_5)肥比例以1∶1或磷稍高于氮肥时增产效果更好。磷肥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促进分蘖,减少分蘖缺位率,增加亩穗数。磷肥对粒重的有利作用表现在促进早出穗早灌浆,但易引起早衰,若与氮肥配合施用可以纠正这个缺点。磷肥显著增加株高,但并不降低收获指数。施氮比不施氮能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施氮不同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一次试验中,在施磷显著增产情况下降低了蛋白质含量,这与施氮量不大和施氮期较早有关。蛋白质产量主要取决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不密切。开花期叶面喷氮对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效果取决于开花前土壤施氮量,前期施氮愈少,后期喷氮的效果愈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孢悬液花期接种的方法,在田间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与小麦植物形态学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的酶谱和酶活力。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性与品种的株高、穗长、穗形、小穗着生密度无关,与芒长有不明显的相关性,小麦抗性强弱与穗轴病变长度关系密切,病变长度越小抗力越强。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酶谱有所不同,接种后抗病品种苏麦3号在原8条酶带的基础上新增加1条酶带,但感病品种垦大1号没有增加,仍保持6条酶带。接种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所增强,但抗性品种苏麦3号酶比活力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垦大1号和东农120。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1980-1985年生产上推广应用的41个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小麦高产品种的三种产量的构成模式(草重×克草粒数×粒重;穗数×穗粒数×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三种茎秆结构(四个节间长度、粗度、重量)与其原产麦区的地理分布之间有着良好的平行性。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