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和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左眼型比例分别为66.9%和57.3%,介于星突江鲽(84.7%)和石鲽(0%)之间;正反杂交种体表未见似石鲽的长骨板样结构,在此大致位置处仅分布有星突江鲽体表相似的鳞片;杂交种的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均有比星突江鲽偏小、颜色偏淡的条纹,但侧线均与母本相似,正交种在胸鳍末端处弯曲,而反交种近似直线形;两杂交种可数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73和20.76,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16和26.47。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杂交种的性状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利用判别分析构建了4种鱼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7.50%;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的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2.562%,主成分1对主成分3的散点图显示两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星突江鲽和石鲽。研究表明:星突江鲽与石鲽的正反杂交种在眼睛位置、鳞片和鳍的形态特征上更倾向于星突江鲽,而侧线、可数、可量性状则更多地遗传了母本的形态特征。本研究旨为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作为中国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养殖鱼类的重要代表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可食用部分多,肉质细嫩等特点。为了探究圆斑星鲽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测定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3个不同生长期圆斑星鲽的体重及全长(FL)、体长(BL)、体高(BH)、头长(HL)、头高(HH)、尾柄长(CL)、尾柄高(CH)、吻长(SL)共计8个形态性状,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剖析形态性状对于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各个时期以形态指标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重点形态指标存在差异,影响11月龄圆斑星鲽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高和体长,14月龄阶段为全长、体高和头长,17月龄阶段为全长和体高;2)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186.412+17.381XBH+10.517XBL,Y=-362.484+13.145XFL+20.172XBH+21.199XHL,Y=-816.147+24.121XFL+40.575XBH;3)除本研究所包括的形态指标外,体厚可能为另外一个影响圆斑星鲽体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阐明了体重与形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为圆斑星鲽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捕捞自闽东海域的209尾体质量7.70~66.09 g、体长79.88~150.7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外部形态、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部呈浅弧形;头大而圆钝,额部隆起;口大,口裂倾斜度大;吻短钝,眼小;头部及体部被薄圆鳞,鳞小;侧线发达,略呈弧形;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面金黄色,鳃腔上部深黑色;唇橙红色,口腔浅色。背鳍鳍棘部边缘及尾鳍末端为灰黑色,各鳍为淡黄色。(2)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高、体高、尾柄高、眼后头长和体质量与体长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体宽与体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3)以体长为自变量、各参数为因变量进行拟合处理,结果显示,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宽和眼后头长与体长呈指数相关,而尾柄高、头高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其中体质量(W)与体长(Sl)的拟合方程为:W=4.506 5×10-6Sl3.290 7(R2=...  相似文献   

4.
山女鳟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山女鳟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山女鳟可量比例性状为体长 /体高 4 2 0± 0 2 7,体长 /头长 3 99± 0 35 ,体长 /尾柄长 1 0 60± 1 5 5 ,体长 /尾柄高 1 2 1 4± 0 79,头长 /吻长 2 5 3± 0 63,头长 /眼径 6 84± 1 1 6,头长 /眼间距 3 0 9±0 33;可数性状为背鳍鳍式 :D 1 0~ 1 6,胸鳍鳍式 :A 8~ 1 3,腹鳍鳍式 :8~ 1 1 ,臀鳍鳍式 :1 1~ 1 5 ,侧线鳞 :1 1 2~ 1 40 ,侧线上鳞 :2 6~ 2 9,侧线下鳞 :2 5~ 35 ,第一鳃弓鳃耙数 :1 3~ 1 5 ,脊椎骨 63~ 65 ,幽门垂 2 0~ 5 7。绝对繁殖力 61 7 83± 2 5 2 70 ,相对繁殖力 2 0 9± 0 67。  相似文献   

5.
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形态性状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银鲑的形性状测量 ,初步进行了银鲑的种质研究。结果表明银鲑的形态性状如下 :全长 /体长为 1 1 2± 0 0 2 ,头长 /眼径为 4 46± 0 45 ,体长 /体高为 4 49± 0 32 ,尾柄长 /尾柄高为 2 2 9± 0 30 ,体长 /头长为 4 0 4± 0 2 1 ,体长 /叉长为 0 94± 0 0 3 ,头长/头高为 1 2 8± 0 0 8,体长 /尾柄长为 5 2 3± 0 30 ,头长 /吻长为 3 33± 0 2 7,头长 /眼间距为 2 68± 0 2 0 ,背鳍 1 0~ 1 3 ,腹鳍 1 0~ 1 1 ,胸鳍 1 3~ 1 6 ,臀鳍 1 2~ 1 7,侧线鳞 1 2 1~1 4 4 ,幽门盲囊 45~ 83 ,鳃耙 1 9~ 2 3,脊椎骨 58~ 66。  相似文献   

6.
星突江鲽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人工干法授精、微量充气孵化条件下星突江鲽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星突江鲽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膜薄、光滑且透明,具弹性。吸水前卵径为0.66~0.70mm,吸水后为0.91~1.06mm。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星突江鲽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关闭、眼泡和肌节形成、尾芽形成、晶体出现、听囊出现、出膜前期和出膜期11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11±0.5℃水温下,受精卵经过101h仔鱼脱膜孵出。初孵仔鱼全长2.3~2.5mm,卵黄囊长径1.075~1.25mm,短径0.60~0.675mm。  相似文献   

7.
以体重为338.32-445.98 g的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4%,显著高于其他3种鱼(P<0.05);反交种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43%,与星突江鲽差异显著(P<0.05),与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交种的水分含量最高.4种鱼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液体、水分、脂质流失率均显著低于星突江鲽和石鲽(P<0.05),其熟肉率显著高于反交种(P<0.05).正交种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鱼,且支/芳值接近人体正常水平.4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尤其是正交种,还高于鸡蛋蛋白质标准.正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也均为最高,而反交种均为最低.研究表明,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营养价值较高,其肌肉品质更优于星突江鲽和石鲽,在营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这为星突江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星突江鲽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前景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星突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s Pallas)为冷温、广盐性鲆鲽鱼类。英文称之为Starry floun-der,因其头部和鱼体部分的星状鳞像无数个星星在夜空闪烁而得名。星突江鲽最典型的特征是背鳍、臀鳍和尾鳍上分布有黑、白、黄相间的垂直条纹。鱼体的有眼侧为黑褐色或黑色,无眼侧为乳白色。星突江鲽两眼位于头左侧或右侧,在美国西岸俄勒冈州约50.8%位于右侧,在亚洲东北沿岸均位于左侧。星突江鲽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适应范围广,可以采用多种养殖方式进行养殖,包括工厂化养殖、土池粗放养殖和半粗放养殖等,是具养殖潜力的海水鱼类之一。其肉质白,细嫩,味鲜美,肌肉弹性与牙鲆相比高1.7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是牙鲆的1.6倍,是做生鱼片的好材料,在我国有良好的消费前景。  相似文献   

9.
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捕的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细鳞鱼可量比例性状为:全长/体长1.13±0.02,体长/体高4.86±0.30,体长/头长4.41±0.19,体长/尾柄长6.94±0.72,体长/尾柄高12.53±0.59,尾柄长/尾柄高1.82±0.17,头长/吻长3.36±0.31,头长/眼径5.41±0.52,头长/眼间距2.89±0.26;可数性状为:背鳍鳍式:II,11~13,胸鳍鳍式:I,15~19,腹鳍鳍式:I,9~12,臀鳍鳍式:II,10~14,侧线鳞:108~163,侧线上鳞:24~37,侧线下鳞:23~36,第一鳃弓鳃耙数:15~29,脊椎骨:57~61,肋骨:28~31,幽门垂:70~121。绝对繁殖力2823.25±1237.01,相对繁殖力3.20±1.79。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闽-粤东族大黄鱼象山港养殖群数量与质量性状,结果认为:象山港养殖大黄鱼第Ⅱ背鳍软鳍条数,鳃耙数可数性状比自然大黄鱼在数目上减少,性状指标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体长/体高等5项可量性状在均值上减少,而体长/头长,头长/吻长两项可量性状指标在均值上呈上升趋势,象山港养殖大黄鱼的脂肪含量远比自然产大黄鱼高(6.4倍),而鱼体中的各氨基酸含量及总量前者比后者低。  相似文献   

11.
鲂属鱼类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鲂属鱼类种内及种间形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广东鲂(M.hoffmanni)、鲂(M.skolkovii)和团头鲂(M.amblycephala)共382尾样本的23个可数性状和24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鲂的可数性状(尾部脊椎数),可量比例性状(口宽/头长、眼径/头长、腹鳍棘长/头长、肠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第一鳔室长/体长、第二鳔室长/第一鳔室长、尾柄长/尾柄高)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作为4种鲂的判别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28%(26.01%)、19.92%(12.05%)和8.04%(10.18%),累计贡献率54.24%(48.24%)。主成分散点图显示,4种鲂聚为4簇,广东鲂、团头鲂区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天津汉沽区海域渔获物银鲳的形态学性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全长/体长为1.45±0.04,体高/体长为0.54±0.03,头长/体长为0.24±0.01,尾柄高/体长为0.09±0.006,眼间距/体长为0.10±0.006,眼径/体长为0.08±0.005,肠长比为2.81±0.33。背鳍4348、尾鳍2248、尾鳍2236,胸鳍2036,胸鳍2033,臀鳍4233,臀鳍4249、鳃耙1949、鳃耙1924,幽门盲囊16924,幽门盲囊169272,椎骨31272,椎骨3137。当样本个体大小处于同一水平时,以身体主要部分的比例特点为依据难以进行性别区分,可数性状亦不能作为性别区分的可靠依据。另外,不同地理群体样本的可数性状差异与生长阶段和环境因素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观察、测量、解剖和拍照的方法,对狼鳗(Anarrhichthys ocelhatus)的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进行研究,并描述了狼鳗的相关特征.结果显示,狼鳗体型为鳗形,整体呈黑色或灰黑色,头部、背部及背鳍鳍条上有若干似眼睛的黑色圆斑,体表无鳞.背鳍鳍条数为232~267,胸鳍鳍条数为15~22...  相似文献   

14.
依据海洲湾2006年8月-2007年11月的夜光虫调查数据,分析了夜光虫的空间分布特征、丰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以及与1990年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夜光虫在调查海域呈聚集分布;春、夏季节的平均丰度明显高于秋、冬季节;高丰度主要分布在近岸带。海洲湾的富营养化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养殖陆封型大西洋鲑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3月从美国缅因州格兰特湖(Grant Lake)引进陆封型大西洋鲑(Salmo salar)发眼卵,从孵出仔鱼开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察其形态特征、年龄、生长、食性、性腺发育、繁殖生态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其生长发育所需条件,分析养殖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陆封型大西洋鲑3龄组体重(W)与叉长(L)相关方程为W=0.0131L^09949;可完全投喂用人工颗粒饲料;在淡水中饲养3年(11783度日)性腺可发育成熟。统计980尾性成熟雌鱼的产卵率可达98%以上,成熟个体平均相对怀卵量为1885粒/kg体重。成熟雄性精子数量为200亿/mL,人工繁殖时雌雄比为2:1,受精率75%~92%。  相似文献   

16.
对建鲤鱼(Cyprinus carpiovar.ian)形态特征参数及肠道指数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建鲤体重、体长、头长、尾鳍长、肠道重、肠道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体重与肠道重、体重与体长相关性较强;建鲤的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020±0.005和1.633±0.349,表明建鲤是一种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黄海及日本新泻县粟岛近海的黄鮟鱇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分析了黄海和日本海黄鮟鱇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黄海和日本海黄鮟鱇群体计数性状中除第2背鳍鳍条数平均值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余性状没有明显差异;二者在体长/臀鳍基长、头长/眼径指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余可量性状比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同工酶分析表明,中国黄海黄鮟鱇群体共记录了8个基因位点,其中,LDH*、AAT*、GPI*和G3PDH*共4个基因位点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0.5,平均观测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27和0.02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28,遗传偏离指数均大于零;而检测的日本海群体的6个基因位点中,没有出现多态位点。黄海和日本海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46,二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培育模式的试验,对3种倒刺鲃鱼种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倒刺鲃的体重日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最低;起捕率比较,倒刺鲃〉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土池培育时,倒刺鲃的规格整齐度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的大小分化最明显;土池培育方式更适合倒刺鲃属3个种的鱼种培育。  相似文献   

19.
The sharpsnout seabream (Diplodus puntazzo, Cetti 1777) is a species rarely found in coastal areas of Sicily, but is important in Mediterranean aquaculture. In order to detect the number of meristic characters and the main types of body deformation, 588 specimens of sharpsnout seabream were collected from a coastal zone of south-east Sicily (Licata, AG—Italy). Different sized classes were exa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and the number of meristic characters (number of fin rays) was found. The number of vertebrae, anal fin hard rays and dorsal fin hard rays was constant and did not vary with size. Seventeen types of skeletal and fin anomalies were observed, but no grave anomalies were found, such as the absence of a swimbladder, lordosis, kyphosis and calculi in the terminal tract of the urinary duct. The most prevalent anomal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fins, especially E7 (pectoral fin rays), F7 (anal fin rays) and I7 (dorsal fin soft rays).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anomaly and size class. The malformation index was 4.54.  相似文献   

20.
鳜雌雄生长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雌、雄鳜主要可量性状及其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雌、雄鳜的体长/体高差异极显著,体重/体长差异显著,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体重170 g以内时,雌、雄鳜生长无显著差异;但从170 g到800 g雌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地快于雄鱼;800 g以上雌鱼生长减慢,雄鱼生长开始快于雌鱼;1 kg以内的鳜雌大雄小,1 kg以上时一般雄大雌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