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用于木材检索的对分法检索表和穿孔卡检索表,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检索的树种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编制麻烦、检索费时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用编码及袖珍计算机来检索,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两种检索木材的方法简介于后,谨供参考。一、编码检索木材的方法编码检索最主要是编制木材编码检索表。在编制之前,要对所选木材的特征进行编号。特征的数目多少不限,以能将所检索的木材分开为原则。现以我院原在穿孔卡片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将穿孔卡片应用于木材检索方面的研究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开始,十年动乱里中断之后,七十年代末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并已初步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与木材检索表相比,木材穿孔检索卡因有检索方便、易于增减树种等突出优点,而为人们所重视。但是,由于木材穿孔检索卡通常是一个树种需要一张卡片,因而所需要的卡片数量太多,少则几十张,多则几百张,造成穿卡次数过多及不便携带等缺点,这样就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使之难于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为克服上述缺点,我们试图对一般木材穿孔检索卡片进行改进,使之能检索出多种木材。现将这种改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可帮助识别木材。它能快速准确的鉴定出木材树种,特别是对热带树种,更为有效。美国林产研究室木材解剖中心的木材解剖学家已制订出七十种树种特性的内容编入电子计算机中。传统的木材识别专家是用两分检索法鉴定木材树种,既通过两种序列的木材特性进行选择;而新的系统允许操作者在电子计算  相似文献   

4.
基于图像纹理特征的木材树种识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海鹏  刘一星  刘镇波 《林业科学》2007,43(4):77-81,F0003
利用木材图像的颜色、灰度、纹理等内容实现树种的相似性匹配检索,提取色调、饱和度、亮度、对比度、二阶角矩、方差和、长行程加重因子、分形维数、小波水平能量比重共9个特征参数,依据最大相似性数学原理,基于最小差值参数判别法和综合特征阈值法来检索样本.结果显示:基于图像纹理特征能够实现木材树种的检索和识别,综合特征阈值法的检索正确率与唯一性通常要好于最小差值判别法;但当被检索样本图像的纹理较弱或不呈现纹理特征时,检索结果的唯一性并不理想.综合而言,基于图像纹理特征最大相似性的木材树种检索识别较易实现,是一种值得继续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木材树种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相关性排序原则”,提出了用“匹配序列”和“相关序列”的吻合程度来度量多值相关性下的情报检索效率。为了达到最佳检索效率,本文还阐述了一种最优化均方根检索法。  相似文献   

6.
进口热带木材的识别,材性和用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语文介绍了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执行的ITTO项目“中国进口热带木材的识别、材性和用途”的背影目的、意义、执行情况。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热带木材3本丰共记载600余种的热带木材的名称;树木性状及分布,木材构造;性质;主要用途及构造显微照片,为正确识别木材提供依据。中、英文两种版本的热带木材数据库,可从本材构造特征检索木 树种;按用途检索适合的木材树种检索产地、性质和用途;按国别检索木材的中、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全球林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第一大国,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木材和木制品贸易流通环节经常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为国际履约执法和林产品产业监管带来严峻挑战。基于木材解剖的传统木材树种识别方法,一般只能识别木材到"属"或"类"。近年来发展的DNA条形码、近红外光谱等木材树种识别新技术虽然可以实现木材"种"的识别,但难以在口岸、现场等多场景下对大批量样本进行自动精准识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可以从不同类别图像中提取关键特征,从而对图像进行分类,为木材树种分类带来新的途径。笔者首先介绍了基于图像采集、特征提取和树种分类的传统木材树种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研究概况,然后从图像数据集构建、模型构建训练与测试以及系统开发等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木材树种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在木材树种识别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和提出建议,以期为木材树种自动精准识别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的关系,以及手工检索在促进检索自动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强化手工检索应统一对手检工作的认识;完善手检系统,为建立机检系统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手检工具,开展机检式手检服务;普及检索常识,提高情报用户的检索能力。  相似文献   

9.
微机识别国产阔叶树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供了苹果Ⅱ型微机的木材识别系统,兼有中文、英文两个检索程序。数据库中有阔叶树材的42个组合特征(其中33个复合特征,19个非复合特征)。除提供了检索、数据修改、新增树种程序外,还有恢复至前一次检索状态和提供检索结果,5个树种以下的种间相异特征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传统的木材识别方法、计算机数据库检索方法、数字图像识别方法以及其他木材识别方法的新成果,阐述了基于数字图像的木材识别技术,并总结了木材识别理念的更新和进展。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型计算机识别阔叶树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识别木材的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凭经验,以后用对分法。1938年Clark首先采用穿孔卡检索(multiple entry key)后,在各国得到了普及。穿孔卡检索克服了对分法的一些缺点,但是,随着识别木材工作量的增多,人工穿卡检索也不能适应。于是,欧美一些国家又开始研究应用计算机识别木材,并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1974年Morse编制了IDENT4的识别程序,1977年美国农业部林产品研究所应用于Univac 1110计算机上。1981年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在IBM370/165计算机上也编制了识别木材的程序。  相似文献   

12.
华南壳斗科木材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地区地处热带北部至中亚热带,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华南壳斗科树种很丰富,为阔叶村第一大科,其蓄积量占阔叶材约1/3,采伐量及木材利用均属阔叶材首位。本文将华南壳斗科木材归并为14类,有分类检索表、分类树种志要、材性及用途表。  相似文献   

13.
樟属通常为高大常绿乔木,经济意义较六,不少种类木材珍贵,有的是重要的精油植物或药用植物,有的是优良的城市、园庭绿化树种。本属约250种,我国约50种,  相似文献   

14.
木本植物科名缩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应用WIP-89微机检索系统软件的过程中,在检索完毕后,显示最终树种结果时,除了给予拉丁学名和木材解剖分子长度和宽度的数据外,如不说明该树种隶属于何科,则显得表示不全面,如把科名全文列出,又显示冗长。于是采用以3个拉丁文缩写形式表示,如PIN华山松(Pinus armandi)管胞长度4043(3035—5190)μm。BUR橄榄(Canarium album)导管弦径135μm,导管长度487(330-640)μm,纤维长度909(700-1260)μm。穿孔卡片检索木材时Brazier及Franklin(1961)用3个字母表示科名。微  相似文献   

15.
科技通讯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制的CIQS—东南亚阔叶树材计算机数据库查询系统于1992年6月18日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木材解剖特征系根据正确定名标本记载;木材力学数据全部采用东南亚试验结果,还有按中国标准进行了换算的数据;木材主要用途38类,列出了适宜每类用途的树种。本系统贮存了东南亚阔叶树材201种(类)及每个树种  相似文献   

16.
林仰三 《热带林业》2000,28(2):58-61
木材识别是木材利用的基础。在国家标准《红木》即将颁布实施之际,把主要的红木品种,应用宏观(肉眼及放大镜)识别手段,编成对比式检索表,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外文文献计算机检索操作中,是否能针对一个检索主题,恰当地提出检索词将决定检索工作的成败。而这势必要经过一个将汉语检索词译成英语的过程。与一般汉一英词汇对照翻译相比较,检索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独具特色的。本文着重讨论如何结合检索的需要和策略来解决检索词的汉译英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神经网络和颜色特征对木材进行分级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决木材的分级问题,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和木材表面颜色特征对木材进行分级的方法。利用竞争神经网络对114种不同树种进行粗分,然后再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此进行验证,又对四种木材进行分类验证。从计算机分类分级仿真效果上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安息香料(Styracaceae)又名野茉莉科,在我国有9属约48种,湖南分布8属约22种,为全国分布中心地区之一,是我省常绿阔叶林中习见树种。木科树种多数生长迅速,萌芽力强,尤其以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和白花树(Styrax t9nkinenesis)的生长速度仅次于泡桐(Paulouniafortunei),在山地可与泡桐媲美,木材很受轻工业部门的青睐,为火柴杆和造纸的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用户接口的现状和检索策略入手,特有关情报用户和用户接口的概念,运用于情报检索软件开发环境的用户接口分析设计中,提出了设计用户接口的基本手段。最后,文章简略地分析了检索策略与用户接口的关系及智能接口对情报检索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