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山中蜂活框代用饲料越冬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中蜂多数采用传统的木桶饲养方法繁殖和生产,每年到晚秋采取“杀鸡取卵”方式弃蜂毁巢取蜜,这种管理和生产方式不利于中蜂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开发。通过试验表明:传统木桶饲养的长白山中蜂,越冬前改为活框饲养,把西方蜜蜂用白砂糖喂出的封盖蜜脾作为越冬饲料,越冬成活率可达到83.3%~93.3%。越冬蜂群势削弱率为32.0%~30.2%,越冬饲料消耗量为1.9~2.1kg/框。在蜂群健康强壮的基础上,整个越冬期温度高时蜂群不散团,温度低时箱内有轻霜不结冰,保持巢门畅通,越冬就会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在长白山区,大多数中蜂饲养者采用室外越冬的方式。实践证明,中蜂室外越冬符合中蜂的生物学特性,越冬期间有排泄机会,越冬比较安全,适应外界的温度变化能力较强,蜂群春繁起群较快。近年来,长白山区受异常气候的影响,中蜂的室外越冬效果不尽理想。为确保长白山中蜂室外安全越冬,在抓好繁殖越冬适龄蜂的基础上,应根据冬季天气的变化灵活管理越冬蜂群,为蜂群创造适宜的越冬环境,减少蜂群越冬期出巢排泄次数,并加强越冬蜂群的后期管  相似文献   

3.
三、残存的中蜂群是长白山中蜂自然扩繁的蜂种资源长白山中蜂进入衰落时期以后,各地残存的中蜂群分布情况不同:西蜂密度较大的地方中蜂几乎绝迹,西蜂密度较小的地方还有残存的中蜂。这些地方的中蜂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有野生和桶养2类,野生蜂多在难于寻觅的悬崖石洞...  相似文献   

4.
笔者饲养长白山中蜂十余年,深深体会到长白山中蜂抗逆性之强,为了使人们对长白山中蜂的抗逆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叙述如下: 1.抗寒:1996年,我应用桶养方法饲养1群长白山中蜂,此群群势较强,储备了足够数量的越冬蜜。因为想检验一下长白山中蜂的抗寒能力,所以未加任何包装。长白山地区每年春节前后必有几……  相似文献   

5.
巢脾是蜜蜂栖息、繁殖和酿造、贮存饲料的场所,巢脾质量如何,关系着蜂群的繁殖力和采集力。在养蜂生产中,应根据蜂群不同时期对巢脾的要求,适时造脾,更新老巢脾,繁殖强群,增加蜂蜡产量。长白山中蜂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蜜蜂,而造脾更有其独特的习性,因此,在饲养管理中要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于西蜂的造脾措施。1长白山中蜂造脾的特点a.“喜新厌旧”长白山中蜂比较喜欢新脾,讨厌旧脾,无论产卵、贮蜜、贮粉均如此。在饲养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现工蜂将老旧巢脾中间咬穿或咬掉,在箱底堆积成蜡渣;即使在增殖期,中蜂也喜欢在新造…  相似文献   

6.
我国温带、寒温带四季分明的地区,冬季蜜蜂在巢内结成越冬蜂团,处于半蛰居状态,以贮备的饲料度过寒冷的冬季。长江以南山区和半山区饲养的中蜂进入越冬期后,在蜂巢内形成越冬蜂团,蜂群内新陈代谢下降到最低限度,蜂群处于冬眠状态,越冬饲料逐渐被蜂群消耗。本试验就中蜂群培育适龄越冬蜂及适时断子与自然状态蜂群作了对比,测量了具体数据,为中蜂科学饲养与季节性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蜜蜂繁殖速度慢,加之自身保温能力差及外界环境变化易引起蜂群消减[1],因此春繁对蜂群发展至关重要。春季繁殖蜂群可以有效避免敌害侵扰[2],为全年蜂群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蜂春繁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1观飞察蜂情越冬的蜜蜂早春出巢排泄时,绕蜂场上空飞行,此时应仔细观察蜜蜂的飞翔情况。越冬顺利  相似文献   

8.
中蜂安全越冬,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技术管理措施。总结出来供参考。一、蜂群越冬组织:利用小转地或主副蜂群相互调配,促使蜂群采足越冬饲料。加速越冬幼蜂的繁殖。冬至前后对蜂群进行一次彻底全面换箱  相似文献   

9.
在山区,定地饲养的中蜂一般不需要喂糖越冬,因为山区秋冬季蜜源充足,蜜蜂能充分利用外界蜜源贮备越冬饲料,但也不是年年如此。例如2003年冬季,赣东北部分地区长期干旱,造成冬季蜜源枯竭,中蜂越冬饲料不能自给,蜂群需要喂糖越冬,极少数蜂友忙于其他工作,又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地处山区,历来蜂群越冬饲料自给有余。有一位胡姓蜂友在“大寒”节后给蜂群紧脾包装时,全场有8群蜂被活活饿死,其他30群蜂也被饿得奄奄一息,虽然立即喂糖营救,但由于饥饿降低了蜜蜂的自身素质,开始春繁时,工蜂对幼虫的哺育和抗寒能力都有所减退,幼虫得不到应有的温度…  相似文献   

10.
因特殊原因,蜂群秋季没有采够饲料又没有及时喂足,造成越冬饲料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越冬期常出现饿死蜜蜂。当越冬期间检查蜂群发现饲料不足时必须立即进行补喂,除了采取调进蜜脾之外,在没有蜜脾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以下3种补喂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蜜蜂在越冬过程中常因越冬前补喂饲料工作的疏忽或出现偏集等原因,造成越冬蜂群中后期饲料不足,使蜂群处于饥饿状态。这种情况发现不及时或解救措施不当,会影响蜂群越冬效果,甚至还会引起全群死亡。为此,必须对饥饿蜂群进行解救,以保证蜂群安全越冬。1.饥饿群的解救饥饿蜂群是指越冬群内还有少量饲料,蜜蜂尚处于饥饿状态。如发现不及时,蜂群会在5~10天内耗尽  相似文献   

12.
袁春颖 《中国蜂业》2022,(12):34-35
<正>辽宁中蜂以室外越冬为主,越冬方法有土埋法和包装保温物法等。根据目前养蜂生产实际,看似非常成熟的中蜂越冬技术,在实际操作中若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近年来,因越冬损失蜂群的蜂友很多,为保证蜂群安全越冬,还应做好以下几点:一、培育适龄越冬蜂1.确保蜂群健康无病若蜂群夏季时感染病害,即使到了秋季,蜂群也无法正常发展,更不可能越过冬季。因此,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应注意中蜂病害的防治,不要轻易转地,  相似文献   

13.
<正>蜂群在寒冷的冬季,在蜂王周围的巢脾上形成一个球体,称为越冬蜂团。在越冬期间,对于蜂群的任何干扰,如振动蜂箱,发生鼠害,室内越冬蜂群受光线刺激等,都会使蜜蜂骚动不安,导致蜂团散开,饲料消耗增加,使蜜蜂加速衰老,危及蜂群安全越冬。因此,蜂群越冬期间要求安静,不受振动和寒风吹袭,在室内要求保持黑暗以及相对稳定的温度。要根据不同的越冬方  相似文献   

14.
<正>(仅供东北三省,外省勿扰)本场有部分中蜂群出售,长白山中蜂以抗严寒(-40℃)、耐大群(10脾蜂以上三箱体)、无病(从没发现中囊病等)等优势。我中蜂场地处2011年确立的国家级长白山中蜂保护区(农业部1587号文件),同时成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站长白山中蜂示范场。2013  相似文献   

15.
谈寒冷地区蜂群半地下室内越冬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韩福禄我在20年养蜂中,因几次搬家用过多种办法使蜂群越冬,觉得用半地下越冬室蜂群越冬安全、管理方便,节省饲料。蜂群半地下室内越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秋季培养好越冬蜂和蜂王,准备好合理的半地下越冬室,...  相似文献   

16.
寒地的春季是冬天的延续,要到春夏之交,天气才会渐渐有些暖意.这时的气候特点是风大、干燥、寒流多,而且早晚温差大,好天气实无几日. 本地区蜂群越冬长达5个月之久.最宜用地下蜂窖越冬.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室内、室外越冬的情况郁存在.地下越冬的蜂群,温度均衡、蜂群稳定、节省饲料;室内越冬的蜂群.由于气温的变化,饲料消耗多,越冬后期往往南于饲料缺乏,又无适飞天气,蜂群饿死,而且都是强群.所以,室内越冬的蜂群,后期管理要特别注意,蜂群出室的关键时节不可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17.
夏季,长白山中蜂由蜂群增殖期向强群保持期发展。而此期是长白山地区多雨高温季节,中蜂为了维持群势的发展,随之从事的工作量增加,中蜂老化、消耗加快,更新交替较其他时期更艰难,群势衰减严重。同时,中蜂怕热导致哺育质量下降,出现"花子",容易诱发蜂病或造成中蜂大量飞逃。因此,选择优良的放蜂场地,结合本地区的蜜源、气候、群势,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才是夏季长白山中蜂保持强群、夺得中蜂高产的关键技术。现将笔者的管理方法介绍如下,供养蜂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场地处丘陵盆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大,晴天中午气温多在10℃以上。在越冬前期,外界还有零星蜜源,蜜蜂活动频繁,寿命缩短。蜂群在越冬期间,蜂王停产之后又产卵,饲料消耗大,导致蜂群冬衰,直接影响到下年春季蜂群的繁殖。为解决上述问题,保证蜂群安全越冬,我们在1981年冬季进行了室内越冬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笔者几十年对高寒地区蜂群安全越冬对比和总结发现,在高寒地区因蜂群越冬时间长,普遍出现在同一地点,窖外越冬蜂群比窖内越冬的蜂群越冬期整群死亡率低、工蜂死亡比例小,在同等群势和同样管理方式窖内和窖外越冬蜂群差距较大。在无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窖内越冬的蜂群因通风不良缺氧造成损失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蜂场蜂群越冬效果不佳,不是饲料不足,也不是螨害,更不是蜂群弱。饲料质量很好而越冬蜂群整群死亡率达30%以上,蜂群出窖后工蜂  相似文献   

20.
在长白山区,蜂群进入秋繁阶段后,外界的气候、蜜粉源不利于蜂群的繁殖。而大多数饲养中蜂的方式为定地饲养,更增加了蜂群秋繁的饲养难度。实践证明,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看蜂群繁殖的强弱就知道养蜂者的技术水平高低。同时秋季蜂群繁殖的强弱,还直接影响着蜂群越冬的安全,所以蜂群的秋繁管理至关重要,必须随着外界蜜源、气候的变化,科学调整蜂巢,因地制宜地进行奖励饲喂,更好发挥蜂王的产卵优势,防止蜂群病敌害的发生,使其繁殖出强壮的群势,为蜂群安全越冬奠定基础,确保饲养中蜂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养蜂生产的经济效益。现将笔者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