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苯磺隆是复配油菜化学杀雄剂的主要成分。叶面喷施苯磺隆在甘蓝型油菜上的杀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2次喷施苯磺隆的杀雄作用可持续22 d以上,喷施苯磺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喷ddH2O无明显差异,喷施苯磺隆的杂交制种纯度与pol-CMS不育系微粉控制制种纯度均高于喷ddH2O。研究结果可为苯磺隆用于油菜化学杀雄杂交制种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化学杀雄的杂种优势,加速甘蓝型油菜育种进程,该文以常规油菜品种中双11号和沪16为材料,苯磺隆为化学杀雄药剂,设置4个浓度处理,研究苯磺隆对甘蓝型油菜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0.1mg/L对中双11号可诱导100%的全不育株率,整个花期不育,化学杀雄效果最佳;0.25mg/L浓度处理对沪16可诱导100%的不育株率,终花不育,为苯磺隆对沪16的最适宜化杀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im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pol CMS)恢复系,以pol CMS恢复系2255C为母本与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M342杂交,使用苯磺隆筛选F_2单株及F_(2∶3)株系,结合F_2除草剂抗性单株与pol CMS不育系的测交鉴定,成功筛选到聚合了纯合的除草剂抗性基因和pol CMS恢复基因的株系,经多代自交定向选育出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pol CMS恢复系18Z82,用18Z82配制的11个组合中有2个组合产量显著高于油研50、有1个组合产量与油研50基本持平,表明18Z82可以用来配制高产抗草剂pol CMS"三系"组合。  相似文献   

4.
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经。苯磺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杂交剂。对苯磺隆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以及技术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两组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苯磺隆对甘蓝型胞质不育系8963A在杂交油菜制种中辅助化学杀雄的最佳喷药时期是最大花蕾平均直径2.5 mm(平顶期),最佳喷药剂量是浓度为0.094μg/ml的药液每亩地16kg。最佳喷药时期搭配最佳喷药剂量可以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和质量,该试验结果对低温敏感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制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叶面喷施杀雄剂苯磺隆对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18号和096030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0.2μg/mL苯磺隆2次(每次8~10 mL/株)可诱导油菜100%的全不育株率,使整个花期不育,相对结实率仅约4%;经0.2μg/mL苯磺隆处理后,2种油菜中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的活性均较对照显著降低,ALS相对酶活分别为40.63%和37.23%。因此,油菜中ALS活性的变化有可能作为快速鉴定和预测杀雄剂苯磺隆的喷药量是否达到合理范围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苯磺隆对甘蓝型油菜的杀雄效果及对其靶标ALS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叶面喷施杀雄剂苯磺隆对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18号和096030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0.2μg/mL苯磺隆2次(每次8~10 mL/株)可诱导油菜100%的全不育株率,使整个花期不育,相对结实率仅约4%;经0.2μg/mL苯磺隆处理后,2种油菜中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的活性均较对照显著降低,ALS相对酶活分别为40.63%和37.23%。因此,油菜中ALS活性的变化有可能作为快速鉴定和预测杀雄剂苯磺隆的喷药量是否达到合理范围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结合除草剂胺苯磺隆的相关知识点,并在简要阐述胺苯磺隆在防除杂草效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胺苯磺隆在油菜、后茬青稞等作物中产生药害的原因和胺苯磺隆技术的使用途径,以及介绍了胺苯磺隆混合使用的应用前景。通过分析和探究,以期能够给予广大人员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麦田除草剂苯磺隆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志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46-4246,4280
介绍了苯磺隆在我国的使用概况;分析了苯磺隆防治麦田杂草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苯磺隆使用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苯磺隆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性状相关的QTL及其耐性基因,为筛选与培育耐苯磺隆油菜种质以及探究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苯磺隆耐性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用0.15 mg·kg-1苯磺隆溶液处理由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10D130和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ZS11构建的包含175个株系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进行种子发芽试验,以蒸馏水为对照,分别测定其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和相对干重。然后,利用油菜6K SNP芯片对该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通过JoinMap4.0软件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基于该遗传图谱,利用MapQTL软件多QTL作图法对4个性状的相对值进行QTL定位,根据各QTL置信区间查找甘蓝型油菜的基因序列,并依次与拟南芥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筛选可能与耐苯磺隆胁迫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频数分布表明4个相对性状的变异范围较大,且呈连续性分布,符合数量性状表现特征,适宜进行QTL遗传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7。构建的遗传图谱包含1 897个多态性SNP标记,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3 21...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在陕西省区域试验编号为"8"的甘蓝型油菜材料中发现的白花突变体,自交后代发生育性分离.该材料为安徽省农科院选育的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的衍生材料,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ms1ms2ms2)和1对隐性抑制基因(rfrf)互作控制.经过5年研究,已初步选育出4个纯合两型系,1个临时保持系,1个全不育系以及16个恢复系.此类核不育材料能利用临时保持系实现"三系化"繁殖杂交种,被国内油菜育种工作者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MSL(male sterility lembke)的小孢子败育时期及其特点,从而促进中国及世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步伐。选用MSL衍生系的不育材料和可育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压片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花药发育过程。通过对MSL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发现MSL可发育到四分体时期,四分体不同程度皱缩,绒毡层径向伸长,并含有一个特别大的液泡,液泡将细胞核和细胞质挤向细胞的一边,胞质浓缩。随着发育的进行,绒毡层进一步伸长,向内挤压四分体,腔室体积变小。紧接着液泡化并且伸长了的绒毡层和浓缩的四分体溶解在一起,花粉囊横切面的形状发生改变,由圆形变成长条形,最后整个花药室萎缩。结果表明MSL的败育时期为四分体时期,由于绒毡层的异常而导致败育。  相似文献   

13.
春性甘蓝型杂交油菜配合力与遗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9个春性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和5个春性甘蓝型油菜优势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的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依次对杂交F1代的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有明显影响;特殊配合力效应对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有效长度、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的表现有较大影响;9个春性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中62A、101A、2042A和CN12A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5个春性甘蓝型油菜恢复系中C1、R-Q5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好的组合是2042A×C1、CN12A×R323和604A×R-Q5。遗传力分析表明,千粒质量、单株产量、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有效长度及株高等的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时期甘蓝型油菜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的真实表现,为油菜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套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F1(杂油59、秦优7号、秦杂油3号、秦杂油1号)及其亲本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比较了其光合面积、主要气体交换参数、群体生长量、群体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亲子相关性。【结果】①在整个生育期内,甘蓝型油菜杂种F1在光合面积、群体生长量方面都有明显的正向杂种优势,主要气体交换参数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正向优势,叶绿素含量无明显的杂种优势,群体生长速率则在大多时期表现为明显的负向杂种优势。②甘蓝型油菜各个光合性状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为:光合面积(平均中亲优势(MP)57.02%,平均超亲优势(HP)39.46%)>群体生长量(MP 41.77%,HP32.39%)>主要气体交换参数(MP 2.70%,HP-3.72%)>叶绿素含量(MP 1.75%,HP-0.52%)>群体生长速率(MP-4.14%,HP-17.47%)。③不同生育时期间的杂种优势表现:光合面积为蕾臺期>角果期>花期>苗期;主要气体交换参数中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为:蕾薹期>花前-花中>苗期>角果期>花后期,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为:角果期>花后期>花前-花中>蕾臺期>苗期;群体生长量为角果期>花期>蕾臺期>苗期;群体生长速率为:花期>角果期>苗期>臺期>越冬期;叶绿素含量为:臺期>花期>苗期>角果期>终花期。④双亲尤其是母本、双亲中值和高亲的光合性状与F1的光合性状极显著相关。【结论】通过选育高光效亲本,结合杂种优势利用进行油菜的高光效育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解析甘蓝型油菜光合生理特性,以稳定遗传的黄化转绿型突变系和近等系为材料,对多种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发育,突变系与近等系的LPL、SPL叶绿素含量间的差异分别由70.34%、67.40%缩减为0.07%、0.17%;突变系叶绿素含量的增长速率比近等系高156.62%~727.03%、11...  相似文献   

16.
利用显性核不育材料(杂合型6CA,纯合型6AB)进行广泛的测交试验,从中筛选出临保系和恢复系,以现有的双低品种为回交父本,将双高核不育材料转育成双低核不育系,并已配制出了双低杂交种,以两型系6AB中可育株为父本经过连续回交,已将核不育基因导入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创建了细胞核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两型系D3AB的花器官形态差异和不育材料D3A的花药败育时期与特点,并为进一步研究雄性不育机理奠定基础,分别对D3A与D3B不同时期的花蕾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学研究.首先通过体视镜观察发现, D3A与D3B外观形态无明显差异,均能正常开花,且在雄蕊发育早期均表现正常,后期D3A雄蕊退化萎缩,花粉囊不能正常开裂;不育材料D3A子房柱头发育速度稍快于D3B.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D3A早期花药基部开始皱缩,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随着花蕾发育, D3A花粉囊壁表皮细胞逐渐萎缩,最终塌陷且药室不能正常开裂释放花粉; D3B花粉囊始终呈现出紧致饱满状态,花药正常开裂,同时释放出大量成熟花粉粒.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不育材料D3A和可育材料D3B在花蕾发育早期,都能形成花粉母细胞,但与D3B相比, D3A花粉母细胞结构松散,且绒毡层已开始呈现液泡化状态;进入四分体时期,不育材料D3A的花粉囊中观察到高度液泡化的绒毡层细胞,且无四分体结构出现.实验结果表明:绒毡层细胞提前发生了降解而未向分泌型转化,使四分体时期丧失了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不能形成小孢子并发育为成熟的花粉粒进行释放,因此认为D3A的败育属于绒毡层发育异常类型.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的灰色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6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5个恢复系配置30个杂交组合,对这些杂交组合的1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2 a重复鉴定。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这30个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30个油菜杂交组合中,有8个一等组合,15个二等组合,7个三等组合;在亲本方面,以L451和L89作母本较好,以L161、秦油3号作父本较好,杂交后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杂交优势,其中L89×L161的杂交优势最高,L161可作为亲和力较高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9.
以甘蓝型白花油菜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花对黄花是一对由不完全显性基因(WW)控制的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状;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白花基因进行RAPD分析,在1 200个随机引物中,获得了引物S1092(5-CCC AGG CTA C-3),在白花基因库和黄花基因库间扩增出多态性产物S-10921250;对该分离群体及其姊妹系和其他白花油菜进行的单株验证表明,S-10921250与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为0.84 cM。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012AB遗传模式新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012AB及其临保系T45与来源不同的几个自交系和常规品种杂交和测交后代的遗传分析,提出了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012AB的新遗传模式,即育性受2对育性基因Ms3和Rf控制.其中Ms3有2个等位基因,Ms3为野生型显性可育基因,ms3为隐性不育基因;Rf位点存在3个复等位基因,Rf c为野生型可育基因,Rf a为突变恢复型可育基因,而Rf b为突变不育基因,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Rf a>Rf b>Rf c.按照这一遗传模式,9012AB可育株基因型为Ms3ms3Rf bRf b,不育株基因型为ms3ms3Rf bRf b;临保系基因型为ms3ms3Rf cRf c;恢复系基因型为Ms3 Ms3 _ _或_ _Rf aRf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