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因素对单叶蔓荆无性繁殖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叶蔓荆无性繁殖育苗进行生长影响因素试验的结果表明,繁殖方式、育苗时间、材料规格对苗木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扦插苗的苗高、地径最大,根数最多;春季育苗的苗高、地径、根数最大;材料规格≥5.0 mm(<8.0 mm)时,苗高、地径、分枝数、根数皆最大;选用≥5.0 mm(<8.0 mm)规格材料,在春季进行扦插繁殖,苗木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2.
从鄱阳湖区单叶蔓荆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叶蔓荆的优势在于防风固沙且易种植,在鄱阳湖滨沙地可操作性强;其劣势在于发展中的产业链不够完善与植物种群自然演替因素的双重影响;单叶蔓荆自身的药用价值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又为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威胁在于鄱阳湖湖滨沙生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单叶蔓荆产业在管理恢复方面技术的欠缺。并针对其劣势、威胁提出了鄱阳湖区单叶蔓荆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单叶蔓荆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沙质海岸主要灌木树种单叶蔓荆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 ,用Logistic方程拟合 ,相关系数达 0 .98以上 ,显著相关 ,并与沙岸主要灌木树种紫穗槐和火炬树进行比较 ,分析了单叶蔓荆的耐旱能力 ,同时对单叶蔓荆扦插苗、断蔓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给贵阳地区棕榈人工造林的优良种源选择提供参考,以贵州省内遵义、毕节等18个市(县)的棕榈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育苗的方法进行培育。对不同种源2年生棕榈苗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棕榈种源进行类别划分,对其与种源地地理位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种源棕榈苗的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源2年生棕榈苗的高、地径、总根长、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尖数及总生物量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指标的变幅分别为28.78~51.09cm、8.40~21.93mm、37.41~85.02cm、14.73~41.20cm、127.13~362.82cm2、5.52~19.55cm3、902~1536、4.64~12.32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个种源可分为2大类,其中罗甸、兴义、毕节为苗期生长性状表现较好的一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是低纬度和湿润地区的棕榈苗在试验区生长表现较好。主成分分析及综合得分排序的前3名分别为罗甸、兴义、毕节种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初步评价出罗甸、兴义和毕节种源为贵阳地区首选的棕榈种源。  相似文献   

5.
为给河北区域的黄连木优良种源筛选、培育利用提供参考,对来自河北、河南、山东、江苏4省的13个黄连木种源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种源黄连木幼苗的苗高、地径、总根长、主根长、根系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等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性状及根干质量、叶干质量、茎干质量、总生物量、根冠比等生物量数据,分析不同生长指标与种源地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13个种源进行分类及对其幼苗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除了主根长以外,其余指标在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指标变异范围为15.20%~26.39%;13个种源可以分为3大类,其中红鹤、驾游、红旗、潍坊、南果、固新和东岗属于生长较好的第Ⅱ大类;相关性分析中,原种源地海拔较高且降雨量较少的黄连木幼苗在试验地的生长情况较好;各种源总体评估前4名分别是南果、红鹤、潍坊和固新的种源,与聚类分析所得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南果、红鹤、潍坊和固新为河北地区育苗、育种首选的黄连木种源。  相似文献   

6.
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特性与解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单叶蔓荆对滨海沙地土壤养分和木麻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宋天英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2):44-45,53
通过对比分析蔓荆地、非蔓荆地主要养分、木麻黄生长量及蔓荆林地小气候变化特点的试验研究表明 ,单叶蔓荆能促进木麻黄生长 ,可作为海滨沙地、风口地段固沙造林的先锋植被  相似文献   

8.
单叶蔓荆是良好的固沙植物,在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开展扦插育苗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截取长度15~20 cm,粗度≥1.0 cm,匍匐茎部位木质化的插穗可获得良好的试验效果,但理论分析的最佳水平组合并未出现在试验组合中,因此应将理论组合与试验组合中最好组合再次做对比试验,确定最佳繁殖技术,以便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相似文献   

9.
沿海沙质海岸单叶蔓荆群落特点及土壤改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单叶蔓荆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方面对单叶蔓荆群落类型与沙质海岸的其它主要类型进行了比较 ,从理论上科学地说明了单叶蔓荆在耐干旱瘠薄 ,抗海风海雾 ,以及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为海防林灌草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韦塔桉种源多性状综合评价及育种值的估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6个韦塔桉种源生长性状、形质性状的差异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各性状的差异极显著,种源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68.65%~93.45%,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42.20%~82.63%,呈中等至强度遗传;除干形与保存率外,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均呈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时17831种源生长最优,平均单株材积达0.08970m^3,比生长最劣的种源增加85.87%,17834种源形质指标最优,成活率与保存率最高。经综合评价,17834、17831和17835为较好种源。估算了6个种源的各个性状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11.
脱水和高氧压过程中单叶蔓荆叶片细胞膜透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植物细胞在组织脱水过程中电解质外渗量增加的原因以及细胞膜透性变化与细胞脱水胁迫和高氧压胁迫关系,并从非平衡态热力学角度对细胞脱水程度与细胞电解质外渗量增加的比例关系进行描述,以辨明细胞膜在组织脱水过程中对离子透性的变化是否与组织脱水胁迫的伤害有关。【方法】采用植物 P -V 曲线测定技术测定单叶蔓荆叶片的水分关系并收集不同压力区间的组织压出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压出溶液中的钠、钾离子含量,并据此分析细胞脱水过程中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用压力室测定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的 P-V曲线时,随着细胞失水程度和氧分压的增大,组织压出液中钠、钾离子的总量不断增加,但组织压出液中钠、钾离子的浓度随着压力升高反而下降,同时,组织压出液中钠、钾离子的总量与压力呈接近线性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细胞连续脱水和高氧分压没有导致细胞膜透性的增大。另外,组织压出液中离子累积量与压出液体积累积量的关系呈现出2个具有不同斜率的双相线性关系,首先是离子累积量快速上升的阶段,然后是离子累积量缓慢上升、累积速度大大下降的阶段。离子累积量快速上升的阶段可能表明细胞间隙溶液压出阶段,钠、钾离子含量较高;随后的压出液离子累积速度大幅下降阶段可能代表了细胞内溶液经过细胞膜超滤作用压出阶段,这一阶段压出液中钠、钾离子含量较低,说明细胞膜对钠、钾离子的透性很低,未受到脱水和高氧压胁迫的明显伤害而透性增大。【结论】在本试验的压力区间内,无论是细胞脱水程度的增大,还是压力室氧分压的大幅度升高(最高达大气氧分压的24倍),都没有引起细胞膜对钠、钾离子透性的增大。这些结果表明植物细胞膜的透性相当稳定。因此,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条件下,仅仅通过组织相对电导率的增大做出脱水导致细胞膜透性增大的结论时应该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引种在厦门地区9个樟树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樟树生长差异较大,综合地径和树高生长的情况,总体生长表现比较好的种源是广东揭阳(GD1)、广东和平(GD2)、广东梅州(GD3)、福建南靖(FJ1),地径平均值达3.1~3.4cm,树高平均值为221.7~236.6cm,这些种源适于厦门地区栽培和推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樟树不同地理种源各生长性状差异显著。选择种源时,应尽量选择同一种源区内的地理气候因子相近的地区作为种源区进行引种,以保证引种后幼树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品种单一问题,从澳大利亚引进7个木麻黄树种30个种源种子进行造林试验,通过多目标决策法综合评估,筛选出适应能力较强且速生优质的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na)15002种源、山神木麻黄(C.collia)19111种源,粗枝木麻黄(C.glauca)15218种源、13128种源和13987种源,对这些种源进一步进行家系和单株选择,结合无性繁殖的途径,可推广应用于沿海沙地特别是后沿地段造林。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无患子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9个种源90个家系的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种子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长乐林场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无患子1年生苗生长期可分为生长初期、速生期和木质化期,地径生长高峰期晚于苗高生长高峰期。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源、不同生长时期苗高和地径生长性状差异较大,呈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苗高生长性状与种源地纬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南部种源苗期生长性状明显好于北部种源,初步选择出江西上犹、浙江龙泉、江西宜丰3个优良种源,上犹7号、上犹8号、上犹9号、宜丰1号、宜丰6号、龙泉4号和龙泉10号共计7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态适应过程中,树种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种源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为了选择出适宜于江西省的苦楝优良种源,对40个苦楝种源的4年生幼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苦楝不同种源之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苦楝种源群体树高、胸径、材积总均值分别为:3.38 m、3.66 cm、0.0028 m3;35号种源(广东增城种源)树高、胸径生长量最大,其树高平均生长量为4.00 m,大于群体总均值18.34%,胸径平均生长量为4.63 cm,大于群体总均值26.50%;7号种源(广西博白种源)的材积生长量最大,为0.0056 m3,大于群体总均值100%;2)对40个苦楝种源的树高和胸径指标进行聚类,将参试材料分为4类,其优劣顺序为:类群Ⅲ>类群Ⅳ>类群Ⅱ>类群Ⅰ;3)7号(广西博白)、9号(广西容县)、10号(赣州南康三江)、14号(广西北流)、29号(宜春袁州)、35号(广东增城)等6个苦楝种源,其种源试验林生长整体显著优于CK1(章贡蟠龙种源)和CK2(大余种源),具有明显的速生性,可初步作为优良种源,供江西地区及其种源所在地苦楝造林用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相似文献   

17.
对7个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种源4a生时的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模糊聚类法对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7个种源间存在分化和差异,其中15508号种源平均树高及单株材积最大,分别为10.48 m、0.022 8 m3;13019号种源平均胸径和保存率表现最优,为8.09 cm和79%;种源16500号干形生长表现最优.(2)树高、胸径与单株材积三者与干形、保存率及海拔间均存在负相关;保存率与南纬、东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呈现负相关;干形与南纬、东经呈现负相关,与海拔间呈正相关.(3)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巨桉种源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干形及保存率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0.267 5,0.262 9,0.266 8,0.163 5和0.039 3.(4)根据综合评分及模糊聚类,第Ⅰ类种源(种源13019、15508、15875和16500)生长表现最优,适宜在引种地种植,其余种源可通过进一步测定选择优良个体作为世代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对在淳安县许源林场进行的15个樟树地理种源幼林期的生长性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冠幅等性状的生长量在地理种源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种源内个体间也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成活率(保存率)的差异则不显著;经综合评价,初步认为XNY种源为参试种源中的最优种源,同时初步确定XJS、EHA、XNY、ZTL 4个种源为淳安适宜引种栽培种源;与淳安本地种源ZCA(对照)相比较,这4个种源3年生高生长量分别提高12.2%、12.2%、5.5%和3.2%,地径生长量分别提高11.3%、13.8%、16.5%和19.2%,冠幅生长量分别提高3.9%、3.3%、8.0%和8.7%.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柳叶栎种源生长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美国引进的6 a生柳叶栎9个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树高、胸径、分枝数、分枝角和枝下高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冠幅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生长最好的19号种源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分剐为2.4 m、6 cm、1.64 m,是最差的22号种源的1.14倍、1.3倍和1.12倍.依据多性状选择指数,初步筛选出19号、18号和23号等3个生长表现优良的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