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研究了渭北黄土区核桃单作、核桃——小麦复合和小麦单作三种系统下的水分垂直分布及降雨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核桃单作、核桃——小麦复合和小麦单作三种系统下0~450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三种不同系统土壤含水率大小为:核桃——小麦复合小麦单作核桃单作。三种系统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降水和土壤温度,降水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较小,在核桃单作系统中,土壤温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核桃-黄豆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种植位置间作作物在不同水分、光照条件下的水分利用和碳代谢,为更好了解种间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在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核桃-黄豆农林复合系统中,测定不同种植位置黄豆在旱季(7月中旬)和雨季(8月下旬)的土壤含水量、凌晨和正午水势、正午茎秆导水损失率(PLC)、株高和基径、生物量以及根、茎、叶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结果】1)在旱季,随着与核桃树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黄豆凌晨和正午水势下降,正午茎秆PLC上升,距核桃树1. 5和2. 5 m的黄豆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大,距核桃树0. 6 m和单作的黄豆光合速率偏低,但总体上间作和单作的黄豆气体交换没有显著差异。旱季生物量、根冠比和NSC随着与核桃树距离增加而增大。2)在雨季,除距核桃树0. 6 m处土壤含水量偏低外,其余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含水量比旱季高60%以上。不同种植位置黄豆凌晨水势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单作黄豆正午水势更低,茎秆PLC较间作黄豆严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生物量、NSC含量、根冠比均随着与核桃树距离增加而增大。根、茎、叶NSC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主要由淀粉储藏增加引起。【结论】在旱季,不同种植位置黄豆水分状况均受一定程度的干旱影响,复合系统中间作黄豆水分状况好于单作,但旱季水分胁迫没有显著影响光合作用和生长;遮荫的影响覆盖了水分状况改善的作用。在雨季,复合系统中黄豆主要受遮荫影响,距离树木越远生长情况越好。在研究年份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子的情况下,间作互利作用未体现,而复合系统中的光能竞争会导致间作黄豆生长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核桃(Juglans regia L.)叶片含水量与叶片高光谱反射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品种间差异,为核桃叶片水分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5个不同品种的核桃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脱水过程中叶片水分含量及其同步反射光谱响应曲线,分析并对比了不同品种核桃叶片含水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核桃叶片水分敏感波段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核桃叶片的构成物质与叶片结构相似,在叶绿素和水分含量上存在差异;(2)核桃叶片含水量与叶片反射率的相关关系不受水分表征量的影响,在621■703、1 244■2 500 nm范围内各品种核桃叶片含水量与反射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3)在704■1 243 nm范围内,不同品种核桃叶片具有不同的水分敏感波段,各品种间差异明显。[结论]不同品种核桃叶片含水量与高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关系在704■1 243 nm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渭北地区核桃单作、核桃——小麦复合、小麦单作下土壤含水率及温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昼夜变化规律,以更好的分配土壤水分资源,为合理的设计、管理、调控适合研究区的农林复合系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核桃单作系统中,土壤10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反。在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中,土壤10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的昼夜变化极不明显,但大致可见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在小麦单作系统中,土壤10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的昼夜变化极不明显。在这3种复合系统中,20cm深度处土壤温度变化相对10cm深度处土壤温度变化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纯农业(ck)、榛-农,核桃-农、枣-农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的比较可知:枣一农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及土壤总孔隙度均较大,能够较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在辽西干旱丘陵区适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核桃的优质丰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清香'核桃为研究对象,施用核桃专用肥后,对收获期核桃园土壤养分状况和坚果经济性状进行检测,坚果经济性状指标包括表型特征、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含油率、脂肪酸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核桃坚果成熟采收时,施肥组土壤中N、P、K元素含量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在农林复合系统中,4种不同模式(核桃+川明参(C)、核桃+桔梗(J)和核桃+藿香(H),以核桃纯林作为对照),进行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温度与湿度的测定,并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在4种农林药模式下1、土壤上层土壤理化性质与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不明显;2、各模式间温度差异不显著,而时间效应以及时间和各处理间的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3、各模式间相对湿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时间效应以及时间和处理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桃叶水浸提液对小麦、油菜、桔梗和苦参4种作物的化感效应,筛选出适合核桃林下间作的作物类型,为当地核桃的农林复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浸提法提取核桃叶浸提液,并设置0.02、0.04、0.06、0.08、0.10 g/ml 5个质量浓度,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核桃叶水浸提液在特定浓度下对小麦、油菜、...  相似文献   

9.
银杏-小麦间作系统水热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银杏 -小麦间作系统的热量效应 (白天 )和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小麦抽穗 乳熟期 ,晴天间作系统总辐射量比单作 (麦田 )系统低 7.6 % ,阴天时二者差别不大 ;晴天间作系统净辐射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5 .6 %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 1.9% ;晴天间作系统潜热通量比单作系统低 6 .8% ,阴天时二者相差极小 ;晴天和阴天间作系统的感热通量均低于单作系统 ,分别约低 5 2 .6 %和 11.1% ;晴天间作系统土壤热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2 1.8%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2 5 .0 %。(2 )小麦拔节 腊熟期 ,间作系统小麦日蒸腾速率比单作麦田低 18.4 % ;小麦抽穗 腊熟期 ,实际区域面积 (1.4 3hm2 )内系统总蒸腾耗水量为 36 .4 5m3·d- 1,其中小麦占 91.7% ,银杏占 8.3% ,说明整个系统蒸腾耗水以小麦蒸腾耗水为主 ;系统内麦田土壤贮水量随带距的变化呈抛物线状分布 ,对比单作麦田 ,间作系统总体平均可使麦地 0  10 0cm土壤贮水量提高 6 .84 % ;间作系统小麦叶片水分利用率比单作麦田约高 4 .0 %。  相似文献   

10.
华北低丘山区核桃-决明子复合模式的根系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株行距为3 m×8 m的核桃-决明子复合模式中的根生物量、总根长密度、吸收根的根长密度和根系直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核桃单作的总根长密度比核桃间作的高7%左右,且在各个土层中吸收根的根长密度都高于核桃间作,而二者的总根生物量和根系直径则差异较小。决明子单作的根系直径比间作决明子的大27.73%,但二者的根长密度和根生物量则差异不大。在核桃-决明子复合模式中,核桃总根生物量和吸收根长均占复合模式总根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在水平方向上,决明子在树行南侧2.5、4.0 m位置根系分布最多,而树行南北1.5 m范围内则较少;核桃根系则主要分布在树行两侧1.5 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核桃在30~80 cm土层中的根生物量和吸收根长分别占其总量的64.79%和61.17%,而59.54%的决明子根系分布在0~20 cm土壤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黄土半干旱区的主要经济树种核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核桃苗木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与外界因子(光照和水分)和内部因子(叶水势和气孔阻力)之间的关系,建立蒸腾速率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临近15%时,蒸腾速率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因此,可考虑在此范围对蒸腾速率进行调控,以提高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分析核桃(Juglans regia L.)—棉花间作模式和单作模式下核桃的果实品质及间作物光合生理特性,以期为南疆核桃 棉花间作模式的光能高效利用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选择6年生核桃间作'新陆中35'棉花为供试对象,以单作园核桃为对照,利用LAI-2000C植物冠层分析仪和LI-6800XT便携式光合仪分别...  相似文献   

13.
运用土壤—植物—大气水分传输理论,建立农林复合模式的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主要公式有:土壤蒸发与植被蒸腾、林木与小麦根系吸水、土壤层次间的水分交换及植被冠层截留量等水分要素的计算。模型的求解采用数值计算法,并利用0~200cm土壤容积含水量的实测值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计算林带与小麦根系吸水量、林带与农田蒸散耗水量、林带影响农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  相似文献   

14.
以罗甸小米核桃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称取质量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对照(CK)、轻度水分胁迫(W1)、中度水分胁迫(W2)和重度水分胁迫(W3)4个不同处理,研究罗甸小米核桃幼苗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罗甸小米核桃的生长受到抑制,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增长量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并且随着水分胁迫强度和胁迫周期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水量对早实核桃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指导早实核桃水分管理,以8年生早实核桃‘绿岭’为试材,每次分别进行0,15,30,45和60kg/株5个水平的灌水处理,以常规管理园片的灌水量600 kg/(株·次)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树干液流、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60kg/(株·次)5个处理及对照的4—9月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16%,18.11%,19.21%,20.30%,21.12%和21.88%;晴天各处理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小由单峰变为双峰,且主峰的波峰变窄;瞬时最大液流速率及日平均液流速率均以60 kg/(株·次)或对照最大;各处理蒸腾速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以30kg/(株·次)最高,为1.54mmol/mol;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叶片水势日变化曲线由"V"型变为"W"型,日平均叶片水势以对照最高,为-1.23MPa;坚果品质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两者之间呈‘抛物线’状相关。早实核桃‘绿岭’的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为20.01%~21.96%。  相似文献   

16.
赵荟  王晶 《林业建设》2011,(6):34-39
种间关系是复合农林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其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本文对复合农林系统中地上部分种间关系(光的种间相互作用、改善小气候)和地下部分种间关系(水分的种间相互作用、养分的种间相互作用、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复合农林系统种间关系研究的问题及建议,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套种模式核桃根际丛枝菌根(AM)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菌根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核桃根系中丛枝菌根真菌(AMF)定殖状况和根际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核桃AMF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核桃根系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不同套种模式之间核桃根系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出一种结合辐射传输模型与遥感云平台反演火烧迹地冠层含水量(Canopy water content,CWC)的新方法,弥补目前对火烧迹地恢复阶段植被含水量的监测,为定量监测植被水分与火灾预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基于INFORM辐射传输模型,使用查找表的方法反演森林冠层...  相似文献   

19.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但搭配不合理也可能产生资源竞争,其中,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本文在冬小麦4个生育期内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了豫东平原2年生、6年生和15年生3个间作模式的杨树-小麦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杨树和小麦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总体表现为小麦拔节期最高。在整个小麦生育期(拔节期除外),2年生杨树的δ13C和WUE都显著高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在小麦返青期,相比其他模式,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δ13C和WUE最高;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均为单作小麦显著高于3种间作模式小麦。单作小麦的耗水量比与2年生杨树间作的小麦低25.71%,但分别是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间作小麦耗水量的2.78和1.88倍。3种林龄杨树-小麦间作模式总体都表现为树行中间和西侧的小麦WUE和耗水量大于树行东侧。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株高、LMA(比叶重)、产量、总生物量、总耗水量和LER(土地当量)均高于单作小麦和其他模式间作小麦;但单作小麦的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则最大。2年生杨树-小麦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但随着杨树的长大,间作模式内不再适合种植小麦,可替代种植一些耐荫作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2年生核桃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探讨持续干旱过程对核桃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核桃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核桃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持续降低,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都是先降低再升高,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土壤水分梯度间没有明显规律且差异不大。综合分析认为核桃为阳生树种,且管理核桃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应该高于4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