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2个回归样地内8个不同种源厚朴幼苗生长适应性进行评价,为厚朴野生资源回归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测幼苗生长性状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评价其回归适应性。[结果]表明:(1)厚朴回归苗木与理想种关联度为0.794 7;(2)1号回归样地(浙江磐安)和2号回归样地(浙江遂昌)与理想种关联度分别为0.774 1和0.815 4;(3)8个回归种源与理想种关联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浙江遂昌浙江磐安浙江安吉福建光泽杂交幼苗江西庐山福建建宁江西铜鼓种源。[结论]厚朴野外回归幼苗总体长势良好,适应性较好,不同种源、同一种源在不同回归样地内生长差异较大,回归幼苗来源和回归地可能是影响其回归保护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浙江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生长差异,探析土壤主要化学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为滨海湿地互花米草有效管控提供参考。[方法]以杭州湾、象山港和乐清湾作为采样地点,调查测定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株高、基径和地上生物量等生长性状指标以及土壤pH、水溶性盐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等化学因子,对各个生长性状指标及土壤化学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株高、基径、单株地上生物量及样方地上生物量均为杭州湾象山港乐清湾,乐清湾与象山港互花米草个体较矮小,种群较稀疏且两地差异不显著,而杭州湾互花米草则显著高于其它两地(P 0.01)。(2)乐清湾与象山港湿地土壤养分及盐度较高且两地差异不显著,而杭州湾湿地则显著低于其它两地(P 0.01)。(3)影响互花米草生长最主要的土壤化学因子是水溶性盐分,其次是土壤全氮、有效磷及pH。[结论]土壤化学因子影响浙江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生长,土壤盐分浓度、养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互花米草生长,而高盐高养分则可能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3.
在滇西南5个州(市)采用五株优势木对比法开展旱冬瓜优树选择,以旱冬瓜初选优树为材料,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优树选择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结合数量化回归方法得出的方程,开展优树选择标准的研究,采用多点试验的方法开展旱冬瓜种源/家系选择。结果表明,(1)在滇西南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和保山5个州(市)的15个县采用对比木法选出144株旱冬瓜初选优树;(2)相关性分析显示,旱冬瓜胸径、树高是衡量旱冬瓜优树的重要因子,旱冬瓜树高、胸径、材积、冠幅、枝下高、分枝角度、林分郁闭度、树皮厚度8个性状间存在着多重线性关系,且以材积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性最为紧密,数量化回归方法建立的树高和枝下高组成的材积生长量回归模型为Y=0.055X1+0.021X2+0.01X3-1.406(Y=材积;X1=胸径;X2=树高;X3=枝下高),以材积实测值与理论值间的差值H作为划分优树等级的主要依据;(3)在德宏州瑞丽市、保山市龙陵县、普洱市镇沅县开展多点种源/家系试验,选择出优良旱冬瓜种源4个,优良家系40个。其中优良种源为西盟、瑞丽、昌宁、龙陵种源;(4)对滇西南地区的旱冬瓜种源进行区划,可划分为滇南(江城、思茅、宁洱、景洪、孟连)和滇西(瑞丽、龙陵、陇川、保山、昌宁、潞西、腾冲、西盟)2个大的种源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不同产区木荷种源在 NH4+-N或 NO3--N沉降下的生长表现和响应差异,揭示不同形态氮素对木荷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在大气氮沉降环境背景下,选育营养高效利用的木荷速生优质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荷北缘种源区-浙江杭州种源、中部种源区-福建建瓯种源和中部靠南边缘种源区-江西信丰种源3个有代表性的木荷种源作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形态氮沉降( NH4+和NO3-)增加对不同土壤磷素处理下木荷幼苗生长和叶片氮、磷元素含量的影响。盆栽试验设置土壤低磷(1.1 mg·kg -1)处理和高磷(25 mg·kg -1)对照,以人为喷施 NH4 Cl和 NaNO3溶液进行氮沉降模拟,分别设置3个氮沉降量水平:0,80和200 kg·N·hm -2·a -1,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种源每处理重复12株苗。2013年11月收获,测定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并分别测定根、茎、叶各部分干物质量和磷、氮含量。【结果】不同形态氮沉降对木荷苗木生长影响差异显著,磷素可提高种源间对氮素的响应差异。在低磷环境下,不同氮处理下木荷植株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异系数较大,这为氮沉降下木荷耐受型植株的选择提供了可能。低磷环境下,NO3--N 对木荷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显著,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较 NH4+-N处理高4.5%,17.8%和75.2%,叶片氮、磷含量提高,叶片 N:P 比下降。NH4+-N 对木荷植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强,导致叶片磷含量下降,N:P升高,植株受到磷胁迫增强。而在高磷环境下,NH4+-N的促进作用增强,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较 NO3--N处理高13.5%,10.4%和25.4%。无论土壤在高磷还是低磷环境下,NO3--N 降低叶片N/P比,而 NH4+-N增加叶片 N/P比。木荷种源间对不同形态氮沉降响应差异显著,在土壤低磷环境下,NH4+-N处理抑制了福建建瓯种源和江西信丰种源生长,生物量下降,而杭州种源却在 NH4+-N80处理下,苗高和地径生长较对照分别增加19%和20%。【结论】在低磷环境下,NO3--N对木荷不同种源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更强,而当土壤磷含量提高时,NH4+-N的促进作用增强,同时苗木生长差异增大。浙江杭州种源对 NH4+-N 的适应性更强,而福建建瓯和江西信丰种源则对 NO3--N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八达岭林场苗圃,为培养观赏型文冠果大苗,采用无覆盖大棚下容器育苗、大地育苗两种育苗方法,对北京顺义、昌平和河北赤城3个种源的观赏型文冠果幼苗的株高、地茎和芽苗数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观赏型文冠果1a生苗的株高、地径和芽苗数无显著差异,河北赤城种源幼苗表现稍好,但生长分化严重。为了选择高生长好的乔木型观赏树,早期选择非常必要。生长性状苗高与地径为线型回归关系,芽数与苗高、地径为对数回归关系,其显著性可以用于种源评价与判明育苗、栽植措施对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集来自湖北、广西和浙江种源的厚朴半同胞家系成熟种子,湿沙保存后进行实生育苗试验,观测幼苗的出苗、生长等情况;落叶后统计幼苗株高、地径等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厚朴幼苗生长过程基本一致,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落叶期;一年生幼苗平均株高、地径最高为广西种源(47.04 cm,0.90 cm),最低为湖北种源(29.07 cm,0.78cm);不同种源厚朴幼苗之间株高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地径差异不显著;湖北种源家系间地径差异极显著,株高差异显著。广西种源家系间株高差异极显著,地径差异不显著。浙江景宁种源家系间幼苗株高、地径均差异不显著;家系内单株间株高、地径均差异极显著。一年生厚朴幼苗株高生长最快为广西种源,浙江种源次之,湖北种源最慢,地径生长差别不大;半同胞家系内差异极显著,在厚朴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优良种源、优良家系与优良单株的配合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文冠果优良种源,本研究在达拉特旗对13个种源文冠果株高、地径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13个种源文冠果的株高、地径存在显著差异(P0.05)。依据株高生长优势筛选出6个较优种源,依据地径生长优势筛选出7个较优种源。利用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通过株高、地径对不同种源文冠果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可将13个种源文冠果划分为生长较优、良好和较差3类。结合文冠果株高、地径生长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出内蒙古敖汉旗(NCA)、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NCK)、内蒙古红山区(NCH)、内蒙古准格尔旗(NEZ)、陕西靖边县(SYJ)、内蒙古巴林左旗(NCB) 6个较优种源。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冠果良种选育和种源筛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壤密度是最基本的森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参数,为了定量描述土壤密度随坡位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不同坡面土壤密度的空间异质性。[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香水河小流域,选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灌丛2个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到下设置连续样地。2014年进行了森林土壤调查,在样地内掘土壤剖面,采用环刀法,分层测定土壤密度。[结果]在1 m深土层内,土壤密度(Y,g.cm-3)随土层(X,cm)加深呈线性增大,拟合关系式:华北落叶松坡面为Y1=0.755 5+0.007 7X(R2=0.99),天然灌丛坡面为Y2=0.919 5+0.004 7X(R2=0.98),其原因包括植被根系活动、土壤生物活动、砾石含量等的土层差异;在2个坡面上,0 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密度均有明显坡位差异,且2个坡面的沿坡整体变化趋势不相同,华北落叶松坡面从坡顶到坡脚是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天然灌丛坡面从坡顶到坡脚是"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不同土层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也各不相同。在华北落叶松林坡面引起土壤密度坡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而在天然灌丛坡面是植物生长状况;2个坡面的土壤密度平均值均出现在相对坡长的0.4 0.5处。坡面上各样地的平均土壤密度和坡面平均值的差值(Z,g.cm-3)随相对水平坡长(样地离开坡顶水平距离和整个坡面水平坡长的比)(X,m)变化的回归关系式分别为:华北落叶松坡面Z1=-0.139X2+0.25X-0.080 1(R2=0.93),天然灌丛坡面Z2=0.494 4X3-0.767 2X2+0.340 3X-0.040 5(R2=0.95)。[结论]华北落叶松林坡面和天然灌丛坡面的土壤密度都存在明显的坡位变化,但变化格局和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基于土壤密度坡面变化的拟合关系,可实现从特定坡位测定值推算坡面平均值的尺度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香椿抗寒速生种质,以3年生山东种源的香椿优树实生苗为材料进行生长变异研究及早期优选。T检验显示,香椿实生苗的株高、地径和胸径的株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为0.2042~0.3011。相关分析显示,株高与地径、株高和胸径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两个主成份的贡献率分别为60.936%和23.818%,Y1主成份与3个指标均呈现正相关,Y2主成份与株高和地径呈负相关、与胸径呈现正相关。按照M+4S标准综合筛选出4株香椿优株,其树高、地径和胸径平均为281.5 cm、46.0575 mm和23.79 mm,遗传增益较M+4S分别增加8.08%、0.40%和7.46%,入选率0.8%。综合以lyz10香椿优株最佳,其树高、地径、胸径遗传增益分别较M+4S增加32.84%、4.46%和29.14%。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全国青冈栎种源在湖南的生长表现,为青冈栎种源选择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条播的方式对全国32个青冈栎种源种子进行播种育苗。以青冈栎1年生种源苗为观测对象,每个种源号观测30株/重复,3次重复,共90株苗。观测调查指标包括苗高和地径。实验结果:(1)青冈栎1年生32个种源苗之间苗高和地径生长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2)青冈栎1年生32个种源苗之间,苗高最高值43.82 cm(11号)比最低值17.86 cm(29号)高出145.35%,地径最高值4.16 mm(11号)比最低值2.14 mm(31号)高出94.39%。(3)经过综合筛选,得出苗高和地径生长表现最优的种源为20号(广西阳朔白沟5号)和11号(广西阳朔白沟1号);苗高和地径生长表现最慢种源为29号(平江石栎)和31号(江西2号)。青冈栎种源不同,在湖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表现不同;20号(广西阳朔白沟5号)和11号(广西阳朔白沟1号)种源生长表现最优,是适合在湖南生长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2.
文冠果种子及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Bunge)的种子形态特征及在山东省安丘地区苗期性状差异,了解文冠果不同种源变异特征,为文冠果在山东安丘地区引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北、新疆、陕西等地的27个种源的文冠果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并在山东省安丘市开展种源试验。[结果]研究发现:不同种源间文冠果表型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这些差异可以稳定遗传(遗传力均大于0.9);苗期苗高与种源地降水、年均气温及地径与降水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苗高与种源地纬度、年均日照及地径与年均日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长、种子宽、种皮厚均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文冠果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受较强遗传控制;文冠果苗期性状变异主要受降水、年均气温、年均日照3个环境主导因子的影响,种子性状变异主要受海拔的影响。综合种源苗期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山东东营、山东安丘、内蒙古库伦、辽宁关山和辽宁海城5个适合安丘地区育苗的速生种源。  相似文献   

13.
岭南槭不同种源家系种子形态和幼苗生长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种源家系岭南槭种子形态、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特性,分析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广东省岭南槭天然分布区的3个种源18个家系的种子表型性状、发芽特征、幼苗生长性状和叶色表现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肇庆黑石顶(HSD)种源的种子最厚、最宽,深圳七娘山(QNS)种源的种子最薄、最窄,惠州南昆山(NKS)种源的种子最长,种子千粒质量最高;翅长与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显著正相关(P0.05);岭南槭1年生幼苗地径与苗高成正比,幼苗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在色彩表现方面,QNS3、QNS13家系的明度L*值较大,QNS13色相b*值显著高于其他家系,NKS14家系幼苗的色相a*值最大。[结论]种子千粒质量越高,发芽率越高;幼苗的地径苗高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NKS14家系幼苗红叶特征最明显,色彩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黑黄檀Dalbergia fusca在海南引种的适应性及稳定性,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种源,为后续引种造林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以云南澜沧、景谷、景洪3个种源材料,分别在海南海口云龙、定安龙州、屯昌枫木、乐东尖峰营造试验林,对其1年生成活率、地径、株高生长性状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点间的地径、株高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P 0.01),地径性状的种源×试验点互作效应明显,株高性状的种源×试验点交互作用则较小。引种的黑黄檀在乐东尖峰的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较强,可作为黑黄檀在海南引种栽培的首选区域。  相似文献   

15.
南酸枣地理种源苗期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8个省(区)的26个南酸枣种源种子在浙江余杭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南酸枣的苗高,地径,发芽率和发芽株数4个苗期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均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南酸枣苗木高生长7-8月份为速生期,高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79.0%以上,月生长高度在90.0cm以上,7月份和9月份以后苗高生长量分别只占总生长量的13.9%和7.0%,苗高和地径与种源地理纬度间呈弱度负相关,与经度间则分别表现出0.10和0.01水平的负相关。根据苗高和地径,采用独立选择法选择了南丹、华安、融安和贺州4个苗期较速生的优良种源。采用系统聚类法将种源划分为三大种源区:以南亚热带种源为主的速生种源区,以中亚热带种源为主的中速生长种源区和以中亚热带偏北种源为主的生长相对较慢种源区。  相似文献   

16.
浙南地区秋茄红树林营建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开始在温州市苍南县鳌江口滩涂地进行了秋茄(Kandelia candel)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2℃的极端低温考验,秋茄在苍南能安全越冬;胚轴成熟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能自然落种成树,完成世代更替;本地种源适应性强,长势好;造林地应尽量选取中潮位滩涂,高潮位和低潮位均不宜营造秋茄林;造林时应适当密植,以0.5 m×1.0 m为宜;秋茄幼树可进行带土移植;人工割除互花米草后,加施675 mL/hm~2的盖草灵除草剂能有效除治其在秋茄林地内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枫杨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15个省区的55个枫杨种源种子在浙江安吉进行苗期试验。参试种源表现出明显的苗期生长差异,苗高的极差达163%,地径极差达180%,生物量极差达194%。种源苗高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及垂直变异趋势,枫杨南部分布区及低海拔种源的高生长一般优于北部分布区和高海拔地区的种源。枫杨在长江中下游亚区、江南丘陵及华南亚区、漓江-湘江-洞庭湖水系、贵川陕西部亚区、北部亚区内表现出各自的亚区变异模式。根据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等主要性状,构建综合选择指数函数I=0.1167X1(总干质量/g) 0.0750X2(苗高/cm)-0.1231X3(地径/cm),并评选出6个苗期生长优良的种源,即江西南部的信丰,贵州东北部的思南,陕西中部的汉中,湖南洞庭湖的益阳,重庆的涪陵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安种源。  相似文献   

18.
对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分布区51个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优势木高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并利用126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冠幅之间关系,得出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361 8X+4.497 9,模型的拟合度R^2=0.796 5(X表示胸径,Y表示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137 9X+0.858 9,模型的拟合度R^2=0.881 6(X表示胸径,Y表示冠幅)。通过对3株50年生杉木人工林大径级林分优势木的树干解析,研究大径级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生长率都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树高较为明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率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时分别为5.278 7%,15.069%,25.895%;而50年生时仅为0.273 3%,0.186 9%,0.921 7%。研究提出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的发育阶段划分、合理密度、目标树数量等关键经营技术参数,为杉木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从四川省9个县(区)收集的44个桢楠优株家系苗期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嵌套式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的苗高和地径均具有极显著差异。种源间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分别在0.23~0.42和0.15~0.28之间,家系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分别在0.05~0.43和0.10~0.34之间。以苗高、地径为评价指标,以改良后的布雷金多性症状综合评定法进行评定,初选出都6、9和4号3个优良种源,31、22、32、6和38号5个优良家系。根据苗期生长数据的分布,部分桢楠优株家系已表现出生长优势,具有进一步筛选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毛竹尖胸沫蝉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毛竹尖胸沫蝉为害毛竹新梢数量、每枝新梢的平均叶片数,以及毛竹不同径阶的株均叶片数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剪去新梢模拟危害,建立经济损失Y与危害程序X的回归模型,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上毛竹尖胸沫蝉的防治指标为260.57头/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