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 《淡水渔业》1994,24(5):36-37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技术要点魏军(江苏省吴江市水产局)罗氏沼虾因个体大、生长快、肉味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一般养殖到体长9—14厘米、平均规格30只/公斤左右,即可上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养殖时间为每年的5—10月,约150天左右。1993年我们在本...  相似文献   

2.
池塘养殖罗氏沼虾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场从1981年起引进罗氏沼虾,进行池塘养殖,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基本掌握了罗氏沼虾的池塘养殖技术。每亩平均单产在60~80公斤,最高可达130公斤。罗氏沼虾的利润已占池塘总产值的50%左右,经济效益比较高。自1983年起罗氏沼虾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后,每年生产虾苗100~150万尾.1990年计划生产1000万尾左右,已初步形成系列化养殖罗氏沼虾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
1996年和1997年山东省文登市水产研究所在文登市第二淡水养殖试验场利用温泉水进行工厂化育苗成功,并进行了罗氏沼虾池塘养殖试验。1996年我们利用8亩新挖池塘,进行罗氏沼虾与鲢、鳙鱼混养,平均亩产罗氏沼虾50kg,平均体长8.0cm,平均亩产鲢、鳙30kg。1997年我们利用10亩新挖池塘,进行鱼、虾混养,平均亩产罗氏沼虾75kg,平均体长8.5cm,高产达100kg。这些成绩填补了山东半岛地区罗氏沼虾养殖方面的空白,为半岛地区开展罗氏沼虾养殖打下了基础。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试验条件1.1…  相似文献   

4.
5.
丁建群 《科学养鱼》1997,(10):30-30
1996年,我所在面积32亩的精养池塘里进行了罗氏沼虾高产试验,通过一次性放足大规格虾苗,轮捕商品虾等技术措施,获得了亩产罗氏沼虾187.5公斤,亩均产值9750元,亩获利6268元,产投比1.8。1,罗氏沼虾饵料系数2.9,平均成活率70.2%,平均出塘规格17.8克。现将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暗6只,每只5~8亩,总面积32亩,保水深度1.5米.拉比互:2.池塘底质X,无淤泥,靠近湖泊,水源为湖水。2.准备工作:①在放苗前15天,抽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清塘。②在池塘中间枪一条宽1米,深0.Zt的沟作…  相似文献   

6.
胡艾国 《淡水渔业》1997,27(2):35-37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又名马来西亚大虾,因其个体大、生长快、肉味美,而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种养殖,在世界淡水渔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我单位于1990年从广东引进虾苗进行试养,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养殖技术,1995年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000亩。为了探索养殖高产途径,我们于1995年开展了罗氏沼虾养殖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l材料和方法1.1试验塘条件试验塘五口,全为新挖虾池,池底硬,无淤泥,他坡度1:3,池深1.50米以上。1-5号地面积分别为3.25、3.78、4.49、4.80和3.72亩。1号油和5号地沿地边种植空…  相似文献   

7.
严立新  程献 《内陆水产》1996,24(2):17-17
池塘养殖罗氏沼虾高产技术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温水性淡水虾,其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食性广、易养殖、营养丰富及养殖生产周期短等优点,适合于池塘养殖.我区从1994年开始引种试养.并连续两年重点选择在红色渔场育种队面...  相似文献   

8.
张贤 《科学养鱼》1995,(7):32-32
池塘养殖罗氏沼虾技术(三)六、日常管理成虾养殖的管理工作包括投喂饵料、增氧注水、整修池塘、防漏、防逃、防偷、观测水温、溶氧量和生长情况的检查。具体是一勤、三看、四定的管理方法。一勤:技术人员(技工或管理员)应每天凌晨及中午、傍晚进行巡塘,仔细观察池塘...  相似文献   

9.
池塘养殖罗氏沼虾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的3年中,罗氏沼虾年均单产由0152kg/m2提高到0337kg/m2,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主要技术措施是对虾苗进行中间培育、肥水下池、种植水蕹菜、调节水质、合理密养和投喂以及延长生长期。  相似文献   

10.
经140至159天池塘养殖,11亩池塘共产罗氏沼虾1674.4公斤,平均亩产为152.2公斤,产量最高的池塘平均亩产为205.6公斤;平均每万尾虾苗产虾60.9kg,平均成活率为36.9%。投入产出比为1:2.05。铒料以颗料状一配合铒料和螺蛳为主,平均铒料系数为1.93。  相似文献   

11.
Rearing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larvae to post-larvae has been accomplished using simple techniques. Live Artemia nauplii, ground kai meat (Batissa violacea) and tuna (Thunnus albacores) were used as food. About 16 300 post-larvae were produced in 13 trials.  相似文献   

12.
李亚男  陆霖青  张鹏  张博  林蠡  秦真东 《水产学报》2024,47(1):019414-1-019414-8

为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实验克隆了罗氏沼虾胞质锰SOD基因 (MrcMnSOD),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分析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显著诱导MrcMnSOD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进行高表达。为探究MrcMnSOD参与免疫应答的机制,进一步的抑菌实验表明,该蛋白质可显著抑制3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2种革兰氏阳性细菌 (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抑制作用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MrcMnSOD可能作为一种免疫相关分子参与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初步探讨了MrcMnSOD的免疫生物学功能,旨在为深入研究罗氏沼虾SOD的功能奠定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亚男  陆霖青  张鹏  张博  林蠡  秦真东 《水产学报》2024,48(1):019414-019414
为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实验克隆了罗氏沼虾胞质锰SOD基因 (MrcMnSOD),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分析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显著诱导MrcMnSOD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进行高表达。为探究MrcMnSOD参与免疫应答的机制,进一步的抑菌实验表明,该蛋白质可显著抑制3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2种革兰氏阳性细菌 (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抑制作用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MrcMnSOD可能作为一种免疫相关分子参与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初步探讨了MrcMnSOD的免疫生物学功能,旨在为深入研究罗氏沼虾SOD的功能奠定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维甲酸类X受体 (RXR) 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实验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罗氏沼虾Mr-RXR基因,通过实 时 荧 光 定 量 PCR (qRT-PCR)分析了Mr-RXR及其他蜕皮相关基因 (MIHEcRE75和CHIT) 在罗氏沼虾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NA干扰(RNAi)探究Mr-RXR对罗氏沼虾蜕皮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Mr-RXR基因cDNA全长2 241 bp (GenBank登录号MZ501612),包括36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 (UTR) 和719 bp的3′UTR,开放阅读框 (ORF) 为1 386 bp,共编码461个氨基酸。罗氏沼虾RXR氨基酸序列与甲壳动物同源性较高,存在保守的DNA结合域 (DBD) 和配体结合域 (LBD)。Mr-RXR在罗氏沼虾所有组织中均表达,精巢、眼柄、心脏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其表达水平随蜕皮周期改变,眼柄和肌肉组织中均在蜕皮前期表达量最高,与EcR基因表达模式基本同步;E75和CHIT基因表达模式较为相似,眼柄和肌肉组织分别在蜕皮前期和蜕皮后期高表达;MIH基因仅在眼柄组织表达,且蜕皮间期表达量最高。采用3 μg dsRNA/g虾的剂量进行为期12 d的RNAi实验诱导Mr-RXR沉默,罗氏沼虾出现大量死亡,qRT-PCR显示,眼柄和肌肉中Mr-RXR干扰效率分别为79%和55%。眼柄组织中Mr-RXR基因沉默后,MIH基因表达未受影响,EcRE75和CHI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肌肉组织中,Mr-RXR沉默仅造成CHIT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下降,推测Mr-RXR可能通过影响EcRE75和CHIT基因表达调控罗氏沼虾蜕皮过程。本研究结果将为甲壳动物蜕皮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林兰  董学兴  赵卫红  欧江涛  何枫 《水产学报》2018,42(10):1589-1595
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罗氏沼虾+浮萍(水面覆盖率5%)(PP)、罗氏沼虾+鲢(P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鲢(PM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养殖64 d后,测定不同模式中浮游植物和三大类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上述6种模式中浮游植物共同优势种有4种,但优势度指数最大的浮游植物不同,MP组是锥囊藻属,有浮萍的PP和PMP组均为细小平裂藻,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均为针杆藻。不同养殖模式无共同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养殖模式对浮游生物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F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MP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PF组浮游植物密度比MP、PP和PMP组分别高78%、53%和61%。相反,浮游动物密度MP组最高,PF组最低。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浮游动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养殖中混养鲢可增加浮游植物密度而降低浮游动物密度,浮萍和鲢影响池塘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壬基酚(NP)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外部形态观察和性腺组织学连续切片方法,确定罗氏沼虾幼虾的性别分化时期,并探讨壬基酚(NP)对罗氏沼虾幼虾(体长约1.5 cm)生长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仔虾后15 d出现生殖原基;仔虾后24 d,部分仔虾第四至第五步足基部明显凹陷,腹甲出现皱折和突起,并出现生殖管;仔虾后45 d,部分仔虾第二游泳足内侧出现雄性附肢,性腺明显区分为精巢和卵巢。处理时间短于15 d,NP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处理超过20 d,NP以明显的剂量依存关系显著抑制罗氏沼虾体长和体重(P<0.05)。实验结束时(30 d),对照组个体均已完成性别分化,精巢和卵巢内分别出现大量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但NP处理组无法鉴定性别的幼虾比例随NP剂量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幼虾外部性征出现略早于内部性征的分化,早期性别分化发生在仔虾变态后21~45 d;此外,NP可能通过干扰蜕皮及卵黄蛋白原合成从而抑制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精巢发育。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的抗病性能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的抗病力和遗传信息,通过人工注射溶藻弧菌感染16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选育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6个选育群体抗溶藻弧菌感染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并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群体3个(SCR11-6、SCR11-11和SCR11-16),其在感染溶藻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达80%;抗病力比较强的群体7个;抗病力一般的群体4个,成活率为65%~70%;抗病力差的群体2个,成活率为35%~50%。8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5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5~9个,平均为6.62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9 4~0.829 4,平均为0.732 3。16个群体的平均PIC为0.493 2~0.695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06 2~0.651 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1 9~0.733 2,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655 2,遗传距离平均为0.434 4。并对DP和SP两群体罗氏沼虾个体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其与罗氏沼虾抗病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微卫星位点SUGbp8-103b、SUGbp8-101c、MRMB11、SUGbp8-137和MRMC2分别在203、263、185、335和96 bp等位基因与罗氏沼虾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位点MRMB11在185 bp等位基因跟抗病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82。研究表明,16个选育群体中有4个群体的抗病力较强,同时与其它12个选育群体相比,这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这些罗氏沼虾群体的筛选为罗氏沼虾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洪斌  牛犇  陈萍  李薇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水产学报》2019,43(5):1347-1358
探究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种类的差异。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技术分析2种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和微生物多样性,并运用PCR方法检测了2种虾肠道细菌常见38种ARGs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获得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肠道细菌有效序列分别为42 795和40 713条,物种注释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目分别为124和82,分类地位明确的细菌种类分别隶属5个门、17个属和5个门、16个属。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所占比例为75.45%,优势菌属为副球菌属(25.83%)和不动杆菌属(25.24%);罗氏沼虾肠道细菌的优势类群是厚壁菌门(49.74%),优势菌属为乳球菌属(49.01%)和弧菌属(29.98%)。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2.19)Shannon指数高于罗氏沼虾肠道细菌(1.78),表明前者肠道细菌多样性大于后者。DGGE图谱的分析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一致,2种虾肠道细菌种类差异很大。PCR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携带15种ARGs,罗氏沼虾肠道细菌携带14种ARGs。本实验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的群落种类多样性、OTU丰富度、物种总数和ARGs种类均高于罗氏沼虾肠道细菌,为后续肠道微生物资源的挖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水毒性实验法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法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e sulfonate, PFOS)对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虾的急性致死和代谢的影响, 同时通过慢性毒性实验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1 ng/mL、 1 ng/mL、5 ng/mL) PFOS 胁迫下幼虾鳃、肝胰腺和胃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PFOS 对罗氏沼虾幼虾的 96 hLC50 为(0.68±0.22) mg/L, 安全质量浓度为 0.068 mg/L。经 20 ng/mL 的 PFOS 胁迫 24 h 后, 幼虾鳃中鉴定到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化合物共 30 种、肝胰腺中 19 种、胃肠道中 24 种, 这些代谢差异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 脂肪酸代谢和磷脂类代谢等代谢通路。慢性毒性实验中, 不同暴露时间下不同浓度的 PFOS 胁迫对幼虾各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 SOD、CAT 和 ACP 活性受到抑制, MDA 含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FOS 可造成幼虾鳃、肝胰腺和胃肠道组织发生氧化损伤, 并对幼虾的生理代谢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为探究 PFOS 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A high moisture (63–71%), semi-purified microbound diet containing alginate was compared to newly hatched live Artemia nauplii as an exclusive diet for the culture of larval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from 5th stage (weighted mean) through metamorphosis to postlarva. Two separate trials, representing larvae from different hatches, were conducted. Larvae were stocked at 50/l into cone-shaped vessels that contained 2 l of 12‰ seawater and were part of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28 °C) recirculating culture system. Larvae were manually fed either the live Artemia diet or the microbound diet exclusively, several times daily. After 14 days (23 days post-hatch (dph)), growth of larvae fed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90% of that achieved for larvae fed newly hatched nauplii of Artemia. Survival of larvae fed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77.3% and 73.3%, and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rtemia-fed larvae. Composed of readily available ingredients, the diet contains 46.2% crude protein and 37.4% lipid, is easy to prepare, and has good water stability. The diet is an economically practical alternative to the fluctuating cost, nutrient uncertainty, and labor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rtemia nauplii hatched from cys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et suggest good potential for successful use in the larviculture of other fish and crustacean species, in either the existing or a modified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