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节瓜枯萎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州地区节瓜(BenincasahispidaCoga.var.chieh guaHow)枯萎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和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广州地区节瓜枯萎病的病原菌属于美丽组尖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该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在弱碱性或碱性环境下,孢子能较好地萌发生长,当pH7 21~9 53时,孢子萌发率>50%.在酸性及强碱性环境下,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尤其在强酸(pH<1 10)和强碱(pH>10 07)环境下,孢子都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羊肚菌白霉病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采用ITS鉴定病原菌,并测定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羊肚菌染病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落形态、显微特征与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9spora longispora基本一致,ITS序列与长孢卵单隔孢霉相似度为99.44%,经鉴定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可能为长孢卵单隔孢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培养基为MYG培养基,25℃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对pH适应范围较广,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乳糖及酵母浸粉。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病规律及田间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4.
水稻弯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安徽省水稻叶片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从潜山稻田采集病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水稻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30℃,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30℃,致死温度为53℃10 min,最适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pH为6~8,光照对其无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铵态氮。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辣椒枯萎病高效生防木霉菌,从健康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生防木霉菌,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株高效生防木霉菌T21,经鉴定该菌株为哈茨木霉,其平板对峙抑菌率为70.51%,其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和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2.56%,100%,对辣椒枯萎病防治效果为66.58%。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T21菌丝最适生长条件是培养温度为30℃,全光照,pH为4,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葡萄糖、木糖、果糖或蔗糖作为碳源,牛肉膏作为氮源,金属离子为Mg2+和Mn2+;菌株T21最适产孢条件是培养温度为25℃,全光照,pH为5或6,培养基为GPY培养基,木糖作为碳源,牛肉膏作为氮源,金属离子为Cu2+、Ca2+和Mg2+。本研究为进一步生物防治辣椒枯萎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内蒙古几个地区大棚黄瓜枯萎病株的分离培养,共获得13个单孢纯化菌株。经鉴定均属于尖镰孢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Owen]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尖镰孢黄瓜专化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所需的最适温度均为25℃,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孢子萌发对湿度要求较严格,病菌在供试碳氮源上均能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9.
为甜瓜枯萎病的预防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宁波大棚典型甜瓜枯萎病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科霍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区序列检测等方法,研究宁波大棚甜瓜枯萎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甜瓜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rysporum),回接甜瓜后发病症状基本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其在15~30℃生长良好,在pH 5.0~10.0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且无显著差异;菌落生长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硝酸钠及甘氨酸;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 10 min。 相似文献
10.
12.
13.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theobromae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钠为最适氮源: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14.
15.
为明确甘肃省静宁县苹果果实褐腐病病原菌种类,对采自该地区苹果果实褐腐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将菌株分离纯化后,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内转录间隔区基因(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2)和Laccase( Lcc2)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常规PCR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云南链核盘菌(Monilia yunnanensis),可同时侵染不同品种果实,致病性结果显示对‘秦冠’‘富士’‘新红星’有致病性,而对‘嘎啦’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6.
17.
从西藏农牧学院校园采集到一株野生亚侧耳(编号为HGHZ02),为了使该菌种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对其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聚类分析,鉴定菌株HGHZ02与勺状亚侧耳(Hohenbuehelia petaloides)的相似度达到100%,但通过形态学鉴定与地生亚侧耳形态特征最相似,因此将菌株HGHZ02鉴定为地生亚侧耳(Hohenbuehelia geogenia)。菌株HGHZ02菌丝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最适生长氮源为麦芽浸粉,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pH 7.0,最适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钾。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GHZ02最佳生长因子组合为麦芽糖25.0 g/L、麦芽浸粉3.0 g/L、pH 7.0和温度26℃。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等地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柯赫氏法则致病性测定,并基于ITS、 TEF1、 rpb2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引起蒲公英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在 PS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最佳生长碳源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最适合产孢;最佳生长氮源为有机氮源蛋白胨;最适生长的 pH为 8;最适生长温度为 25 ℃。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吉林地区几个草莓种植基地草莓根腐病菌的研究,明确吉林地区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物主要有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尖孢镰刀菌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而立枯丝核菌则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并明确了该病原物对温度、湿度、光照及pH值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