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节瓜枯萎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州地区节瓜(BenincasahispidaCoga.var.chieh guaHow)枯萎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和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广州地区节瓜枯萎病的病原菌属于美丽组尖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该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在弱碱性或碱性环境下,孢子能较好地萌发生长,当pH7 21~9 53时,孢子萌发率>50%.在酸性及强碱性环境下,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尤其在强酸(pH<1 10)和强碱(pH>10 07)环境下,孢子都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羊肚菌白霉病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采用ITS鉴定病原菌,并测定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羊肚菌染病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落形态、显微特征与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9spora longispora基本一致,ITS序列与长孢卵单隔孢霉相似度为99.44%,经鉴定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可能为长孢卵单隔孢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培养基为MYG培养基,25℃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对pH适应范围较广,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乳糖及酵母浸粉。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病规律及田间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子实体,菌丝,子囊,子囊孢子以及侧丝的形态特征,将从帽儿山采集的羊肚菌确定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并进一步对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腐质土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温度为25℃,最佳pH值5-6;最佳C源为蔗糖;最佳N源为酒石酸铵;半光最适其生长。  相似文献   

4.
草莓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离鉴定了草莓枯萎病菌,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草莓枯萎病由Fusarium oxysporium Schl.引起.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多种氮源,最适pH值为6~9.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65℃经10min,分生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80℃经10min.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辣椒枯萎病高效生防木霉菌,从健康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生防木霉菌,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株高效生防木霉菌T21,经鉴定该菌株为哈茨木霉,其平板对峙抑菌率为70.51%,其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和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2.56%,100%,对辣椒枯萎病防治效果为66.58%。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T21菌丝最适生长条件是培养温度为30℃,全光照,pH为4,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葡萄糖、木糖、果糖或蔗糖作为碳源,牛肉膏作为氮源,金属离子为Mg2+和Mn2+;菌株T21最适产孢条件是培养温度为25℃,全光照,pH为5或6,培养基为GPY培养基,木糖作为碳源,牛肉膏作为氮源,金属离子为Cu2+、Ca2+和Mg2+。本研究为进一步生物防治辣椒枯萎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稻弯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安徽省水稻叶片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从潜山稻田采集病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水稻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30℃,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30℃,致死温度为53℃10 min,最适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pH为6~8,光照对其无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铵态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几个地区大棚黄瓜枯萎病株的分离培养,共获得13个单孢纯化菌株。经鉴定均属于尖镰孢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Owen]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尖镰孢黄瓜专化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所需的最适温度均为25℃,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孢子萌发对湿度要求较严格,病菌在供试碳氮源上均能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黄瓜枯萎病病原鉴定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用传统方法从患病山女鳟体表病灶部位分离纯化一株致病性水霉菌株,将其命名为S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观察附着在油菜籽上水霉菌的形态,其菌丝有适量的分支,呈透明管状,无横隔;菌丝顶端产生棒状孢子囊,游动孢子成熟后,从孢子囊中迅速释放,新孢子囊以层出方式或侧生出芽方式发生。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菌丝顶端或中间可见球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厚垣孢子。通过与Gen 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ITS r D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确定SN菌株与鲑菌株(Gen Bank登录号EU551152)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形态特征及ITS序列鉴定结果,可推测菌株SN为鲑水霉(Saprolegnia salmonis)。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菌株SN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适宜p H为5~11,最适生长p H为8;适宜盐度为0.5%~2%,最适生长盐度为0.5%。通过分离鉴定山女鳟水霉病致病性病原,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冷水鱼水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分析不同营养元素及其浓度对羊肚菌菌丝生理特性的影响,优化羊肚菌母种培养基。本试验通过对母种培养基成分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单因素试验表明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碳源为6%淀粉,氮源为纯氮含量0.1%酵母膏,0.02%磷酸二氢钾,0.03%硫酸镁;L9(3~4)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羊肚菌最适宜母种生长培养基配方为:淀粉6%,酵母膏纯氮含量0.1%,磷酸二氢钾0.03%,硫酸镁0.02%。  相似文献   

12.
羊肚菌作为中国四大名菌之一,食药用价值极高,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从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与药用成分、菌种研发、栽培技术、采收方式、加工方式、效益风险等方面阐述了当前羊肚菌研究与利用的现状,并对今后的产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我国羊肚菌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改良查氏培养基有利于两者菌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15.
为明确内生真菌N-1菌株对美洲南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类地位,探索其防治植物病害的潜能,采用平板五点对峙培养法、生长速率法和防效盆栽试验测定N-1菌株对美洲南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N-1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N-1菌株对美洲南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峙培养5 d菌株N-1对美洲南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75.93%,发酵液原液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0.94%和82.87%,室内盆栽相对防效为76.41%。通过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菌株N-1鉴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该菌株最佳生长培养基为SDAY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为7,可利用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酪氨酸。研究表明,内生真菌N-1菌株具有潜在的生防价值,可为美洲南瓜枯萎病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6.
河北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河北省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河北省部分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株镰孢菌菌株D19-2(Fusarium oxysporum)、S45(F.proliferatum)、Q1(F.solani)、QD13-2(F.oxysporum)、QZ3(F.equiseti)、N12-1(F.acuminatum)、N1-2(F.redolens)、B1-6-3(F.oxysporum)、B2-1-2(F.tricinctum)和B1-7-5(F.proliferatum),从培养基、温度和培养基pH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另外,测定了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对于菌株D19-2、S45和Q1的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Czapek,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7~8;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15~28℃,pH为5~11,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甘氨酸为最适氮源,氮源为氯化铵时具有抑制作用。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分别为64、51、48和63℃。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发生规律和开展病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地观测的方法,观测了种植在杨凌的来源于陇西、定西、渭源等17个不同产区的蒙古黄芪的生物学性状,以研究蒙古黄芪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发现,蒙古黄芪生长期约215 d,其中播种30 d左右进入出苗期,出苗结束至始花期约25 d,始花期至终花期约25 d,初果期至熟果期约35 d,熟果期至衰老期约100 d;选择观测的20个蒙古黄芪性状中,作为质量性状的4个性状均表现良好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这是由于质量性状是由蒙古黄芪的基因型决定的,变异不大;作为假质量性状的5个性状则表现了相对较好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作为数量性状的11个性状表现较差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这是由于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性状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有效防治药剂。方法2019—2020年采集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栝楼果实腐烂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35株分离物,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共分离纯化得到4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为栝楼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分别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辽宁刺盘孢C. liaoningense,分离频率依次为31.4%、8.6%、20.0%和4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和百菌清对F. fujikuroiF. proliferatum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1046 ~ 5.1781 μg/mL;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对C. fructicolaC. liaoningense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0097 ~ 2.1325 μg/mL。结论栝楼果实腐烂病主要由镰孢菌属和刺盘孢属真菌侵染引起,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旨在对温郁金根腐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杀菌剂筛选。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和平板对峙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药剂筛选。结果发现温郁金根腐病病原菌最适培养基是查氏琼脂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碳源和pH对其生长影响不大,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430g/L戊唑醇SC和w=50%的咪鲜胺锰盐WP的抑制效果较强,其EC50分别为0.002和0.024g/L,其次为w=50%多菌灵WP和w=10%苯醚甲环唑WG,EC50分别为2.225和2.646g/L。430g/L戊唑醇SC、w=50%咪鲜胺锰盐WP、w=50%多菌灵WP和w=10%苯醚甲环唑WG均可有效抑制温郁金根腐病菌的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F3和F8是否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活性;筛选针对该优势真菌及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高效广谱生防放线菌。【方法】从魔芋健株和病株中分离F3和F8菌株,根据菌落形态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2株真菌进行鉴定;离体侵染法测定菌株对魔芋球茎及胡萝卜离体组织的致病性;测定真菌粗毒素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活性;采用琼脂块和发酵滤液法筛选能拮抗优势病原真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生防放线菌。【结果】1在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中存在大量的F3和F8,经鉴定,2株真菌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发酵粗滤液对魔芋离体球茎及胡萝卜有致病性,其粗毒素溶液能抑制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筛选得到6株对优势病原真菌镰刀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放线菌。【结论】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抑制活性,是魔芋软腐病发生时的复合侵染有害菌之一;以2株镰刀菌为靶标菌筛选到的6株生防放线菌对魔芋软腐病株根域大量存在的优势有害真菌及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