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宏图林场3个不同火烧恢复时期森林植被恢复的调查,以火烧迹地内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调查区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各层物种数随火烧后恢复时间的推移,乔木层与灌木层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而草本层变化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逐渐降低;各层的物种多样性随火后恢复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之后逐渐处于平稳;各层的物种均匀度随火后恢复时间的推移也是先增加后下降,之后逐渐处于平稳,其中波动变化最大的是灌木层,说明火干扰对灌木层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5.
北京西山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土壤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丰富度、多样性、相似度指标,研究了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情况,并与未过火林地做出了比较,讨论了北京西山地区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土壤的土粒密度增加,pH值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减少,全氮增加,有机质的C/N比值在15左右。2)火烧迹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未过火林地,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更新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是火烧迹地上较高。3)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差异,植被恢复也对土壤性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肖娟金洪旺谢金臣金钱荣 《林业勘察设计》2021,50(1):40-42
从使用仪器、调查方法、迹地现状、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树种选择、恢复方式、设计密度、种植点配置、整地与点播、播后抚育、日常管护、时间确定、种子来源、种苗量测算、投资预算、特别说明等方面研究了金殿林场石关林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供石关林区生态修复参考,直接为金殿林场林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7.
8.
大兴安岭盘中林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6”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解决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现据1937年大兴安岭林管局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的二类资源清查数据,就重度火烧迹地盘中林场的森林恢复问题剖析如下。一、火烧区概况盘中林场位于大兴安岭北坡,塔河县境内。全场过火面积90313公顷,占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9.
10.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渝西地区不同恢复方式下不同年龄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等随恢复年限的变化曲线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情况下有很大差异。在本实验中,看不出两种恢复方式的不同是否能决定群落最终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但是不同的恢复方式可以加快或减缓物种多样性恢复的过程。本实验还表明,在人工恢复的35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S”形变动的过程,可以缩短灌木丛阶段的年限,加快乔木层的建成,同时也会促使该类型林区更长时间的停留在针叶林阶段,推迟该林区向顶级群落的演替进程;在自然恢复的40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最初的8年以内,其多样性不如人工恢复,但在恢复40年左右的时候,其多样性却可以达到一个比人工恢复高很多的一个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喜德县中坝村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初期群落优势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Pearson相关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的优势物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初期群落优势物种生态位宽度分异明显,帽斗栎、风箱树、乌鸦果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中帽斗栎在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地位。(2)群落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及种间关联普遍较低,存在生态位分化现象。(3)群落整体呈不显著的正联结,有正向演替的趋势。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Pearson相关3种检验方式的正负联结比存在差异,分别为1.02、0.79、0.74,群落还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结构和功能还不完善。(4)不同种间联结检验方法的结果均表明种间联结的显著性较低,植被恢复初期物种间关系较分散。研究可为喜德县火烧迹地的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为正确评价亚热带植被恢复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CC)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 相似文献
14.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火烧后4a~5a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8a~20a、20a~27a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生物多样性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恢复2a物种数量急剧增加,但均匀度极低,随演替发展,种间激烈竞争,排斥和替代,物种数比恢复2a时有所减少,物种均匀度增加,多样性在恢复6a时达到一高峰。随演替进行,优势度的增加,物种减少,多样性逐渐变小,恢复8a~20a时期是一低谷。随演替的进一步进行,高山松幼苗幼树逐步生长形成乔木层。林地由开敞变为郁闭,物种增加,群落变得复杂,多样性又随演替发展而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a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火后植被恢复过程及影响因子,分析不同火烧强度、不同植被类型的火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特征,研究大兴安岭东南部火后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进行北方林火后植被恢复过程研究与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火烧前后一系列的MODIS数据,利用NDVI和地面调查数据,以2006年大兴安岭松岭特大森林火灾为例,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强度火烧后的植被恢复过程。根据火烧前后NDVI变化提取过火区;结合地面调查,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划分火烧强度等级;根据火烧强度分级图和土地覆盖类型图,建立属性数据库,生成火烧强度等级-植被类型图。以2003—2005年同期NDVI最大值为对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植被类型和火烧强度对火后NDVI恢复的影响。根据邻近未过火区的NDVI变化,分析气象因子对NDVI的影响。【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区所占比例分别为29%,40%和31%。主要植被类型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的重度火烧部分分别占50%,52%和60%。重度火烧区域所占比例随着坡度增大而升高。在火后NDVI的变化过程中,各森林类型变化趋势相近,灌丛、草地和沼泽的变化趋势相近。【结论】火后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呈现明显的年际波动。除草地外其余植被类型在重度火烧后的NDVI值均明显低于中、轻度火烧,但中、轻度火烧的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差异不明显。森林重度火烧区NDVI在火后第2年达到最低,轻度火烧区火后6年NDVI基本恢复到火前水平。针阔混交林火后盖度的恢复速度较其他森林类型快。火烧强度对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显著,森林火烧后灌木层盖度高于未火烧区,且火烧强度越高,这种现象越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植被类型和火烧强度对火烧迹地NDVI恢复特征的影响显著,且火烧强度对火后植被恢复的影响更关键,但二者交互影响不显著。未过火区NDVI平均值为0.801 2,波动范围为-3.3%~3.4%,过火区d NDVI的变化约25%是由气象因子引起的,其他主要源于植被变化。d NDVI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火烧前后植被指数变化,有较好的时序性和空间可获取性,对火烧迹地恢复过程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十八站火烧区的行政管辖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植被与土壤、野生动物和矿产资源,火烧区的现状,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的意义,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恢复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干生物量占地上部总生物量比例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增加,到23年生时,干生物量比例已达80%左右;较小的林分密度可以促进高山松的提早结实,但较大的结实量则导致较小的干生物量比例.灌木层生物量在恢复早期随迹地年龄增大逐渐增高,在火烧后20年时达最高,随着高山松开始形成乔木层,其生物量开始逐渐减小;草本层生物量以1~6年火烧迹地较高,在总体生物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但随着灌木和高山松迅速生长,其生物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火烧迹地恢复的前27年,高山松的生产力呈现随迹地年龄增大逐渐升高的趋势,且生产力增大的速率也随迹地年龄的增大而迅速提高,而草本层生产力则随迹地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以山西省三交林场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方法,分析了在自然更新下的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油松人工林、灌木林、草本丛)下物种的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重度火烧后,草本丛的优势种重要值变化不明显,但喜阴耐旱的植物重要值显著升高;而灌木林主要以阳生耐旱草本植物占主要优势;油松人工林林分群落结构变化只是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一些物种的更替。(2)重度火烧后所有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对照样地,油松人工林在重度火烧后多样性明显升高,油松人工林草本丛灌木林地。说明重度火烧2a后,不同类型植被恢复仍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