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允功 《蜜蜂杂志》2004,(10):19-19
我在近几年的养蜂实践中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出了几点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现借《蜜蜂杂志》奉献给大家,供广大蜂友参考。1秋繁群势往年我都是原群秋繁,有用继箱秋繁的特强群,也有3脾蜂的弱小群。2002年开始,我在秋繁前先平衡群势,使所有蜂群都在7~9脾蜂之间,相应地放7~9张脾,平箱秋繁。经对比得出:平衡群势后来年早春工蜂体质好,春繁群势增长快。2补喂越冬饲料冬喂工作应以早、足、快为佳,只是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 用冷水搅拌越冬饲料不易结晶我的做法是:白砂糖加入冷水后充分搅拌,直至桶底有1 cm厚的糖粒沉淀,不再溶解为止,使糖水充分饱和…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旧法桶养的中蜂,巢脾大,群势强,分蜂季节,有时一个桶中能分出几个分蜂群。而新法活框饲养后,巢脾被限制在220毫米以内,不能向下延伸,巢脾小,不易养成大群。我认为:这是新法饲养破坏了  相似文献   

3.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06,26(4):20-21
我从1972年开始饲养中蜂,只限养在7~10群,一半过箱用新法饲养,一半仍用老法木桶饲养。也就是养中蜂受了益,我才弃教养蜂直至现在。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养意蜂,但仍然扶持了多位亲友养中蜂,教他们的方法当然也是一半新法过箱饲养,一半老法桶养。多年来通过两种方法并用,我从中观察出不少问题,悟出了不少道理。1为什么新法饲养的群势都比老法饲养的群势小?每年秋繁结束,冬天蜂群定群时,箱养的中蜂群势普遍小于用木桶或箩筐饲养的中蜂群势。本人认为有如下原因:1)箱养中蜂因摇蜜、检查时经常开箱,扰乱了蜂群的正常秩序;2)箱养中蜂一般像意蜂那…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1月13日我在河南省舞钢市职高为与会蜂友讲课,期间有一位张蜂友提出2015年与2016年荆条花流蜜中后期,用人工育王,各分出9群,结果2年来没有成功过,逃跑7群蜂,其余处女王交尾失败,原因何在?我再三询问他组织交尾群时周围环境、蜜粉源、群势等情况。原来这位蜂友提1脾蜂,箱是一字排开,两箱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蜂业》2014年第4期49页图4.2油菜盛花期浙江桐庐地区一蜂场群势极弱。我认为是包装过度致使群势弱。有一年,蜂群出窖,我从书本上也看到上述图中的这种包装,2框足蜂的群势用此包装,半个月后我发现工作蜂越来越少,幼虫患病。采用这种包装,无论外界气温在零上还是在零下,蜜蜂都往外飞。于是,我便将饲喂器一边的内包装物全部去掉,待第一批蜂出房后,群势就上来了。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我遇到冯蜂友,在交谈中他抱怨:2012年柳孟头大流蜜,别人一群能产30~50斤蜜,而自己已饲养近百群,却一两蜜也没有……。我问他是否群势太弱,他邀我去看他的蜂群。我打开箱一看,是双王群,每边4脾蜂,继箱6脾蜂,继箱两边隔板外各有2脾左右的蜂,群势并不弱,怎么不产蜜呢?我再仔细看,原来尽是幼蜂。我再次寻问,前半月前群势怎么样(当时正值柳孟  相似文献   

7.
我在家定地饲养36群蜜蜂.2010年2月,因邻居家建房,春繁前我将18群蜂搬到南墙边饲养,剩下18群还在原来坐北朝阳处饲养,一年来同样的管理方式、饲喂、取蜜、治螨,结果蜂群群势和产蜜量,春夏秋冬四季全都不一样,详细数据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王奎月 《中国蜂业》2006,57(3):24-24
在养蜂生产过程中,蜂群群势有时大,有时小。就北京地区而言,在荆条流蜜结束时蜂群群势下降很快.群势下降就得撤下巢脾.撤下来的这部分巢脾,当时没处存放,弄不好巢脾就被巢虫毁坏,我定地饲养一个40—50群蜂的小型蜂场,到荆条流蜜结束,蜂群群势下降.就得撤下200多张脾,  相似文献   

9.
育王群又称养王群或处女王哺育群.那么哺育群的群势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我选择无病而且繁殖速度较快的强群,一般应达到16框蜂以上的群势.如果单王群未能达到16框蜂,可合并蜂群组成16框哺育群.  相似文献   

10.
正意蜂、中蜂,我都养;土法、活框,我爱试。圆桶养中蜂繁殖快,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我个人之见,上饶周边的老蜂农也认同。就是图中的这桶中蜂,去年5月满桶了,我割除其上部的巢蜜,保留下部(约占全桶一半)的子、蜜脾,以图蜂群安定,继续发展。入秋后,我吹开蜂团细看,蜂桶的上部仍然是空的。我就纳闷:下部这么拥挤,怎么不在上部做蜂巢?我做了个试验:用烟火将蜂团赶开巢脾后,割走下部蜂巢,蜂群便自然地到桶顶部结团。群势不错的蜂群,由于无处安身,  相似文献   

11.
利用蜜蜂为大棚樱桃授粉初报前些年烟台地区已经普遍用蜜蜂为水果、蔬菜种子授粉,近几年已由露天发展到塑料大棚,主要是为大棚草萄和樱桃授粉,笔者为大棚樱桃授了两次粉。现简报如下。1995年3月14日,我用摩托车把一群蜜蜂运到棚内,当时群势为5框,放在向阳处...  相似文献   

12.
夏末秋初须保持蜜蜂群势不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德雨 《蜜蜂杂志》2007,27(7):38-38
夏季气温高、蜜源少、敌害多,蜜蜂的死亡率往往超过繁殖率.到秋季来临时,群势将会逐渐衰退.怎样保持群势不衰呢?我的做法是:夏季高温期除采取降温、喂蜜、除害等措施外,还要经常调换群内的子脾,拉平群势,充分发挥每一只蜂王的产卵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宜都中蜂个体较小,喙也相应稍短,不易采集花管较深的苕子蜜源,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论点,1958年4月下旬,潘湾公社某集体养蜂场的陈昌瑞同志用10群意蜂和1群中蜂做试验。当年苕子花期阴雨较多,花期结束,意蜂群势有所发展,除留足了到乌桕开花前断蜜期的存蜜外,尚收获商品蜂蜜25kg;而中蜂由于喙短花管较深,整个花期群内滴蜜未进,靠不断饲喂维持,群势更谈不上发展。1959年早春,枝城公社养蜂场为了建立中蜂组,特向社员购入越冬后土法饲养的中蜂21桶,由李文喜同志负责管理。他利用早油菜花前期把中蜂过入意蜂标准箱,因中蜂原有自然蜂巢在越冬期大量…  相似文献   

14.
饲养中蜂的一条基本原则:蜂家富豪万事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父子经常到山区收捕野生蜂或帮朋友过箱。我们观察到 :凡是群势强的野生蜂和桶养蜂 ,贮蜜很足 ,一般有几千克 ,甚至十余千克 ;有的蜂巢 ,顶端的贮蜜房长 30~ 4 0cm ,裸露在外。尽管底部积有厚厚的蜡屑、蜂尸等杂物 ,也有巢虫滋生其中 ,但它们对蜜房却奈何不得 ,脾内巢虫极少。每年春分前后 ,分蜂热无法控制 ,据桶养者介绍 ,至少分迁两三群 ,然而留下的一小部分仍然发展成强群。究其原因 ,桶养蜂 1年割蜜 1~ 2次 ,每次留下 1/ 3。而野生蜂则无人问津 ,由于贮蜜房可自由向下延伸 ,贮蜜丰厚。国外养蜂家说过 :“要让蜜蜂认为它的家是百…  相似文献   

15.
正赣东北地区2017年3月初以来,持续20多天低温多雨天气,给分群、换王造成困难,处王交尾时间普遍推迟或交尾失败。一些开繁较早的强群由于保温措施没有跟上,在忽冷忽热的恶劣天气环境下,还出现冻伤性烂子。蜂友们纷纷来电来信讨教应对办法。一、寒冬育王交尾成功2016年冬,我的蜂友买了2群中蜂,各6脾、4脾,群势一般。由于不懂技术,一个月后蜂群衰败得不成样子。11月7日,他将稀稀拉拉的2箱蜂拉到我场现场学艺。开箱检查发现雄蜂较多,在强化饲喂、集中子脾补强后,在"6脾群"内急造了4个王台。我将其2群拆成4群介台后顺利出台,当时尽管是"三九  相似文献   

16.
小经验     
我在实践中,采用热水法促进了蜂群的早春排泄。方法是:早春选择暖和天气(气温应在6—8℃以上),在上午十时以后,将蜂箱上部保温物拆除,并拿掉蜂箱大盖进行晒箱。近中午时分,当外界气温达到最高时,将事先烧好的热水,迅速灌入“暖水袋”、“塑料口袋”或“铝饭盒”之类传热迅速的物体内,拿去箱内保温物,将热水袋等物直接放置在箱内复布上。这样蜂巢内温度迅速升高,蜂群解团。加上外界温暖阳光的吸引,蜂群便迅速出巢排泄,尤其是病小弱群,经过这样处理后,能同大群一样迅速出巢排泄。从而使全场蜂群,不论其群势强  相似文献   

17.
中蜂改为活框饲养后群势越来越小 的现象很普遍,本刊 2004 年第 11 期发表了 《中蜂活框饲养后为什么群势越来越小》的文章,其中列举了 6 条原因,本人认为都未说中要害。 读了本刊同期龚凫羌、宁守容 2 位老师写的 《中蜂应激性疾病诊断与防治》一文,结合饲养中蜂的经验教训,本人认为中蜂与意蜂相比,中蜂是一种应激易感型的蜂种,尤其是野生的或仍饲养在老式蜂桶中等未驯化的蜂群应激易感者较多。 应激易感型中蜂改为活框饲养后,多数会发生应激性疾病。读了 2 位老师的文章,我认为更好理解中蜂改为 活框饲 养群势 越来 越小 的原 因。 文中…  相似文献   

18.
正蜜蜂群势是指一群蜜蜂中工蜂个体的数量和密度,是反映蜂群繁殖力和生产力的主要标志。蜜蜂群势强盛是养蜂优质高产的基础。蜜蜂群势随气候和蜜粉源等的周期性改变而有规律的变化。影响蜜蜂群势有蜂王产卵力、蜂群哺育力、工蜂寿命和蜂群分蜂性、管理方法等因素。一、蜂群中何为"势"蜂群群势,什么是势?我认为,中蜂每群3~4框、意蜂每群6~8框为基本群;蜂略多于脾为基本势。高于这一指标为强群,低于这一指标为弱群。强群在采  相似文献   

19.
赞野菊花     
<正>2014年冬我地野坝子和野藿香本应流蜜的,可是因气候原因而未流蜜,而野菊花流蜜了,虽然只摇了6桶(480 kg),但蜂群群势强,而且给其留足了越冬饲料,这是我养蜂30年来第一次取到野菊花蜂蜜。野菊花蜂蜜具有金灿灿的颜色,口感好,还有清肝明目的功效。野菊花不但气质独特,还能泌蜜吐粉,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迪与帮助。  相似文献   

20.
邢汉卿 《蜜蜂杂志》2011,31(7):24-24
一般情况下,一个巢穴只能容纳一群中蜂筑巢。然而在沅江北岸的王家坨却出现了多群中蜂同处一室的现象。笔者在《自然状态下多群中蜂同处一室的原因分析》一文(见《蜜蜂杂志》2010年第7期14页)中对此作了分析。时隔一年后这二箱(桶)多群同巢中蜂怎样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