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泥鳅属小型杂食性鱼类,其养殖方法简便易行。 一、养鳅池条件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池塘、稻(莲)田、庭院小池等水体养殖。用土池和水泥池均可。池深1~1.5米,池底淤泥厚20~30厘米,水深40~50厘米,注、排水口都要安装防逃设备,靠近排水口的池底挖一面积2~5平方米、深20~30厘米的集鱼坑,便于捕捞。  相似文献   

2.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著名的滋补食品之一。民间用泥鳅可入药治疗很多疾病,如用泥鳅治疗肝炎、皮肤瘙痒、腹水等疾病。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适宜在坑塘、稻田、河沟、庭院养殖,所以掌握养殖方法,对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捕捞养殖泥鳅的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入泥土中的习性,给捕捞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养殖泥鳅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几种捕捞养殖泥鳅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笼捕泥鳅:用须笼或黄鳝笼捕均可。须笼是专门用来捕捞泥鳅的,与黄鳝笼相似,是用竹篾编成,长30厘米左右,直径约10厘米,一端为锥形的漏斗部,占全长的1/3,漏斗部的口径2~3厘米。须笼的里面用聚乙烯布做成同样形状的袋子,袋口穿有带子。鳝笼里边则无聚乙烯布。 笼捕在泥鳅入冬休眠以外的季节均可作业,但以水温在  相似文献   

4.
1.泥鳅: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泥鳅便钻入淤泥中越冬,越冬期长达2~3月.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保持水深1.5米以上,使水温保持在2~8℃.稻田养殖的泥鳅在越冬前应将泥鳅集中于鱼溜内,并用稻草铺在鱼溜上,泥鳅便会潜入鱼溜底部的淤泥中越冬.  相似文献   

5.
1.泥鳅: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泥鳅便钻入淤泥中越冬,越冬期长达2~3月.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保持水深1.5米以上,使水温保持在2~8℃.稻田养殖的泥鳅在越冬前应将泥鳅集中于鱼溜内,并用稻草铺在鱼溜上,泥鳅便会潜入鱼溜底部的淤泥中越冬.  相似文献   

6.
泥鳅养殖管理、常见疫病防治关乎着泥鳅养殖户生活水平与泥鳅养殖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根据现阶段泥鳅养殖状态看,养殖户缺少科学养殖方法、对疫病防治不及时从而影响泥鳅养殖效果.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泥鳅养殖日常管理鱼常见疫病防治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1泥鳅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泥鳅便钻入淤泥中越冬,越冬期长达2~3个月。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保持水深1.5m以上,使水温在2℃~8℃之间。稻田养殖的泥鳅在越冬前应将泥鳅集中于鱼溜内,并用稻草铺在鱼溜上,泥鳅便会潜入鱼溜底部的淤泥中越冬。  相似文献   

8.
现将家庭养殖泥鳅的两种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1、泥鳅施肥养殖法:选好场地建造养鳅土池或水泥池,池底用牛粪、稻草相间铺列,厚约30厘米,每立方米撒0.5公斤生石灰后,再铺10厘米土。注水后1周,每平方米放养幼鳅0.3~0.5公斤。2个月后,搅拌  相似文献   

9.
泥鳅体表溃疡症发病突然,死亡迅速,会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下颔发红,体表溃疡。本文就泥鳅体表溃疡症提供一些防治技术。一养殖户池塘养殖的泥鳅(长7~8厘米)突然发病,出现死亡,仅几个小时就死了上百条。病鱼仍然摄食,但食量减少。眼观可见泥鳅体表粘液增多,发红,有突起肿块,局部鳞片脱落,部分肌肉腐烂,出现圆形溃疡灶,下颔发红,充出血明显。解剖后没有发现内脏的明显病变。初步诊断为由细菌引起的体表溃疡症。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养殖环境恶化,泥鳅疾病的暴发和流行,从而出现了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即泥鳅肝胆综合症,给泥鳅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泥鳅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法五个方面对泥鳅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1调整品种结构,多产优质鱼要改变传统的以养“肥水鱼”为主的养殖方法,增加市场欢迎的鲫、青、鲤、草等优质鱼的放养比例。养殖规格要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条件好的可养殖鳜鱼、甲鱼、鳝鱼、泥鳅、河蟹、青虾等。2投喂混合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将各种饲料按科学的比...  相似文献   

12.
蜈蚣又名"天龙"、"百足",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人工养殖蜈蚣占地少、成本低、不误工、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容易管理。一、蜈蚣的生活习性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各种昆虫、蜗牛、田螺、青蛙、泥鳅、鱼等动物性饲料,也吃植物性饲料。在人工饲养时可投喂泥鳅、黄鳝及鱼内脏,尤其喜吃活蝌蚪,可适当加喂配合饲料。蜈蚣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需脱皮11次,每脱皮一次就增长1厘米左右,经3年左右才达性成熟。在15℃以下开始冬眠,人工养殖可控制温度.延长生长期,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二、养殖方法1.建池:选择通风向阳、阴湿僻静的地…  相似文献   

13.
稻田泥鳅是一种生态型养殖方法,稻田中养殖泥鳅能够与水稻生长相互促进,既提高稻田利用价值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文章从稻田选择、田块整理、水稻种植、鳅苗放养、田间管理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稻田生态养殖泥鳅,为泥鳅养殖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殖泥鳅有两种方法:一、又种稻又养泥鳅:1.稻田每种5行水稻空一行养泥鳅,依次循环。2.水层保持30厘米深度,在进出水口处,用马口铁皮网或其它栏网围好,以防泥鳅潜逃。3.种完早稻即放养,饲养4个月可捕捞上市出售,一年可放养二次。4.饲料为经过发酵腐熟  相似文献   

15.
黄鳝、泥鳅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都是名贵淡水鱼中的佳品 ,近年来由于人为过度捕捞、农药毒害和环境污染 ,天然野生黄鳝、泥鳅资源减少 ,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发展黄鳝、泥鳅的人工养殖 ,前景广阔。麻城市名特水产研究所黄鳝、泥鳅项目组 ,通过8年研究实践 ,用配合饲料投喂黄鳝 ,黄鳝生长快 ,在黄鳝养殖池套养泥鳅 ,效益高 ,其高产养殖技术如下 :1建好养黄鳝、泥鳅池饲养黄鳝、泥鳅的池子 ,要选择在避风向阳 ,环境安静 ,水源方便的地方 ,采用水泥池、土池均可 ,也可在水库、塘、水沟、河中用网箱养殖。面积的大小一般为20~100平方米 ,…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泥鳅的肉质极为鲜美、细嫩,属于一种由台湾本土泥鳅与大陆泥鳅相互杂交而得的品种,也被称为大鳞副鳅,头较短、形状接近于圆筒形,目前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四川、辽宁、台湾、浙江等地。相对普通泥鳅来看,台湾泥鳅的生长速度较快,只需3~4个月的时间就可养至成鱼,备受水产养殖户的青睐。台湾泥鳅池塘规模化养殖是指采用集中连片的方式来开展台湾泥鳅养殖生产,产量要高达每亩500kg以上,并可实现台湾泥鳅的"一条龙"式生产,包括:集中销售商  相似文献   

17.
鳅池建设要科学。要选择日照充足,温暖通风,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池塘、田塘开挖鳅池。鳅池消毒要彻底。放苗前15天左右,将池水排干或保持水深6~10厘米,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肥水放苗是关健。施肥后7~10天左右池中天然饵料生物如枝角类、挠足类等生成,即可投放鳅苗。放养密度要合理。规格为400尾/千克左右的鳅苗,一般每亩放养量为30000~35000尾;规格为300尾/千克左右的鳅苗,一般每亩放养量为20000~30000尾。饲料荤素要搭配。在进行池塘饲养时,除了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外,还应投喂鱼粉、鱼浆、蚕蛹、猪血、动物下脚料,以及麸皮、米糠、菜饼、豆渣、瓜菜叶子等植物性饲料,也可用上述饲料作为原料,制成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巡塘要勤。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主要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疾病要早防。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整、消毒,放苗时对鳅苗进消毒。  相似文献   

18.
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池塘、坑氕、稻田中都能养殖。 泥鳅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  相似文献   

19.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群体数量大的小型鱼类,属于底层温水性鱼,常见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水沟、稻田等浅水水域。泥鳅肉质细嫩,味道清爽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药用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不仅国内需求量猛增,而且在国际上韩日和欧美市场十分紧俏,因此普及提高泥鳅人工繁殖和无公害养殖技术,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泥鳅养殖,对实现农业增效、渔民增收、增加外汇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1养殖条件虽然泥鳅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对环境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池塘以面积200~5000m~2、池深80~120cm、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为宜。2池塘清整在泥鳅苗下塘前10~15天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