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豆田食虫蝽类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生态类型豆田的系统调查与模拟分析 ,明确了春、夏豆田食虫蝽类的各项生态位参数 :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以小花蝽 (0 6 6 81)和华姬猎蝽 (0 0 80 2 )最高 ;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以黑食蚜盲蝽对大眼蝉长蝽 (0 0 80 2 )和小花蝽对华姬猎蝽 (0 1171)最高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分别以华姬猎蝽对小花蝽(0 76 0 5 )和小花蝽对黑食蚜盲蝽 (0 74 17)最高。应用生态位概念 ,分析了各种食虫蝽的发生数量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常规棉品种为对照 ,通过对江苏盐城农区Bt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进行系统调查 ,明确了天敌种类主要涉及 6个科共 16个常见种。从各种群所占比重来看 ,2类棉田内 6类天敌的分布数量依次表现为蜘蛛类 >瓢虫类 >草蛉类 >捕食蝽类>捕食螨类 >食蚜蝇类 ,但棉田间各天敌种群占天敌总量的比例略有差异 ,其中Bt棉田内依次占 79.3 2 %、18.76%、0 .98%、0 .76%、0 .13 %、0 .0 5 % ,常规棉田内分别占 77.3 6%、2 0 .14 %、0 .79%、1.3 6%、0 .2 6%、0 .0 9% ,可见比例略有差异但达不到显著水平 ,而且分布趋势一致。 2类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的累计虫量比较 ,Bt棉田的蜘蛛类、瓢虫类、捕食蝽类和天敌总量分别增加78.2 6%、61.91%、114 .2 8%和 73 .85 % ,经t检验 ,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草蛉类和捕食螨类分别减少 2 .78%和 14 .2 9% ,这 2类天敌差异不显著 ;食蚜蝇在 2类棉田间虫量相等。面上普查结果表明 ,Bt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总量比常规棉田增加 2 5 .63 %~47.5 0 % ,差异均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 ,与系统调查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海棉区常见捕食性天敌在Bt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常规棉为对照,对江苏沿海地区Bt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主要涉及6个科共16个常见种。两类棉田内6类天敌的种群数量均表现为蜘蛛类>瓢虫类>草蛉类>捕食蝽类>捕食螨类>食蚜蝇类,其中前2类分别占天敌总量的78%~79%和19%~20%。与常规棉比较,Bt棉田内蜘蛛类、瓢虫类、捕食蝽类和天敌总量分别增加78.26%、61.91%、114.28%和73.85%,草蛉类和捕食螨类分别减少2.78%和14.29%。捕食螨类和食蚜蝇类主要在棉花生长前期发生,其他4类天敌则主要在棉花生育中后期发生。面上普查结果表明,Bt棉田捕食性天敌总量比常规棉田增加25.63%~47.50%。  相似文献   

4.
蜘蛛常见种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以苏棉 9号为对照 ,调查分析了江苏盐城地区转Bt基因棉中棉所 2 9田内捕食性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 :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和三突花蛛为两种棉田蜘蛛的 4个优势种群 ,其中八斑球腹蛛占蜘蛛种群的 5 9.0 0 %~ 63 .0 0 % ;两种棉田内常见的捕食性蜘蛛有 6种 ,依数量大小排序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三突花蛛、斑管巢蛛、爪哇肖蛛 ;两种棉田的蜘蛛比例略有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在数量方面 ,与常规棉田比较 ,Bt棉田的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爪哇肖蛛和蜘蛛总量分别增加 46.90 %、94.0 9%、10 0 .0 0 %和 5 5 .3 8% ,斑管巢蛛减少 85 .71% ,经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比较 ,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T纹豹蛛增加 10 .5 9%、三突花蛛减少 9.5 2 % ,两种棉田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捕食性蜘蛛总量的消长动态与棉田内棉蚜、棉叶螨等害虫虫量的消长有明显的相依性和滞后性  相似文献   

5.
对淮北棉田节肢动物优势种群组成和时空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棉蚜、烟粉虱、棉叶螨、棉盲蝽、四点亮腹蛛、龟纹瓢虫、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华姬猎蝽、小花蝽和青翅隐翅虫为优势种群;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都是以龟纹瓢虫最大,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与棉蚜时间生态位重叠值以八斑球腹蛛最大,空间生态位重叠值以T-纹豹蛛最大。综合分析了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的数量、与棉蚜发生在时间上同步性和空间上同域性以及捕食量大小,建立了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对棉蚜控制作用模型,以龟纹瓢虫控制作用指数最大,达19.82%。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抗虫棉GK22对棉田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1年在江苏棉区的南京、盐城两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GK22,研究观察对其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和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虫棉GK22对棉田捕性天敌种类和数量没有明显不良影响。全期南京点共计15次调查,抗虫棉GK22区百株累计查到捕食性天敌总数1497.17头,比常规对照棉区的1606.8头少6.82%;盐城点全期19次调查,GK22区百株捕食性天敌总数累计1228头,比对照区的1198头增加2.5%,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南京和盐城点试验区捕食性蜘蛛分别比对照减少2.1%、5.6%;捕食性瓢虫南京点试验区比对照减少11.52%,盐城点试验区比对照增加18.6%;草蛉南京点减少4.19%,盐城点增加5%;小花蝽南京点试验区比对照增加18.85%。  相似文献   

7.
大眼长蝽Geocoris pollidipennis Costa属半翅目、长蝽科、蝉长蝽属,是一种捕食性昆虫。在棉花、豆类、瓜类、蔬菜、绿肥及杂草上都可经常见到,捕食蚜虫、棉叶蝉若虫、棉铃虫卵等。关于其各虫态特征、发生世代、生活习性、捕食作用及田间数量消长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我国重要农业入侵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是其优势捕食性天敌。论文旨在系统评价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以及同一地区两个种群的生物学差异。【方法】采集露地辣椒上的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在室内条件下饲养2—3代后,用带花的辣椒嫩梢饲喂西花蓟马,用西花蓟马2龄若虫饲喂南方小花蝽进行试验。采用两性种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阶段捕食率的研究方法,系统测定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力、捕食率以及预测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结果】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不同虫期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阶段重叠现象,且两种昆虫的雌成虫存活率均高于雄成虫。南方小花蝽若虫共5个龄期,而西花蓟马为4个龄期,南方小花蝽具有更长的若虫历期和更短的成虫寿命,且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均低于西花蓟马,尤其是雌成虫的存活率要明显低于西花蓟马。南方小花蝽由卵成功发育成为雌成虫和雄成虫的概率分别为32.67%和20.67%,西花蓟马分别为46.67%和16.67%,西花蓟马具有更高的雌性比例。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繁殖参数(fx)在整个繁殖期内具有高峰,分别在整个发育时间的22 d和16 d出现。南方小花蝽平均单雌产卵量为42.00粒,低于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59.86粒,其种群的净生殖率(R0)、总繁殖率(GRR)、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均低于西花蓟马,而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长于西花蓟马。种群预测结果显示经过90 d后西花蓟马的个体数量达南方小花蝽的9.66倍,其中雌成虫数达到17.15倍。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率随龄期逐渐升高,其种群净捕食率(C0)为140.81,转化率(Qp)为9.05。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在整个发育阶段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平均捕食量分别为159.67和86.00头。【结论】以西花蓟马为食物的南方小花蝽个体能较好地完成生活史且种群增长稳定;在相同条件下西花蓟马比南方小花蝽具有更强的种群增长潜力。南方小花蝽可作为西花蓟马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在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在西花蓟马暴发前10—20 d释放,并在西花蓟马持续暴发过程中连续释放可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和2003年通过对新疆库尔勒垦区主栽转Bt基因棉(抗9)和常规棉(20-1-4) 的定点、定株调查,分析转基因对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影响.结果表明, 两类棉田主要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存在显著差异性,但发生趋势基本一致.靶标害虫棉铃虫卵期发生量在两类棉田无差异性(P>0.05);在幼虫的发生量上,常规棉田显著大于转Bt基因棉田( P<0.05).非靶标害虫棉蚜、棉叶螨、牧草盲蝽象的发生量转Bt 基因棉田显著高于常规棉田 (P<0.05),两种类型棉田中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蝽、蜘蛛在发生期内发生量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节瓜蓟马在广东省的捕食性天敌资源和自然控制作用。在不施化学农药的瓜、豆地中发现节瓜蓟马的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微刺盲蝽、黑带多盲蝽、黑肩绿盲蝽、南方小花蝽、桑小花蝽、大眼长蝽、西方蠳蚊、长毛捕食螨、塔六点蓟马、瓢虫、蜘蛛和蚂蚁等共10科近20种。数量较多的是中华微刺盲蝽、南方小花蝽和黑带多盲蝽,其中对节瓜蓟马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中华微刺盲蝽。在所有被捕食的节瓜蓟马中,54%的蓟马被中华微刺盲蝽取食。中华微刺盲蝽不仅捕食量大,而且全年可见该盲蝽繁殖。中华微刺盲蝽是防治节瓜蓟马前景最大的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