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抗性或耐性品种的开发利用是控制大麦黄矮病(BYDV)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小麦中已被发现的耐性源都是数量性状的,没有鉴定出主基因(Qu-alset等,1973),而黑麦被认为是耐BYDV的(Os-wald和Houston,1953,Comeau,1986)。许多科学家报导了小黑麦对BYDV耐性遗传的变异性,并鉴定出许多耐性品系。与普通小麦相比,小黑麦对BYDV有很强的耐性,同时观察到春性小黑麦的耐性水平不如优良冬性小黑麦的高(Comeau,1984a)。而关于小黑麦耐性的遗传规律以前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3个春性和3个冬性小黑麦杂交组合对BYDV耐性的遗传基础。通过目测所得的症状评分和其它3种表示耐性性状进行遗传效应的评估。同时利用狭义遗传力对可见症状进行测算。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组合大豆杂交后代灰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实验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条件下,利用五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的F_1、F_2、F_3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双亲抗感差异大的组合较双亲抗感差异小的组合的F_2代变异系数高32.4%,但到了F_3、F_4代变异系数之比仅为1.08:0.96。双亲抗感差异大的(抗×感)、(感×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下降;双亲抗感差异小的(感×感)、(抗×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提高。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杂交后代抗性遗传规律的原因,以及在抗性育种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是一种能引起花生重大损失的病原物。据估计,得克萨斯州26%的花生田有花生根结线虫,该线虫也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目前还没有培育出高抗花生根结线虫的栽培品种,但已在花生属的不同种中鉴定出抗线性。Nelson等报道,许多花生野生种抗花生根结线虫,此外,他们发现了两个种间杂种抗这种线虫。抗性杂种之一T P—129是杂交组合[A.bat-izocoi×(A.cardenasiiGK P—10017×A.chacoensisGK P—10602)]4x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5类野生马铃薯材料进行了马铃薯Y病毒(PVY)的抗性鉴定和筛选。它们对PVY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Solanum stoloniferum(S.A2)×S.stenotomum(104)和S.stoloniferum(S.A5)×S.stenotomum(105)组合抗性最强,属于抗病群体,S.chacoense×S.stenotomum(103)组合属于中抗群体,S.chacoense(102)和S.demissum(101)组合属于感病群体。并从中筛选出一批抗PVY的育种材料:0级抗性材料108份,1级抗病材料56份,3级抗病材料94份。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抗列当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吉林省境内采集的向日葵材料中鉴定筛选出了对列当抗感性无分离的亲本,配制了3个抗列当( P1 ) ×感列当( P2 )的组合。通过对3个组合F1、F2 和BC1 ( P2 )的列当接种鉴定,后代的表现型符合一对显性等位基因 控制的分离比率。根据抗列当的遗传规律,提出了感列当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性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6.
许文娟  陈瑞清 《玉米科学》1993,1(2):070-073
本试验对两个玉米杂交组合的自交、回交后代和9个自交系及36个双列杂交种进行了玉米螟田间人工接种。所有材料一代螟抗感程度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两个杂交组合的后代遗传估计及9×9双列杂交的遗传分析一致表明:玉米对第一代亚洲玉米螟食叶的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遗传是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显性基因效应也起一定的作用,抗性呈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7.
玉米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自交系CML429(高抗)、CI23(中抗)、DM9(高感)和478(高感)组配得到6对正反交组合以及抗感组合CML429×DM9的P1(CML429)、P2(DM9)、B1、B2、F1和 F2 6个世代材料进行玉米纹枯病抗性鉴定,研究分析这些抗感组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基本不存在胞质效应,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作用,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1.228 4和-1.228 4,显性效应分别为-0.206 5和-0.206 3,其遗传效应值大小基本相同,且两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互作的上位性效应也相差不多,分别为0.293 1和0.293 5,两对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基本相同。抗感组合不同世代中F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70.22%);多基因遗传率在B2最高(10.17%)。因此,在F2的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酶连免疫吸着测定法(ELISA)来测定普通小麦Fukuho(简自Fukuhomugi)、阿尔泰黑麦Pilger及其杂交F_1(3个材料均于2-3叶期接种)叶片中大麦黄矮病毒(BYDV)含量。结果表明窄颖赖草(Leymus angustus)对BYDV具有免疫性和高抗性。在Fukuho中,该病毒显著增殖;在大田栽培条件下,Fukuho对大麦黄矮病表现为中等水平的耐性。单倍体杂交种F_1代“Fukuho×窄颖赖草”几乎同其野生亲本表现为相同的抗性,F_1在接种后的16 d内BYDV含量很低,再后就不含该病毒。窄颖赖草对BYDV具抗性及F_1杂交种也同样具有这种抗性特征,这一发现为扩大小麦的BYDV抗性基因库提供了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9.
大豆对SMV3号株系成株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7,16(3):223-226
通过四个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的感×抗杂组合的F1,F2和回交BC1群体的成株抗性分析,明确了四个创新抗源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哈91R3-182,哈91R3-188,其抗性是由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的,F2抗感分离比例为7:9.哈91R3-301,哈91R3-310其成株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F,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这中份种质可作为东北地区抗SMV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组合科丰 1号× 1138- 2为材料 ,从其P1、P2 、F2 :3、以及由F2 衍生的 2 0 6个重组自交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广谱抗源科丰 1号对新发现的大豆花叶病毒SC - 8强毒株系群的抗性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 ,从而扩展了对科丰 1号这一广谱性抗SMV材料抗性遗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由抗病小麦品种Furtelaya、Marja Escober、PL.NO.1094(TI-PP×SK~6(E)LR64A)、‘E4957、HD1660、HD1666和和感病品种Timgalen种杂交的六个杂种中,研究了幼苗抗H.sativum(德里菌株)的抗性遗传模式。在所有杂种中,发现抗性是由两个互补基因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12.
植物育种家了解植物对其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知识是相当重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3个黑麦品系(×Trili■le Wittmaek)对苏联小麦蚜虫(RWA),Di■rapis ■cia(Mordvilko)的抗性遗传情况,这3个抗性品系(Pl 386148,Pl 386149和Pl 386156)已肯定是RWA的杰出抗源。首先让这3个抗性品系互交.同时,又把Pl 386148,Pl 386149和Pl 386156与3个敏感品种TX 33000,NE 83T12和Lasko进行杂交。在温室条件下对其亲本、杂种F-1、F_2以及反交群体人为感染RWA并进行鉴定。数据表明,对RWA的抗性是受单显性基因控制.抗性×抗性杂交种的F_2缺乏敏感度的分离表明这些品系的抗性基因很可能位于普通位点.当用抗RWA其它基因确定小麦和黑麦的等位关系之后就可以对这些抗性基因定义。  相似文献   

13.
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子粒容重遗传表达主要受胚乳基因效应(VAe+VDe)、胚基因效应(VAo+VDo)所控制,其中三倍体胚乳基因效应占重要地位.基因型×环境互作表现为胚显性×环境(VDoE)、胚乳加性×环境(VAeE)和胚乳显性×环境(VDeE)互作.在普通遗传率中,以胚乳遗传率h2Ge为主,其余为零.在互作遗传率中,以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主。  相似文献   

14.
以来自欧洲和中国的 6个抗 (耐 )、感病品种 (系 )为材料 ,用双列杂交和火柴棒接种法研究油菜菌核病抗性的遗传属性与配合力。结果表明 ,油菜菌核病抗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 ,但存在一定的母性效应 ,核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和加性基因作用。油菜菌核病抗性表现为部分显性 ,不同抗 (耐 )病品种的抗性显性程度存在差异。抗病品系 0 2 0的抗性相对显性率较高 ( 2 2 .0 8% ) ,Norin9的抗性相对显性率较低 ( 6.0 1 % )。亲本0 1 8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 ( 4.4 6) ,Cobra较低 ( -1 0 .54) ,Cobra× 0 1 8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并具有良好经济性状 ,为试验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5.
甘薯新品种(系)的抗病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鉴定了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311个甘薯品种(系)对甘薯瘟与蔓割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抗薯瘟Ⅰ、Ⅱ型菌和蔓割病的品种(系)分别有153(占64.29%)、37(占15.55%)和238(占76.53%)份.进一步鉴定了抗病品种(系)薯块产量、品质等性状,筛选出泉薯647、23、11、932、721、848、052、145、153、922等综合表现较好的抗病品种(系).同时分析了抗病品种(系)组合双亲的抗源构成,结果抗(MR~HR)薯瘟Ⅰ型菌和抗(MH~HR)蔓割病的品种(系)均主要选自双亲抗性为R×R组合,分别为94(占61.44%)和132(占55.46%)个;抗(MR或R)薯瘟Ⅱ型菌品种(系)主要选自双亲抗性为R×R、R×S、S×R和 S×S等4类组合,各有6~11(占16.22%~29.73%)个.  相似文献   

16.
1985-1987年期间进行了花生锈病抗性遗传研究,设计为4×4双列双杂交,通过数量性状分析,从F_1F_2和B_1C_1中观察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抗性属数量隐性遗传.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重要.抗锈性回交效应明显.本文对花生育种遗传的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用对大豆花叶病抗性强度不同的7个大豆品种,配置6个杂交组合。杂种后代采用系谱法、混选法、摘荚法和综合法进行选择,至第5代各选优良单株25株。于1988年播种600个(6个组合×4种选择法×25个单株)株行,从四个方面进行抗病性鉴定,探讨不同杂交组合方式和不同选择方法对抗大豆花叶病的选育效果。结果表明:用高抗材料作亲本能使后代分离出较多的抗病材料,高抗×中感的选配方式可能优于中抗×中抗的组合。大豆杂交后代,在抗大豆花叶病方面可能发生正负两个方向的超亲遗传。不同选择方法的效果顺序为:系谱法>综合法>混选法>摘荚法。  相似文献   

18.
大麦黄矮病(BYD)是世界小谷粒作物为害最严重、发病最普遍的病毒病。已知北美普通小麦品种Anza及CIMMYT的几个小麦材料耐BYD。为了了解BYD耐性遗传基础.对Anza和9个其它耐性小麦材料进行了研究。将耐病材料进行杂交.并与敏感亲本Bobwhite或Bagula杂交。1990年在墨西哥Toluca附近的田间.用BYDV血清型MAV—Mex对亲本、F_1及F_2代进行了检测。1991年.在田间用相同的血清型对亲本、F_1及从每个杂交组合获得的72个F_2单株所产生的P_3品系作了分级鉴定。耐病亲本间杂交后无分离.耐病和敏感亲本杂交所得F_3品系的分布符合单基因分离比例。作者断定Anza及其它9个小麦试材的耐病性是由一普遍存在的、部分有效、部分显性Bdv 1基因所致。Bdv 1可能来源于巴西的栽培品种Frontana.由于它广泛地存在于许多ClMMYT小麦中,所以可能是一持久抗源。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MV)重组型分离物(HB-RS)抗性遗传方式和不同抗性材料间抗性基因的等位性关系,利用抗病性鉴定获得的抗、感病大豆材料配制抗×感、抗×抗杂交组合,分析大豆携带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等位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5组抗感组合冀豆12×Franklin、冀豆17×10Y105、冀豆12×PI632401、PI96983×ZYD2738以及五星4号×FH13的F_1均表现为抗病,F_2植株符合3∶1或15∶1(抗∶感)分离比例;抗抗组合中,冀豆12与Newton和PI96983的F_1和F_2均表现抗病,冀豆12×V94-5152组合的F_1植株表现抗病,F_2呈现15∶1(抗∶感)的分离,冀豆17分别与Newton、PI96983及V94-5152组合的F_1均表现抗病,F_2出现15∶1(抗∶感)分离。分析表明,冀豆12、冀豆17和PI96983各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重组型SMV(HB-RS)的抗性,五星4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冀豆12携带的抗性基因与Newton和PI96983等位或紧密连锁,与V94-5152不等位,冀豆17携带的抗性基因与Newton、PI96983和V94-5152均不等位。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黄矮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68%,狭义遗传力为 90 .3 %,上下代遗传变异不大 ,可在早代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