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长白山区针阔混交林下生长的轮叶百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各器官不同时间生物量分配差异,并构建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调查期内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鳞茎生物量始终高于其他器官,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鳞茎、茎叶及全株生物量均在7月15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244 2 g、4.842 3 g和8.654 2 g;根最大生物量出现在6月30日,可达0.199 1 g。以株高为自变量,构建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模型,所拟合的幂函数模型可以准确地估测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选取处于花期的荨麻叶龙头草30株,对其根、茎、叶及花等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期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根茎叶花,变异系数分别表现为19.38%、17.20%、31.34%;花生物量分配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其调节生殖分配能力较强。植株高度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正相关性,但不显著;根生物量分配与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叶及花生物量分配与总生物量均呈负相关,但花器官生物量分配不显著。花期各器官物质分配规律是:由营养器官(根)、支持器官(茎)、光合器官(叶)向生殖器官(花)转移,在林分郁闭后,其茎直接转换成茎状根,为下一年繁殖做好准备。说明其具有自我调节各器官生产力分配能力,对外界有较强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高度等级2年生红豆树Ormosia hosiei容器苗各器官的生物量和水分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高度时期各器官生物量和水分分配规律不同:(1)红豆树容器苗单株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都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干生物量枝生物量;根、干、枝、叶生物量分配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一致增加的趋势;苗高与地径,苗高、地径与根、干、枝、叶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和单株生物量都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2)苗高在40~45 cm的红豆树根、干、叶和单株含水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枝含水率在各器官含水率中最大,达到67.04%,而苗高在65~70 cm的根、干、叶及单株含水率均为最低值,但枝含水率却是在此高度的时候达到最大值;(3)根、干和单株含水率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枝含水率与各器官生物量呈不显著相关,叶含水率与根、干生物量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单株生物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
以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人工黄山木兰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情况,分析林分中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平均胸径差异极显著,平均树高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率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分配率均最大,超过60%,而树叶生物量分配低于2%;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呈金字塔状,树枝、树叶生物量垂直方向呈倒金字塔分布;各径级根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随根系径级的减小而减少,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与生长势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青海省森林生物量,按照不同径级,采用全收获法对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与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的生物量进行分析。利用胸径(D)、树高(H)、胸径-树高(D~2H)、D-H作为变量建立两个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选择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SSE)、平均绝对偏差(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PE)作为选择最优模型的检验指标。结果显示:(1)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总生物量实测值分别为8.35-944.36kg/株和13.07-568.11kg/株;青海云杉各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干(50.99±9.65)%、叶(9.43±5.26)%、枝(12.65±4.46)%和根(26.93±6.59)%,祁连圆柏各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干(48.74±9.69)%、叶(7.29±2.11)%、枝(15.23±8.07)%和根(28.74±6.41)%;(2)2个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呈现显著线型关系(P0.001),拟合方程系数青海云杉为0.331 1,祁连圆柏为0.337 1;(3)随着径级的增加,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各器官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百分数则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青海云杉干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叶和枝的分配百分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根的分配百分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祁连圆柏干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叶的分配百分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枝的分配百分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4)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总体上均以D-H为自变量的模型为各器官的最优模型,其总生物量最优模型分别为W=5.945D~(2.540)H~(-1.465)和W=1.282D~(1.250)H~(0.474)。  相似文献   

6.
以小陇山林科所水曲柳种质资源库内106个4年生水曲柳无性系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小叶数复叶构件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及其构件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曲柳全部样本复叶生物量为0.325~5.998 g,小叶生物量为0.014~0.526 g,平均都以9片小叶的最大,并显著高于7片和11片小叶,叶轴生物量为0.017~0.664 g,平均以11片小叶的最大并显著高于7片和9片小叶,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其变异系数为30.92%~44.62%,对生左、右小叶的生物量分配具有对称性,相同叶序的小叶生物量分配随小叶数增多而减小,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除11片小叶的小叶生物量与叶轴生物量为指数函数的异速生长型外,其余的都为直线函数的同速生长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证明用6×14cm特定容器育苗,半年生湿地松各器官生物产量叶为45—50%,茎27—30%,根20—25%,这种比例苗木优质健壮质。生物量随苗高、地径呈幂函数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对苗木的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而对地上部份生物量影响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绿竹笋用林单株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绿竹林竹株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秆枝叶生物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秆生物量随着竹株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下部分竹根和竹蔸生物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从各器官生物量在不同径阶上的平均值来看,不同年龄绿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有一定的差异,各器官生物量总平均分配比例排序为秆>枝>蔸>根>叶。  相似文献   

9.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与树干、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  相似文献   

10.
冀西北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材积与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冀西北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材积的变化和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建立了树干材积和生物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树高达到一定高度后,树高生长减缓,材积的年平均增长量呈增加趋势;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叶,随林龄的增加都呈增加趋势;树干生物量与其材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精度高,可用于该地区华北落叶松的生物量和材积的换算。  相似文献   

11.
赤峰地区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峰市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立地、不同林龄、不同林种杨树生物量、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生物量随着树龄、胸径、树高的增长而增加,各个器官的生物量也不相同,干的生物量最大,叶的生物量最小,生物量依次顺序为:干根枝叶。树干的平均碳含量最大,为471.00 g/kg,根为461.14 g/kg,枝为468.00 g/kg,叶最小,为446.20 g/kg,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大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杨树人工林胸径与单株碳储量,树高、胸径与生物量、单株碳储量模型均符合乘幂模型,模型拟合率均大于80%。杨树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7.783 t/hm2,赤峰地区杨树人工林乔木层碳储总量为26 539 627.38 t。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马山县古寨乡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林进行尿素、钙镁磷肥、沸石3种肥料的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组合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提高新竹地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施用尿素500 g+钙镁磷肥1 000 g+沸石5 000 g、钙镁磷肥4 000 g+沸石5 000 g效果显著,且极显著高于不施用的处理,但在低P、低Si、无N或无P或无Si等3种情况下,杆重比例均为较低。各处理以竹秆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1.0%~88.8%,其次是枝。各器官比例与肥料施用比例没有直接的关系。初步认为,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杆重达到较高时,秆、枝、叶较适合比例为73%~74%、18%~19%、8%。杆重比例的高低与单株或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关系无规律性,而单株杆重是影响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主要因子,随着各处理单株杆重增加,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也增加。枝、叶所占比例无规律变化,但各处理中杆、枝比例表现出高杆低枝或低杆高枝的趋势。杆、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增减与叶量比例的关系无规律性变化,叶片数量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竹杆、竹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麻竹生物学特性有关。认为留好母竹,合理施用肥料是提高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产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王朗1985年大熊猫主食竹类引种试验以来,筛选出的四个适应性最强的种:石棉玉山竹(Yushania lineolata)、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糙花箭竹(Fargesia scabrida)和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及本地缺苞剪竹(Fargesia denudata)作材料,研究了各竹种当年生笋、一年生幼竹和二年生成竹的秆、枝、叶、箨和单株间以及与竹笋——幼竹期高径(D~2H)生长间的异速生长常数K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竹笋到一年生幼竹的各器官(组分)的K值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在竹笋——幼竹期K值的变化规律。另外还根据笋秆K_s值与缺苞箭竹比较,确定各竹种竹笋——幼竹期的长短及进入稳定加固期的时间,评价各竹种的适应性能力。结果表明:笋期秆异速生长最显著的是糙花箭竹,顺次为石棉玉山竹、青川箭竹和冷箭竹。一年生幼竹器官异迷生长缺苞箭竹向多枝性发展,青川箭竹枝与秆之间生长近似于线性关系,秆、枝、叶和单株间成均衡性生长,而石棉玉山竹、糙花箭竹和冷箭竹则向少枝大秆型发展。单株生物量累积速度的主要因子是叶的生长,其次是秆、枝。二年生成竹的K值出现明显的变化,各竹种经竹笋——幼竹期进入稳定加固期的时间是不同的,石棉玉山竹和青川箭竹一般为1—2年,糙花箭竹和冷箭竹约为2—3年。竹笋——幼竹期K值因种和不同生长年龄而发生变化。笋期(秆、单株)生长速度与其笋成竹的秆、枝、叶和单株K值成负相关,但是笋期异速生长越快,则竹笋——幼竹期越长,进入稳定加固期较晚。对于可塑性强, 较为敏感的竹笋——幼竹来说,时间经历越长,对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将会变大。生产实践中,可用笋期秆异速生长常数K_s的大小来确定各竹种其笋进入幼竹和成年稳定后的适应能力及适应程度。表中的数字模型可用来预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收集福建省杉木林生物量数据,对福建省杉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并以幂方程拟合的效果最好。杉木林叶和枝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随年龄增加而呈明显下降趋势,根占总生物量比例的下降趋势则较小,而干占总生物量比例则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叶、枝、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与年龄拟合的效果较好,且最佳方程均为三次方程。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与年龄拟合的效果则较差。除年龄对根生物量分配比例有极显著负相关外,降水量对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亦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梁山慈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梁山慈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与胸径和竹高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梁山慈竹各器官含水率大小排列为:竹叶>竹枝>竹杆;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杆所占比例最大,为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68%;梁山慈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竹高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竹杆与竹高和胸径拟合的最佳模型为:W=0.034(D2H)0.755,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拟合的最佳模型为:W=0.092(D2H)0.685。  相似文献   

16.
The best method of establishment of Enterolobium cyclocarpum (enterolobium) and biomass yields and nutritive value under cutting were determined in three separate trials. Soaking in boiled water for 30 seconds gave the highest percent seed germination (76%) and most vigorous seedlings. Transplanted seedlings out-grew direct-seeded plants with 1.70 and 1.12 m, respectively, at six months after planting. Intra-row spac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early growth of the plants. Cutting every 12 weeks gave the highest leaf (4.05 t/ha), stem (2.26 t/ha) and total (leaf + stem) dry matter yields. Cutting regim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rude protein and neutral detergent fibre content of the leaves which averaged 21.3 and 60.7%, respectively. This initial study suggests that enterolobium has a potential as a forage tree and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to understand its agronomy and feed valu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7.
黄连木苗期年生长节律及其生物量分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黄连木幼苗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在定期观测的基础上,研究黄连木苗期年生长动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以及植物生长指标与生物量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苗期生长过程中,黄连木的苗高、地径、冠幅生长均呈现"S"型曲线,用Logistic生长方程和生长曲线能对其动态生长节律进行很好地拟合。结合实际测量值将黄连木1年生幼苗的生长过程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末期。各指标速生期的生长量占其总生长量50%以上;黄连木1年生苗木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比例为1.78∶1.00;苗木生物量各指标中,地径与苗高、茎干质量、叶干质量显著相关,苗高与茎干质量、叶干质量显著相关,茎干质量与叶干质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In 2003, Central Europe experienced the warmest summer on record combined with unusually low precipitation. We studied plant water relations and phenology in a 100-year- old mixed deciduous forest on a slope (no ground water table) near Basel using the Swiss Canopy Crane (SCC). The drought lasted from early June to mid September. We studied five deciduous tree species; half of the individuals were exposed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CO(2)]) (530 ppm) using a free-air, atmospheric CO(2)-enrichment system. In late July, after the first eight weeks of drought, mean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 about 30 m above ground was -0.9 MPa across all trees, dropping to a mean of -1.5 MPa in mid-August when the top 1 m of the soil profile had no plant accessible moisture. Mean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rates of maximum net photosynthesis decreased considerably in mid-August across all species. However, daily peak values of sap flow remained surprisingly constant over the whole period in Quercus petraea (Matt.) Liebl., and decreased to only about half of the early summer maxima in Fagus sylvatica L. and Carpinus betulus L. (stomatal down- regulation of flux). Although we detected no differences in most parameters between CO(2)-treated and control trees,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 tended to be less negative in trees exposed to elevated [CO(2)]. Leaf longevity was greater in 2003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years, but the seasonal increase in stem basal area reached only about 75% of that in previous years.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vestigated tree species, particularly Q. petraea, did not experience severe water stress. However,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such exceptionally dry summers may have a more serious impact than a single event and would give Q. petraea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全部、分层挖取法,研究洞庭湖区9年生桤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根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桤木单株生物量为44.39ks/株,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林分总生物量为96.06/hm^2;林分净生产力为10.67/(hm^2·年)。桤木根系发达,根深60~80cm;根系中以根桩和粗根的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大,两者之和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4.27%。在垂直分布上,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中,其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4.51%。在水平分布上,根系主要分布在离树桩0~50cm的范围内,其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4.49%;特别是粗根,其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29.47%;茵根的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0.39%,主要分布在离树桩50~100cm的范围内,该区域根系的生物量占茵根总生物量的70.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