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小陇山林科所水曲柳种质资源库内106个4年生水曲柳无性系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小叶数复叶构件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及其构件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曲柳全部样本复叶生物量为0.325~5.998 g,小叶生物量为0.014~0.526 g,平均都以9片小叶的最大,并显著高于7片和11片小叶,叶轴生物量为0.017~0.664 g,平均以11片小叶的最大并显著高于7片和9片小叶,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其变异系数为30.92%~44.62%,对生左、右小叶的生物量分配具有对称性,相同叶序的小叶生物量分配随小叶数增多而减小,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除11片小叶的小叶生物量与叶轴生物量为指数函数的异速生长型外,其余的都为直线函数的同速生长型。  相似文献   

2.
树冠生物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冠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呼吸、蒸发等生理过程的场所,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变化;树冠生物量是树木的重要属性,也是目前开展树冠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分配和分布、动态变化、研究方法及研究展望等方面综述了树冠生物量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造林地不同林龄的闽楠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大,闽楠叶生物量显著增大,但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下降;闽楠主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树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造林26a后,树干生物量比例占62.8%;闽楠根生物量随着树龄的增大显著上升,但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反而显著下降,这些数据说明闽楠生物量累积优势不断转向地上部分。闽楠在整个生长过程前8a叶、枝、根生长速度及总生物量积累速度均比8~26a快,但干的生物量积累则是在8~26a速度加快,本研究的结论表明闽楠是适合培养大径材的珍贵用材树种,其径材培育周期远超过26a,研究结果可为闽楠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叶锦鸡是辽西地区优良的饲料防护林树种,该文对其生物量动态和粗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叶锦鸡饲料防护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山地阳坡林草间作模式的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平地林粮间作模式次之,山地阴坡林草模式最低;平茬后2年生小叶锦鸡可食部分生物量最大,平茬周期以2年为宜;生物量年生长动态总体呈增大趋势,9月份出现最大值,粗蛋白的年变化总体是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可食部分生物量的粗蛋白总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此时饲料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生长模型W=a(D2H)b对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林龄的增大,树干的生物量增长的速度最快,树皮、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所占全株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小;6a生林中,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树枝〉树干〉树皮〉树叶〉树根;12a生林、22a生林和32a生林中,分配规律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小,由6a生林的9.28%和15.72%减小到0.46%。  相似文献   

6.
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量及养分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测定并分析了海南尖峰岭地区30年生的热带乡土树种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量及其估算模型,论述了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指出:海南木莲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模型以幂函数模型W=a(D2H)b比较理想;全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44.066t/hm2,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89.935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78.81%,林下植物层占21.19%;在乔木层中,树干、树叶、树枝、树皮和树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4.127%、2.354%、7.762%、9.370%和26.388%;乔木层中,各器官的养分含量,除Ca外,都是叶比其它器官(枝、皮、干、根)的养分含量高许多,N、P、K、Ca、Mg5个常量养分元素在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体中的总贮量分别为557.754,24.330,599.908,275.557,64.103kg/hm2,各养分贮量在各器官中分布,除P外,从小到大为树叶、树枝、树皮、树干、树根  相似文献   

7.
以阴山北麓地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和林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研究,旨在为该区小叶锦鸡儿人工灌木林的抚育管理和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平均冠幅(D)和灌丛高×冠幅面积(HC)2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来拟合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效果最佳,预测模型精度检验的总相对误差(RS)、平均相对误差(EE)和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均小于20%,生物量模型W=1.150+D1.820和W=1.067+(HC)0.785可作为优化模型来估算阴山北麓地区小叶锦鸡儿的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选取处于花期的荨麻叶龙头草30株,对其根、茎、叶及花等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期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根茎叶花,变异系数分别表现为19.38%、17.20%、31.34%;花生物量分配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其调节生殖分配能力较强。植株高度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正相关性,但不显著;根生物量分配与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叶及花生物量分配与总生物量均呈负相关,但花器官生物量分配不显著。花期各器官物质分配规律是:由营养器官(根)、支持器官(茎)、光合器官(叶)向生殖器官(花)转移,在林分郁闭后,其茎直接转换成茎状根,为下一年繁殖做好准备。说明其具有自我调节各器官生产力分配能力,对外界有较强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小叶樟(Deyenxia angustifoli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的低湿地,尤以三江平原分布最为集中,是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的建群植物,沼泽植被的优势种,亚优势种或重要伴生种。在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研究中,笔者曾就小叶樟的种群高度季节动态做过考察。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不同竹种生产力和种群更新能力差异,选取9种混生地被竹种进行竹苗盆栽试验,分析2个生长周期内各竹种竹苗生物量分配与积累规律,为优良混生地被竹经营管理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各竹种第1年竹根生物量,第2年竹鞭、竹根、竹叶生物量显著影响了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P<0.05);2)以5~6 cm长育苗小鞭段为基本统计和比较单位,大叶竹种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第2年总生物量高达36.51±2.13 g,小叶竹种翠竹(Sasa pygmaea)第2年总生物量仅15.36±1.34 g,两者差异显著(P<0.05);3)美丽箬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 aureostriaus)等大叶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明显高于菲白竹(Sasa fortune)、翠竹等小叶竹种(P<0.05)。研究发现:1)竹子在不同更新世代出现了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以使竹子种群快速拓殖;2)大叶地被竹种生物量、生物量积累率均明显大于小叶地被竹种,在一定生长期与环境条件下,大叶地被竹种环境适应能力可能高于小叶地被竹种。  相似文献   

11.
对福清灵石山国有林场26年生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柳杉人工林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7 m、20.2 cm和668.55 m3.hm-2;林分单位面积总生物量为364.55 t.hm-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313.86 t.hm-2,其中树干、叶、皮及枝等器官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84.79%、6.25%、6.24%及2.72%;地下部分总生物量为50.69 t.hm-2,其中根桩和骨骼根、中根及吸收根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9.21%、9.71%和1.08%。从标准木不同层次生物量分布情况上看,不同层次总生物量、树干及皮生物量随着树高的增加基本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枝与叶生物量随着树体的升高,其生物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收集福建省杉木林生物量数据,对福建省杉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并以幂方程拟合的效果最好。杉木林叶和枝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随年龄增加而呈明显下降趋势,根占总生物量比例的下降趋势则较小,而干占总生物量比例则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叶、枝、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与年龄拟合的效果较好,且最佳方程均为三次方程。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与年龄拟合的效果则较差。除年龄对根生物量分配比例有极显著负相关外,降水量对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亦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刺槐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尤其是在环境恶劣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利用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刺槐无性系繁育的1年生插根苗,研究了幼苗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组织相对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之间在生物量和生物量分配上有着极显著差异,但在根、枝和茎相对含水量上差异不显著。利用聚类分析,将16个无性系分为三类:第一类生物量低、无分枝,第二类生物量低、较多分枝,第三类为生物量大、稍有分枝。无性系之间,C041、W021有着最强的生长能力,W005和W027有着最高的根冠比。无性系在生物量及其分配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密度为10 000、4 444和1 667株/hm2的4年生大叶相思林为研究对象,对各种不同密度林分中大叶相思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生物量径级结构和群落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密度大叶相思干的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55%以上,根占14.11%~15.50%,叶占8.34%~10.76%,而在枝和皮的分配比例上差异较大;三种密度大叶相思林的总生物量径阶分配呈正态分布;群落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林下植物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3种海拔对团竹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700 m、2800 m与2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紫耳箭竹种群(Fargesia decurvata J. L. Lu)在不同林型下的生长和繁殖特征,探讨长寿命一次性开花结实的竹类克隆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权衡特性。 方法 以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典型林型:落叶阔叶林(De)、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De+Ev)和常绿阔叶林(Ev)下的灌木层优势种紫耳箭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林型下紫耳箭竹种群在营养生长期和果期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繁殖特征。 结果 表明:(1)相较于营养生长期,果期紫耳箭竹单株叶片数在De和De+Ev中显著减少,在Ev中没有显著变化;隔离者长度、隔离者节间数、隔离者直径、隔离者节间均长在De和De+Ev中均降低,在Ev中均增加;果期De中的紫耳箭竹单株小穗数高于De+Ev和Ev。(2)从营养生长期向果期过渡过程中,De和De+Ev中的紫耳箭竹分株叶片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急剧下降,其余构件的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无明显变化;Ev中各构件生物量除叶片外均显著增加,分配比例则在枝中显著增加,在叶片和根中显著降低;秆和枝作为支撑器官在3个林型中均占据很大的生物量分配。(3)在营养生长期,3个林型中的紫耳箭竹均产生竹笋进行克隆生长,且De+Ev中的竹笋数显著高于Ev,Ev的单位面积竹苗数显著低于其余2种林型,秆组织密度显著低于果期。在果期均不产生竹笋只产生种子,且单株结实率和生殖分配都很低。 结论 紫耳箭竹种群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性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不同,且在不同林型间也存在差异;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间存在明显的权衡,随着有性繁殖的进行,克隆生长能力随之变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福建酸竹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测定了1~4年生福建酸竹的秆、枝、叶生物量,分析了立竹地上构件生物积累与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福建酸竹构件含水率、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与相对生长关系差异明显。随立竹年龄增加,秆、枝、叶含水率明显下降,而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则显著增加;秆生物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指数总体下降,而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其异速生长指数总体升高。综合分析表明,福建酸竹丰产林经营宜多留养2年生、3年生立竹,适量留养4年生立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