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试硷对 Shuman(1979)和 Tessier(1979)提出的方法进行了修改,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将石灰性土壤中锌分为代换态(EXC-Zn)、碳酸盐结合态(CA-Zn)、三二氧化物结合态(R_2O_3-Zn)、有机态(OM-Zn)和残渣态(RES-Zn)。通过实验确定了相应的浸提剂(1MMgCl_2、0.5MNaOA c-0.5MHOAc、Tamm 溶液(0.175M 草酸铵和0.100M 草酸溶液,pH3.25),H_2O_2-Tamm 溶液、王水-HClO_4)和较佳的实验条件。各浸提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较高。此方法可用于研究石灰性土壤中锌的形态。同时也可研究锌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土壤组分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采用适于研究石灰性土壤中锌形态的分组方法,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锌在土壤中的动态及有效性。结果表明,水溶性锌施入土壤后,大部分(77%以上)迅速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和三二氧化物结合态,前者又向残渣态转化。种植玉米可促进碳酸盐结合态和三二氧化物结合态向残渣态转化;土壤各组分锌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的平衡关系。本文同时对各种形态锌的有效性提出了某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测定黑龙江省几种主要土壤全锌和有效锌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化学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中7种形态锌;交换态锌(Ex-Zn)、碳酸盐结合态锌(CARB—Zn)(石灰性土壤)、有机质结合态锌(OM-Zn)、锰氧化物结合态锌(MnO-Zn)、无定形铁氧化物结合态锌(AFeO-Zn)、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锌(CFeO-Zn)和残留态锌(RES-Zn)的含量。并通过各形态锌含量间相关分析和生物试验,验证土壤7种形态锌中以 OM-Zn,MnO-Zn 和 AFeO-Zn 有效性较高,而以 CFeO-Zn 和 RES-Zn 有效性低,Ex-Zn 和 MnO-Zn 分别与 OM—Zn 和AFeO-Zn 间存在着密切的动态依存关系。土壤中锰氧化物及无定形铁氧化物对土壤锌的有效化及土壤供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就黑河流域绿洲潮土上玉米施锌的效果和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绿洲潮土上玉米施锌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有效锌含量低,施锌玉米籽粒增产量为34.3-74.2kg/亩,增产率为10.2-23.4%。并且,施锌增产率与土壤有效锌含量间呈幂函数曲线关系,即y=9.388x#+-1.908。施锌最有效的方法是锌浸种加叶面喷锌。并初步确定,土壤有效锌(DTPA-Zn)临界含量为1.00ppm。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全国系统分类所要求的统一研究方法和测试分析手段的基础上,对我国北亚热带地区中部黄土母质发育的黄棕壤和黄褐土的粘粒特性及矿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上壤粘粒含量高.有明显的层次分异;粘粒化学组成的剖面变异较小,粘粒硅铝率和粘粒硅铁铝率相对一致;土壤粘土矿物组成以2∶1型伊利石为主,并且均含有一定量的高岭石,蒙脱石含量很少,部分土壤含有一定量的蛭石等14(?)矿物;供试土壤上述粘粒及矿物学特性,除受黄土母质本身特性的影响外,还取决于该区成土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采用连续浸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石灰性土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铁、铜的形态组成及其与有效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铁主要以RES—Fe和R_2O_3—Fe形态存在;铜主要以RES—Cu形态存在,其次是FXC—Cu和R_2O_3—Cu。土壤中RES—Fe的相对含量旱地土壤高于水旱轮作土壤,而水旱轮作土壤又高于冬水田,R_2O_3—Fe、CA—Fe、OM—Fe都是旱地土壤低,冬水田最高。土壤中WS—Cu、EXC—Cu和ERMn—Cu三种形态含量:冬水田相对最高,水旱轮作次之,旱地最低。有效铁与CA-Fe和R_2O_3—Fe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冬水田供铁较充足,而旱地土壤易于缺铁。有效铜与EXC—Cu和ERMn—Cu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冬水田供铜较充足,旱土土壤则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9.
10.
6种典型农田土壤的锌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中国6种典型农田土壤对锌的吸附-解吸特性,其中采自西北陕甘地区和东南地区浙江省的农田土壤各3种。结果表明,6种农田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均随平衡液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均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 Temkin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6种土壤对锌的解吸量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加,它们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东南地区土壤对锌的最大吸附量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其中青紫泥的吸附量最大,达到3 333 mg·kg-1,黄绵土的最小(909 mg·kg-1);而西北地区土壤对锌的缓冲能力、吸附固定能力和固定量方面强于东南地区的红壤和青紫泥,利用Langmuir方程得出6种土壤(黄绵土、石灰性褐土、塿土、红色石灰土、红壤和青紫泥)对锌的最大缓冲容量依次为213,164,263,294,16和25 mg·kg-1;根据土壤锌吸附?鄄解吸的线性回归曲线,计算出当土壤锌解吸量为0时,这6种土壤锌的固定量分别为56,97,126,135,55和98 mg·kg-1。浙江红色石灰土由于其pH值与西北地区土壤相似,而有机质质量分数和阳离子交换量又比较高,故对锌的缓冲能力、吸附固定量高于西北地区土壤。图2表2参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