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记述了侧柏松毛虫各虫态期天敌共计29种,这些天敌种类对控制侧柏松毛虫发生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频次拟合X ̄2检验法、聚集度指标C、CA、I、Iδ法和Iwao回归及Taylor幂的法则测定:侧柏松毛虫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分布,且个体间相互排斥;得出了最佳抽样方式和最佳抽样数量,为虫情的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侧柏松毛虫DendorolimusSufuscusLajonguiere是山东省侧柏林的主要食叶害虫。林木被害后,生长不良,重者整株枯死,给荒山绿化造林造成很大的损失。要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侧柏松毛虫的危害,深入探讨侧柏松毛虫发生与消长规律极为重要。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包头市梅力更林场天然侧柏林发生大面积明纹侧柏松毛虫危害,针叶几乎被吃光,严重影响了侧柏的正常生长和景观效果。经过几年的观察和研究,初步掌握了该地区明纹侧柏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有效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明纹侧柏松毛虫(柏科林木的主要食叶性害虫)羽化、求偶和交配行为的规律,并通过林间诱蛾试验测试雌雄蛾之间的引诱活性,以期为明纹侧柏松毛虫性信息素的提取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通过室外笼内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诱蛾的方法,观察明纹侧柏松毛虫成虫羽化和生殖生物学节律。【结果】成虫羽化集中在晚上(19:00—2:00),日羽化高峰集中在21:00。2019年与2020年的羽化期不同。2019年养虫笼内的蛹7月初开始羽化,7月底进入羽化高峰期(7月29日左右),8月中旬羽化逐渐减少;2020年养虫笼内的蛹羽化日期晚于2019年,7月中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8月11日左右),之后逐渐降低。在羽化高峰期之前,雄蛾羽化数量多于雌蛾,高峰期后,雌蛾羽化数量较雄蛾多。2019、2020年的成虫羽化率分别为83.8%、88.5%。雌雄蛾的性别比例为1∶1.04(2019)和1∶1.01(2020)。未交配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4.05、5.84天,交配后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3.69、5.33天。雌蛾在羽化当日即观察到有求偶行为,求偶行为均发生在晚上,其中1日龄和2日...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毛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是森林的成灾害虫之一。该虫1986年在石泉县初次发生。为加强对这一害虫的防治,我们从1987年起,进行了生活史观察,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办法,并进行了大面积防治,现已完全控制了虫害。1 分布与危害云南松毛虫在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浙江、湖南、福建、贵州、江西等省,主要危害云南松、柳杉、侧柏、圆柏等。1986年,在石泉县后柳区中坝、合溪两乡发生面积23ha,主要危害柏木,虫口密度为45头/株。1987年发生范围扩大到300多公顷。其中轻微  相似文献   

7.
油松毛虫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桂和  代德纯 《林业科学》1990,26(4):329-336
本文详细分析了油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原因,制作了种群生命表,提出了防治该地区松毛虫的长期战略思想是改善生态环境,短期战略为彻底防治。  相似文献   

8.
将赤松毛虫生命表技术运用到防治指标的研究上,并通过逐步回归得出赤松、油松、黑松针叶蓄求算式,同时引进了“标准株”概念,量化了蛹期、卵期、冬前幼虫期和冬后幼虫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可分为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樟子松等,老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越冬后的幼虫,取食量大增,被害林木常常大片光秃以致枯死,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生活史   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多 1年发生 1代,以 3~ 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下卷曲越冬。翌年春 4~ 5月,油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5.7℃、落叶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8~ 10℃时上树危害, 6月中旬结茧化蛹, 7月上旬开始羽化, 8月初出现秋代幼虫, 10月份下树越冬。   2…  相似文献   

10.
侧柏毒蛾防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是侧柏林的重要食叶害虫.徐州地区侧柏林面积30余万亩,自1963年侧柏毒蛾出现大发生以来,为防治此虫投入了大量的费用.笔者在70年代初曾开展了侧柏毒蛾防治研究工作;从1978~1981年曾与江苏省林科所汪永俊等有关同志合作,对侧柏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近几年来江苏省林技站、徐州市森防站、铜山县赵疃林场等单位对侧柏毒蛾的地面超低量喷雾和防治指标作了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侧柏毒峨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1 生物学特性1.1 越冬虫态杨有干在1956年对北京地区侧柏毒峨进行研究时认为此虫以幼虫越冬,实际上他当时仅仅是根据室内饲养作出的推断,而忽略  相似文献   

11.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研究和技术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研究以及二十二年来在省内66个县撒放900t白僵菌粉,防治142万余亩松林松毛虫,实践证明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不会影响养蚕业,不会增加家蚕的僵病数量,这主要是由于防治松毛虫用的是松毛虫白僵菌,它对家蚕致病力低,对松毛虫致病力高,菌株不同;放菌治虫后,白僵菌数量很快消退到原来自然界的水平;松毛虫白僵菌在自然界的数量达不到使家蚕致病的数量。白僵菌的生产解决了三大技术难点:产品干燥技术,机械分离白僵菌孢子技术和高孢粉生产技术。解决了白僵菌的生产问题。明确了使用方法:纱布袋撒粉、机械喷粉和飞机喷洒;确定了放菌量,常规菌粉0.5~1.0kg/亩,高孢粉1.0~10.0g/亩;明确了放菌时间,每年10~11月份,3~4月份防治越冬代松毛虫;浙南、浙东南、沿海县市是我省最适合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地区,白僵菌的防治效果在70%以上。解决了白僵菌的使用问题。全省已广泛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有些地区白僵菌防治面积占总防治面积的1/3,已成为我省防治松毛虫的主要手段。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挽回损失折合人民币3184.09方元,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工程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22个县(林场)106.41万hm^2松林中松毛虫灾害实施的工程治理,以封山育林、林分改造、抚育间伐等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病毒、灭幼脲-Ⅲ、米螨等生物和仿生技术防治措施为主导,逐步改变松毛虫发生条件,实现持续控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松毛虫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松树是我区哲里木盟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全盟现有松林70余万亩,在改变山区生态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及三北防护林建设上,占有重要位置。然而,由于松毛虫的猖獗发生和连年危害,已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松毛虫的暴发性强.蔓延快,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防治工作若不及  相似文献   

15.
松毛虫冬防技术是根据松毛虫下树越冬的习性,采取冬防(搂树盘)方法,破坏松毛虫越冬场所,使松毛虫在低温冷冻风干条件下致死。文章从理论上搞清楚松毛虫冬防的死亡机理,即低温冷冻与风干失水,哪个为主导因子,松毛虫虫体冻僵时临界气温,在此低温下持续多长时间松毛虫才会死亡,以此确定最佳防治时间;同时进行了松毛虫生理失水试验,此项无公害防治技术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大板林场14万余亩松林为基地,以森林的自然环境及营林措施为基础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充分发挥和利用抑制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各种因素,划分林分及发生类型,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为害,而利于森林健康生长和天敌栖息繁殖的环境和采取科学的防虫承包管理体系,保证防虫计划的完成和防治质量。经过5年综合治理,改善了森林生态环境,丰富了生物种群,使天敌数量明显增加,增强了森林对松毛虫的控制能力,发生区虫口密度下降6.9%,自控区扩大3.7倍。绝大部分松林达到了有虫不成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为害樟子松防治指标研究刘慧智,董蔚,赵旭达,李树田,肖艳(铁岭市森防检疫站112000)(辽宁省森防检疫站)(昌图县森防检疫站)(康平县森防检疫站)(辽宁省森防检疫站)樟子松(Pinusoylvestrisvar.mongolica)是铁岭市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应用中,林分的相对湿度是影响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效果的主导因子,而温度不是主要制约因素。不同生境的林分,其防治效果不一样,其中东坡、下坡、郁闭度大的、植被丰富以及湿度高的林分均是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9.
<正>我省松毛虫防治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自解放至今,尽管广大科技人员作了很大努力,不论化防、生防、人工防、甚至飞机防治、封山育林、测报技术等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相当水平,但在生产上却一直未能出现更大的突破,稍有放松,就仍会成灾,松毛虫防治工作至今仍是全省森防工作上的一项主要内容,年年需国家投资、年年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