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连续5年对蚯蚓生物有机培肥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生物有机培肥处理(100% FBO)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微生物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表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指标,并可以显著提升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在20~40 cm土层,100%FBO处理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相关指标也高于CK,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并提升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华南地区特有的高效种植模式。本文研究了甘蔗/花生间作不同耕层土壤养分、酶、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作而言,0~20 cm间作花生土壤有效氮、有机质、微生物量氮含量、真菌、放线菌数量、蛋白酶活性及间作甘蔗土壤细菌、放线菌、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氮含量及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增加;20~40 cm间作甘蔗土壤全磷、全钾、蛋白酶活性及间作花生土壤放线菌、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40~ 60 cm间作花生土壤真菌、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增加;相反,间作甘蔗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甘蔗处理;间作土壤有效氮磷钾、有机质含量、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间作土壤有效养分与脲酶、酸性磷酸酶、微生物量氮及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甘蔗花生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酶、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霞浦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霞浦县柏洋、崇儒、水门3个茶叶主产乡镇221个茶园土样进行测定分析,明确茶园土壤养分丰缺情况.结果表明:霞浦县茶园土壤pH均值为4.2,其中pH值小于4.5占81%,土壤酸化严重;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3.1 g·kg-1,其中符合优质高效高产茶园标准达87.78%,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92.3 mg·kg-1、6.0 mg· kg-1、83 mg·kg-1,符合优质高效高产茶园标准比例分别为97.74%、6.33%、18.10%,土壤碱解氮含量丰富,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4.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  相似文献   

5.
2010~2011年,研究了6种不同种植年限胡椒园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胡椒园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有效磷呈逐年累积的趋势。土壤酶中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在种植15 a时出现峰值,而后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减小,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磷酸酶与种植年限相关性显著。种植9、15 a样地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大于CK,其余年份逐渐减少,其中细菌、放线菌数量与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真菌的数量随年限增加而增加。因此,胡椒种植15 a后应该注意培肥土壤,或者通过轮作等措施防止连作障碍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调查分析了湖南17县的传统名优茶产土壤酸度及养分状况,结果显示,土壤PH值为4.5-5.5,有机质大部分样品在2.5%以上,全氮与全磷含量多数在0.1%以上,有效氮磷钾含量分别超过120,10和100mg/kg土,代换性钙30-200/100g土,代换性镁在8mg/100g土左右,有效铁、有效锰一般在100和10mg/100g土以上,优质高产茶园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比低产茶园的丰富,自然土壤又高于茶园,表明自然土壤开垦成茶园后,如注意土壤管理,肥力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湖南长沙县金井茶场24年生双行条植、密植有机茶园,分别进行了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类群数量及活性、脲酶活性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密植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含量明显提高,土壤霉菌、放线菌、芽孢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碳、呼吸作用、氨化作用及脲酶活性增强。说明按照现代有机农业生产规程管理,茶园合理密植能够促进有机茶园土壤良性循环,有利于活性土壤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虹  沙丽清 《茶叶科学》2008,28(3):214-220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被认为是普洱茶的起源。澜沧县景迈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在古茶园区内大平掌处选择相邻的古茶园、台地茶园和天然林三种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土壤都呈明显的酸性,土壤pH在3.80~3.91,茶园土壤的酸度相对更低;三种类型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表层0~20cm都比下层20~40cm高,但Mg、Al和K无明显的垂直分布;三者有机质含量都很高,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分布为台地茶园<古茶园<天然林,而磷含量为古茶园最高;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养分的差异不一致,不同的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的大小规律不一样;土壤pH与金属元素相关性显著,氮元素与其它养分相关性最强,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C、N、P和K等主要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乌龙茶减肥增效技术模式,本研究通过设置65个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和采集7697个代表性耕层土样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乌龙茶土壤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和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乌龙茶土壤碱解氮、Olsen-P和速效钾的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245 mg·kg-1、34 mg·kg-1和114 mg·kg-1,低产临界指标则分别为126 mg·kg-1、13 mg·kg-1和69 mg·kg-1.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分别为4.3±0.5和21.7±9.2 g·kg-1,总体上茶园土壤明显偏酸,土壤有机质含量则普遍适中;闽南茶园的酸化程度远高于闽北茶园,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高于闽北茶园.茶园碱解氮、Olsen-P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为112.2±61.2 mg·kg-1、32.0±47.4 mg·kg-1和75.4±48.5 mg·kg-1,总体上土壤碱解氮普遍严重缺乏,有效磷含量尚可,速效钾含量明显偏低;平和县和南靖县的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达到丰富等级,南安市、大田县、武夷山市和建瓯市则普遍属于缺乏等级.因此,乌龙茶茶园肥力状况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需结合各区域茶园肥力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减肥增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信阳毛尖茶主产区信阳市浉河区狮河港、董家河和谭家河3个乡坡地茶园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在4.04~5.32,适宜茶树生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7g/kg,大部分低于高产优质茶园20.0g/kg的要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普遍偏高,平均舍量为178.6mg/kg,所有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高产优质茶园速效氮的要求(100.0mg/kg);土壤速效磷的平均含量为10.1mg/kg,56.25%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高产优质茶园土壤速效磷10.0mg/kg的要求;土壤速效钾的平均含量为114.8mg/kg,87.5%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高产优质茶园土壤速效钾80.0mg/kg的要求。根据分析结果,浉河区澌河港、董家河和谭家河3个乡的坡地茶园,今后施肥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肥,少施或不施钾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武夷山御茶园、龟岩和旗山3个种植区的水仙茶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水仙生长光合指标以及叶片品质指标,探讨武夷山茶园土壤对水仙茶树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山茶园土壤总氮和有效氮高出一级肥力标准37%和45%,总磷和有效磷高出62%和38%,而有机质比一级肥力标准低44%。御茶园的有机质是旗山的2.35倍。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5个土壤酶活性趋势为御茶园>龟岩>旗山,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土壤酶活性与pH、氮磷呈负相关,与钾和有机质呈正相关。水仙生长光合指标总体趋势为旗山>龟岩>御茶园,且与土壤pH、总氮和有效氮均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呈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之外的4种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鲜叶品质指标总体趋势为御茶园>龟岩>旗山。御茶园鲜叶的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分别是旗山的1.93、1.64、1.57和1.54倍。除咖啡碱外,6个品质指标与土壤pH、氮磷、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钾、有机质和其他5个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大多品质指标与生长光合指标呈负相关。总之,高氮使局部土壤pH上升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虽有利于茶树生长,但降低了其他酶活性,使养分循环转化利用降低,进而影响了叶片光合作用,降低了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品质下降。因此,应以“减氮控磷补钾,增加有机质”为管理措施,以提高武夷水仙品质。  相似文献   

12.
皖南茶桕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晓澜  丁瑞兴 《茶叶科学》1989,9(2):109-116
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乌桕复合生态系统土壤肥力水平比普通茶园有明显提高,主要反映在土壤三相组成、有机质含量与质量、水解酶系活性和有效养分库容量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认为茶树—乌桕复合生态系统值得在皖南以至江南丘陵茶区试行和推广。此外,还对茶园土壤肥力指标及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管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微生物是土壤质量和健康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探究热区不同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海南省白沙县有机茶园(organic tea plantations, OTP)和常规茶园(conventional tea plantations, CTP)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3C-核磁共振(13C-NMR)生物标记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来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中有机碳化学组分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的变化,明确有机管理和无机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烷基C、O-烷基C、芳香C和羧基C)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无机管理相比,有机管理显著改变了茶园土壤中养分含量。有机质(SOM)含量增加了47.86%,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别增加了37.40%和100%(P<0.05)。硝态氮(NO3--N)含量显著增加了78.80%(P<0.05),总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显著降低(P<0.05)。(2)有机管理增加了茶园土壤中烷基C和O-烷基C的相对含量。同时,脂肪族C/芳香C的比值也高于无机管理茶园。(3)有机管理茶园土壤中的总磷脂脂肪酸含量(PLFAs)增加了29.70%(P<0.05),且细菌、G-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无机茶园(P<0.05)。(4)RDA分析表明,茶园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到土壤总氮(TN)、总钾(TK)、烷基C、O-烷基C和羧基C含量的影响(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组分中烷基C与总微生物量、真菌、放线菌和菌根真菌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O-烷基C与微生物中真菌、细菌和真菌/细菌的比值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对茶园有机管理能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的脂肪化程度,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周转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境内的核桃树间作年限为6、10、15、30a的茶树-核桃间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取距核桃树主干1、2、3 m处的0~20 cm表土层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和相对应的单作茶园土壤为供试样,测定了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核桃树种植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pH呈增加的趋势,核桃树种植年限为30 a的土壤pH接近或大于7.0;核桃树间作年限为30 a的间作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均显著小于单作茶园中的含量;随着核桃树间作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中的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对茶树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会导致茶树不能较好生长和茶叶品质下降。因此,不宜将二者相间种植或将核桃树作为茶树的遮荫树利用。  相似文献   

15.
长期培肥下红黄壤区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黄壤区茶园长期培肥试验,研究不施肥、全量化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量化肥+豆科绿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等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肥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特别是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可显著增强这3种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82、7.73、0.33倍,而长期施用化肥对这些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则较小。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含水量、茶树株高及茶叶产量与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这些酶对培肥模式的变化反应灵敏,可作为红黄壤区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和茶树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而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弱,该酶活性不能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更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增加茶树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区试验,探索化肥减施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芒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速效磷含量顺序均为:常规施肥>化肥减施20%>有机肥替代20%,但化肥减施20%和常规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有机肥替代20%处理的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顺序为:常规施肥>化肥减施20%>有机肥替代20%,化肥减施20%处理土壤酶活性均与常规施肥处理无差异显著性,有机肥替代20%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真菌、放线菌数量顺序为:化肥减施20%>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20%,差异不显著;细菌数量顺序为:有机肥替代20%>常规施肥>化肥减施20%,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林地转变为茶园的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铁观音主产区安溪县10个乡镇38个茶园表土及相邻的林地进行调查,研究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每年平均下降0.031个单位,由林地土壤的4.81下降到茶园的4.17,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与林地相比,茶园土壤pH在4.0~4.5区间的样本比例增加27.0%,pH<4.0样本比例增加36.8%,并显著提高交换性酸、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含量。林地转为茶园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29 g·kg-1、33.39 mg·kg-1、59.06 mg·kg-1、29.75 mg·kg-1,土壤C∶N下降5.67,均达显著差异水平。随着茶园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土壤pH变化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茶园土壤pH若下降1个单位,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平均可累积63.92、52.45、55.84 mg·kg-1,其中茶园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已达到环境临界值,存在对环境造成磷素污染的风险。调查结果表明,安溪县茶园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并进行针对性配方施肥,可减缓茶园土壤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丽水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丽水市名茶及普通茶相应茶园土壤养分指标、茶叶品质指标,并运用dps3.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秋茶品质最关键的土壤养分指标是速效氮含量,它与5个茶叶品质指标存在相关性;其次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它与茶叶中的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呈线性相关。春茶品质主要受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丽水市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较高,这是该地区茶叶具有较高品质的主要原因。应保持有机肥、氮肥适量施用,配施钾磷肥,促进茶叶产量及品质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枯草芽孢杆菌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后的土壤养分与酶活性间的关联性,以K326为材料,开展了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不同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烤烟移栽以后,(1)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碱解氮和有效磷、钾含量则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且烤烟移栽后45 d达到最大值;(2)土壤脲酶活性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移栽后90 d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低-高(60 d)-低-较高(90 d)"的规律性变化;蔗糖酶活性出现"较高-低(60 d)-高(75 d)-高(90 d)"的规律性变化;(3)通过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钾含量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在移栽后45 d对有机质和碱解氮,以及移栽后60 d对速效磷和钾含量影响最大;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在移栽后60 d和75 d,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和钾的含量影响最大。植烟土壤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有着良好的效果,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养分与酶间相互作用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菜园土为试验对象,设计5个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处理,于2016年11月下旬至2017年5月下旬在海南文昌进行大田试验,探讨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比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辣椒果实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大小依次为0.7M>0.5M>0.3M,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有机肥替代比例越高,土壤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就越高;5个处理试验饱和含水量大小依次为0.7M>0.5M>0.3M,土壤容重大小依次为0.7M<0.5M<0.3M,土壤总孔隙度大小依次为0.7M>0.5M>0.3M,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有机肥占比的增加,土壤的物理性质依次得到相应改善;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大小顺序皆为0.3M>0.5M>0.7M,说明0.3M处理为土壤酶活性最高且有机肥配比最适处理;0.7M处理中果实氮、磷、钾养分最高,钙、镁中量元素养分差异不显著,说明与有机肥配比关系较小。此结果说明有机肥替代30%无机肥能保持土壤酶活性,有机肥替代70%无机肥不仅能保证果实养分含量,而且能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