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森林火灾预防和扑灭是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我国林业建设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森林火灾有效的预防和扑灭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森林火灾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地区林业结果以及危险源建立火灾预防扑灭处理方案,确保森林火灾预防更加有效。本文笔者针对森林火灾原因以及预防扑灭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中以笔者所在广西国有钦廉林场为例,总结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对其预防和扑灭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森林消防物资储备是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的物质基础.该文针对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的特点、规律,运用信息熵原理,构建森林消防物资储量优化模型,为今后森林消防部门合理储备森林消防资源提供了合理的计算方法和科学的依据,从而确保森林消防物资储备更加切实合理、科学高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对新疆北疆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以期提高北疆林区森林防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方法]利用北疆地区1994~2008年森林火灾资料、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北疆林区近15 a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森林火灾变化规律.[结果]近15 a来,北疆林区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年际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结论]气温升高、年降水量波动差异增大,导致森林可燃物积累增多和干燥易燃等因素是北疆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呈增高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气候变化对北疆林区森林火灾有潜在增加的趋势,林区森林防火形势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夏季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思玉  李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51-1553
根据1999~2008年的森林火灾统计资料,对我国夏季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在年、月时间尺度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6月份森林火灾最多,8月份次之;从空间上看,华中和西北地区近年来夏季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直线增加,西南和华南地区夏季森林火灾呈现出周期为4~5年的周期性波动,华北地区夏季森林火灾无明显变化规律,华东地区夏季森林火灾较少,东北地区夏季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四川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森林火灾质心和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四川省的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四川省森林火灾频次从内到外逐渐增多,从北向南线性增加,从西到东呈"U"型曲线上升趋势;森林受害面积则主要集中在南部,从北向南、从西到东都呈线性上升趋势。森林火灾频次质心在经纬度上都有明显的偏移方向;而森林受害面积质心则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森林火灾频次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而森林受害面积的空间正相关性则较弱。根据研究结果,可对全省采用分区、分级的森林火灾管理政策和措施,以优化防火资源的有效空间配置,提高森林火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森林火灾的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引发林区社会治安混乱和打破生态环境的平衡。从一定意义上讲,不可能完全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甚至将森林火灾扼杀在初始阶段。基于此,从山区森林火灾的特征出发,分析山区森林防火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山区森林防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遵义县近年来森林火灾较多,本文从森林火灾的危害、扑救方法和预防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是近几年遵义县的森林防火工作的总结和剖析,对预防森林火灾以及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保护绿水青山,森林防火是目前林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森林火灾的三大要素有:可燃物、火源和火险天气。本文通过对森林可燃物与森林火灾关系的探析,找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措施,为护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不仅带动了林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也直接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在森林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经常发生一些森林灾害,其中森林火灾具有破坏性大、突发性强、扑救难度高等特点,成为了森林保护工作的防范重点。新时期的森林火灾发生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将森林火灾的经济和生态损失降到最低,成为了林业部门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伊春林区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火灾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伊春林区近43年来气候及森林火灾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3年来,伊春林区气温呈增高趋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各季节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幅度不同;年与各季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年平均风速与年降水量反位相配置导致的森林可燃物积累增多和干燥易燃等因素是伊春林区森林火险和火警呈增高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有潜在增加的趋势,林区森林防火工作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森林资源更加重视。森林资源是人们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与人类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而森林火灾可以对森林资源安全产生严重的破坏。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会影响经济,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只有对生物防火林带的效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态安全性,降低火灾的发生几率,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火灾是危害性很强的几大自然灾害之一,一旦发生会给国家的经济、环境和人员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何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对国内外森林火灾预防做法的考查,从体制、人员、设备和教育等方面提出预防森林火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分析森林火灾的发生原因、影响森林火灾发生蔓延的因素、森林可燃物的分布特点及燃烧特性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森林火灾预防主要技术措施:从阻隔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入手,强化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从而达到预防森林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森林防火对于森林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森林火灾时有发生,这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害。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森林防火这方面,至于如何贯彻落实森林防火这方面呢?我们要从整体森林防护出发,因为如果遗漏了哪一个环节,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森林防护全过程包括从最开始的森林形成到森林主伐为终止这么一个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措施,因为一旦其中的任  相似文献   

15.
李彬  朱宁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136-137
介绍了森林火灾的危害,分析了火灾频发的原因,建议从加强宣传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16.
森林火灾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干扰之一,也是森林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多源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探测中应用,使得森林火灾的早期探测与实时监测成为可能,遥感技术已成为森林火灾监测和防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相关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从灾前、灾时、灾后3个阶段,分析了遥感技术和方法在森林可燃物调查及载量评估、火场态势监测、火险等级预测预报、火烧迹地识别、火后森林受害评估以及植被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现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森林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多源多尺度遥感探测技术如将无人机、雷达、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等互相结合,多方位进行森林火前火后监测,为火险等级预报、森林火灾防控、火后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席文彬 《农民致富之友》2014,(2):114-114,247
从森林防火的现状到火灾的成因然后分析到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燃,让大家意识到森林火灾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认识和责任感,使森林防火工作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8.
根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要求,针对辽宁省森林火灾普查工作,对森林火灾普查方法进行了探讨。为了摸清辽宁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底数,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的特点,对辽宁省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方法进行研究。对森林可燃物、森林野外火源、历史森林火灾、森林火灾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区划,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治区划。森林火灾普查对推进森林火灾综合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森林火灾的火源类型、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技术和扑救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以为更好地控制森林火灾,积极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简析预防森林火灾的主要营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营林技术诱因,森林火灾概述中国森林资源十分匮乏,全国森林覆盖范围进展不到14%,我国也是一个多森林火灾的国家,每年火灾次数平均达到5000次左右,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根据火灾对林木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可将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特别重大森林火灾4种。而森林火灾的产生需要:森林植被圈、火源圈和气象圈的同时存在,即:森林固有可燃物在外来火源的刺激下,通过空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