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毛竹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华 《林业科技开发》2002,16(Z1):26-27
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影响竹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方面,竹林立竹密度、径级等生态构件及林下植被是系统生物量形成的关键因子.作者应用生态分室原理并进行试验处理,调查不同立竹密度和经营方式等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立竹各器官以竹秆生物量为最大,竹根最小,差异显著,并随立竹径级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林分立竹密度增大,林分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加幅度可达2.28倍;林下植被生物量具季节性变化规律,竹阔混交林林下植被丰富,生物量大,自肥功能强.为此,建议采用竹阔混交林经营模式,增加现行毛竹林经营中的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2.
历时10年对大径级毛竹林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大径级毛竹林发笋率、成竹率和大径级新竹数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加1.30倍、1.31倍和16.07倍,大径级新竹数量占成竹总株数平均值为62.8%;大径级毛竹林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分别为12.28 cm、17.03 cm,平均枝下高和最大枝下高分别为8.95 m、13.0 m,立竹密度平均达到4 705株/hm2。大径级毛竹林中,产材量和各解析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均随大径级毛竹比重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径级越大其增长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企业(专业合作社)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赤水河流域毛竹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及竹乡乌骨鸡养殖技术。结果表明:1)毛竹母竹林、丰产林、低产林和社区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别为68.35 t/hm~2、67.90 t/hm~2、20.81 t/hm~2和56.18 t/hm~2,分别是地上植被生物量的45.39%、37.26%、10.84%和36.03%,其中灌木、草本及枯物层植物生物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7.21%~74.68%、4.28%~10.24%和19.83%~32.54%;不同类型毛竹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组成指标、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指标差异显著。2)林下植被生物量受毛竹林植被一土壤系统的综合影响,与部分表层土壤理化指标、林分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指标呈显著相关,林下植被生物量增加有利于毛竹林地土壤综合肥力提高,林下养殖竹乡乌骨鸡除减少林下植被生物量外,还可能增加表层土壤扰动、减少生物多样性和导致地力衰退。3)毛竹林下养殖竹乡乌骨鸡成倍增加林地产值,适宜750~1500只/hm~2、每年1~2轮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标准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Patrick指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和Gini指数,分析了6毛竹4杉木、8毛竹2杉木、7毛竹3木油桐、10毛竹、9毛竹1樟树5种毛竹林下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5种毛竹林灌木层植物物种数依次为34、38、47、46和14种,共有102种;草本层依次为53、34、47、39和24种,共有121种;林分相似性结果显示,5种毛竹林分间差异较大;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表明,5种毛竹林下植物多样性有差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最高为7毛竹3木油桐,最低为9毛竹1樟树;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最高为7毛竹3木油桐,最低为8毛竹2杉木。综合分析表明,在闽西北丘陵地毛竹林中,7毛竹3木油桐的林下植物多样性最高,该类型能够促进毛竹林灌草植物多样性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毛竹林枯落物层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山区4种密度毛竹纯林枯落物层的储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吸水速率、有效拦蓄量等水文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毛竹林枯落物储量、厚度及自然含水率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林分枯落物储量为3.98 6.00 t·hm-2,其中,以3 000株·hm-2的林分枯落物储量最高。(2)4种密度毛竹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317.09%347.58%,密度为3 000株·hm-2时,毛竹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达到20.70 t·hm-2。(3)4种密度毛竹林枯落物层持水量(S)与浸泡时间(t)的关系为S=alnt+b(a为方程系数,b为方程常数项),其吸水速率(V)与浸泡时间(t)的关系为V=ctd(c为方程系数,d为方程指数);在0 4 h内枯落物吸水速率急剧下降,4 h后明显减缓。(4)密度对毛竹林枯落物水文特性有一定影响,选择适宜的营林密度对于提高毛竹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崇阳县毛竹为研究对象,在4种密度(1 300±100株·hm~(-2)(D1)、1 900±100株·hm~(-2)(D2)、2 500±100株·hm~(-2)(D3)及3 100±100株·hm~(-2)(D4))毛竹林分内对其主要生长因子进行了实地调查以研究毛竹林分密度效应。结果表明,虽然密度对退笋率影响不显著,但对毛竹的出笋率和成竹率有显著影响,二者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竹林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3.18~7.10),不同密度毛竹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胸径在10.75~11.75 cm,不同密度毛竹胸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竹高在12.96~13.33 m,不同密度毛竹竹高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株数按径级分布与株数按树高级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7.
2013年夏季,我国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毛竹林受灾严重。通过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了高温干旱后毛竹林的受灾状况以及灾后竹林的自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在高温灾害发生以后,胸径较大的毛竹抵御灾害的能力高于胸径较小的毛竹;受灾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80%以上分布在竹秆中,因此竹枝和竹叶受损对毛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大;毛竹林受灾后的恢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灾当年新生竹的株数。因此,在毛竹林经营中应加强林地的水肥管理,培育大径竹材,同时应保持较高的立竹密度和较多的新生竹数量,以抵御旱灾并加快林分的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省毛竹主要分布区的赤水河流域,利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研究了毛竹林径级同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的关系,研究表明毛竹林土壤呈A层>B层趋势的指标有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最小持量、有机质、全N量、全P量、阳离子交换量、水解N量、有效P量、速效K量和交换性盐基量,呈A层相似文献   

9.
采用2006年贵州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毛竹小班资料,将赤水河流域毛竹林按平均胸径和密度指标划分为3等级、5亚等级,其中高径级-高密度的丰产林类型面积不足1%、其余为中低产林分.海拔高度、岩组、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岩石裸露率和杂木蓄积量对毛竹林平均胸径的影响具有区段性与显著性,为赤水河流域毛竹丰产林建设与低产林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龄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渝东重庆石柱林场不同林龄(8a、20 a、30 a)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尾松的胸径和树高在幼龄林(8a)和中龄林(20a)生长速度最快,材积量则在成熟期(30a)达到最大.②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和总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树干的生物量增长速度最快,在成熟期最高,达到72.68%.③各林龄马尾松林内,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和林地地上总生物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并占有绝对的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重则逐渐降低.④马尾松林的地上部分各林层的净生产力在中龄林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和成熟林则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灌木层;乔木层生产力在地上总生产力中占绝对比重.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泰宁县大田乡选择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毛竹林分,即模式A为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树冠投影比5∶5)、模式B为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树冠投影比8∶2)、模式C为毛竹纯林、模式D为毛竹杉木混交林,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毛竹林分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林分的毛竹胸径、竹高等生长因子差异显著,阔叶混交林的毛竹平均单株生物量、胸径和竹高值较高;毛竹单株器官生物量以竹秆所占比例最大,达46.81%~54.27%,其中以模式B的最高;毛竹单株总生物量最大的为模式A,达34.98 kg/株;毛竹群落总生物量最大的为模式D,达139.42 t/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程度人为干扰下毛竹林下植被的群落组成结构,研究了人工干扰对毛竹林下植被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选择了人工干扰程度不同的9个样地,并在每个样地中设置样方,测量植被的多样性,调查植被的种类、株数等,同时计算其重要值、丰富度指数(S)、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Alatalo均匀度指数(E)。结果表明: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的毛竹林群落科属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中度干扰下毛竹林植被的科属种数目最多,轻度干扰次之,重度干扰最小;而乔木层物种数在轻度干扰下最多,灌木层物种数在中度干扰下最多,草本层物种数在重度干扰下最多;毛竹林乔木层和灌木层中S、D、H、JswE值总体上均呈现出中度干扰最大、轻度干扰次之、重度干扰最小的变化趋势,但草本层中各项指标值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保持适度的人为干扰、维持植被多样性对竹林经营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油松林和侧柏林进行踏查,并根据地型、林分因子的差异性设置21块样地,调查样地的林分、地型因子及可燃物负荷量,进行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针叶林整体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枝下高呈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正相关,1h,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郁闭度呈正相关;对油松林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呈负相关,1h,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海拔、平均树高呈正相关;对侧柏林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树高呈正相关,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正相关,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郁闭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17.
毛竹大小年竹林转为均年竹林可明显增加竹材和竹笋产量,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文章在分析毛竹林大小年形成原因及均年竹林增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均年竹林高产培育技术措施,以期为毛竹低产竹林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毛竹工业用竹材林高效培育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满足竹材加工企业对大径级、长枝下高、小尖削度优质原条竹不断增长的大量需求,实施了以立地条件选择、林分结构调控和林地土壤管理等为核心技术的毛竹工业用竹材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措施,通过3 a来3种类型示范基地竹林的技术效果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结构显著改善,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立竹度、新竹平均胸径较对照分别增加41.2%、35.7%、38.6%,9.4%、11.3%、8.4%,立竹整齐度、均匀度分别达7以上和6以上;竹材质量显著提高,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立竹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分别较对照增大5.5%、6.2%、5.3%,6.2%、5.6%、10.2%,3.4%、11.1%、9.9%,尖削度值均为0.4以上,立竹尖削程度下降;技术增产效果显著,毛竹纯林、竹杉混交、竹阔混交林竹材、竹笋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82.6%、76.7%、47.7%,24.4%、22.2%、38.1%。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赤水河流域毛竹林的生产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尿素和不同氮、磷和钾配比的复合肥B、C、D对毛竹林出笋成竹、新竹质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尿素对毛竹林成竹量和枝叶生物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20.17%、130.70%、93.49%、114.03%、111.37%、113.74%,表现出生物量上升而新竹质量降低的效果,生产上需慎用; 2)复合肥B对毛竹林的新竹胸高断面积、秆材量、枝叶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12.50%、121.69%、101.76%、125.69%、126.41%、125.81%,表现为新竹质量和生物量上升,适宜于培育大径用材林; 3)复合肥C对毛竹林各项生产力指标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01.42%、118.28%、100.10%、118.80%、119.07%、118.89%,适宜于培育笋用林和笋材兼用林; 4)生产力综合效应指数大小呈复合肥B (682.63%) > 复合肥C(476.35%) > 尿素(445.26%) > 复合肥D(261.37%) > 对照(100.00%)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