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寻找防治大豆疫病的新型生物农药,离体条件下测定申嗪霉素对大豆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的释放和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043 6、230.370 1和0.726 5μg.mL-1,但对孢子囊形成没有抑制作用。说明申嗪霉素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防治大豆疫病主要措施之一是使用甲霜灵,但由于其作用位点单一,病菌易对其产生抗性突变,为选出可替代甲霜灵的新型杀菌剂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采用多位点杀菌剂氟吗啉,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氟吗啉等3种杀菌剂对供试大豆疫霉菌各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吗啉对所测定的菌株4个发育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氟吗啉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EC50值为0.1906μg/mL,EC95值为0.4735μg/mL;在0.5μg/mL浓度下对大豆疫霉菌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低于达到相同抑制效果的金阿普隆和甲霜灵;说明该药剂在离体条件下能够有效抑制大豆疫霉菌的生长,效果好于金阿普隆和甲霜灵。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新型生物农药,测定了农抗万隆霉素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39.22μg/mL、335.63μg/mL和22.13μg/mL。离体叶片测试发现,浓度高于1.25mg/mL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性的抑制效果达60%以上。农抗万隆霉素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明显的抗生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环己酰亚胺对烟草疫霉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环己酰亚胺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环己酰亚胺浓度为5μg/mL时对烟草疫霉菌的孢子萌发已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为20μg/mL时抑制率达100%;环己酰亚胺能够抑制烟草疫霉菌丝的生长,在燕麦片培养基平板上,4μg/mL和8μg/mL的环己酰亚胺抑制效果达到84.0%和98.5%;在盆栽试验中15μg/mL的环己酰亚胺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为75%.  相似文献   

5.
采用农抗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形成、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游动孢子产生、休眠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万隆霉素处理的菌丝产生的膨大菌丝体、游动孢子囊产生的数量均相对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破裂,形状不规则。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孢子形成量抑制的EC50为2.5955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为1.5624μ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五倍子(Galla chinensis)提取物中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有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运用石油醚、苯、95%乙醇、50%乙醇和25%乙醇对五倍子进行依次连续分步提取,并对各步所得提取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3种不同浓度乙醇的提取物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无显著差异,提取物浓度为100μg/ml时抑制率达55.95%~64.75%;而浓度为100μg/ml的苯和石油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均在20.00%以下,显著低于乙醇提取物。将各浓度乙醇提取物合并,运用明胶沉淀法得到其中的单宁,浓度为100μg/ml时,单宁和非单宁成分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50.63%和0.59%;同一剂量下五倍子单宁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08.23、11.22μg/ml。[结论]该研究为更好地在有机马铃薯生产中开发利用五倍子防治晚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5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400 g/L 氟硅唑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嘧菌酯乳油、20%丁香菌酯悬浮剂及1.6%噻霉酮水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毒力.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400 g/L 氟硅唑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嘧菌酯乳油的抑菌效果较好, EC50分别为0.01511μg/mL、0.03183μg/mL、0.09088μg/mL,而常用药剂20%丁香菌酯悬浮剂和1.6%噻霉酮水剂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弱, EC50分别为17.35152μg/mL 和1.99169μg/mL  相似文献   

8.
具蛇床子素母体结构衍生物JS-B对辣椒疫霉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体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具蛇床子素母体结构衍生物JS-B对辣椒疫霉菌丝干重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 43.74 μg/ml 和 86.03 μg/ml.JS-B使用浓度为 400.0 μg/ml 时对辣椒疫霉表现为杀菌作用.扫描电镜研究表明JS-B能够使辣椒疫霉菌丝呈现干瘪和皱缩的现象.透射电镜研究表明JS-B能够破坏辣椒疫霉菌丝线粒体,使细胞核浓缩,细胞内出现囊泡,且细胞器畸形.在加入JS-B前添加终浓度为100.0 μmol/L的葡萄糖能显著减少辣椒疫霉游动孢子的破裂.  相似文献   

9.
<正>为分析辣椒根系分泌物与抗疫病的相关性,测定了4个不同抗性辣椒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辣椒疫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辣椒疫病表现抗病的PRMND和DNP56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辣椒疫病表现高度感病的科星6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获得有效抑制大豆疫霉菌的植物源杀菌剂研制使用。[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植物的水提液和乙醇提液在浓度为0.01、0.05和0.10 g/ml时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5种供试植物的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效果均优于水提取物;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大麻和苏子,蒲公英和艾草抑菌作用效果甚微。[结论]供试植物苍耳和大麻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蛇床子素结构修饰物JS-B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测试了蛇床子素结构修饰物JS-B对7种常见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对JS-B最敏感,其EC50值为41.78μg/ml。以蛇床子素为对照,测定了JS-B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释放游动孢子三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显微观察发现:JS-B能够引起辣椒疫霉菌丝形态发生异常,而蛇床子素处理的菌丝形态则无明显变化。不同酸度对JS-B和蛇床子素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者在pH值为5~9时抑菌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12.
五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孢子囊直接萌发、间接萌发(释放游动孢子)及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均比较好,而对孢子囊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和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孢子囊直接和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浓度在5μg/m L以上时抑制率均为100%。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浓度在20μg/m L时几乎能完全抑制孢子囊的直接萌发或间接萌发,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对孢子囊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游动孢子的萌发对5种药剂较为敏感,1μg/m L的药剂浓度就能使游动孢子萌发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3.
大豆疫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生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根围土样中筛选得到对大豆疫霉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4株,经平板测定,生防菌株BY-2的防效最好,达79.00%;对其不同发酵时间的代谢液活性进行测定,发现72 h代谢液的抑制效果最佳,达到40.93%。BY-2代谢液能显著抑制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为39.89%~57.71%;其挥发性物质能显著抑制疫霉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为81.70%~91.94%。离体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BY-2菌液处理对大豆疫病具较好的防治效果,离体叶片防效和盆栽防效分别为63.38%和75.01%。此外,用BY-2活菌液灌根大豆幼苗的鲜重、干重、根长和茎长显著增加,表明生防菌株BY-2能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紫外线照射供试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诱发突变,研究紫外线对大豆疫霉菌生物学性状、抗药性、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动孢子的相对存活率随照射距离及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紫外线照射使大豆疫霉菌生长速率、生存能力、生殖能力、致病性等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诱导大豆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最佳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疫霉菌中难在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囊的菌种之一。对诱发大豆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0种方法除了MSS溶液法外均能诱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其中以土壤浸出液法和皮氏液加土壤浸出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的时间最短,游动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出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大豆疫霉菌产生孢子囊难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YL001发酵液不同粗提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骞  刘霞  何军  许贤  张兴 《西北农业学报》2006,15(6):229-232
采用不同溶剂对YL001发酵液进行提取,以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抑制孢子萌发试验法离体测定了不同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氯仿粗提物在离体条件下能显著抑制多种供试真菌菌丝的生长,其对辣椒疫霉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63.58μg/mL和77.21μg/mL;正丁醇粗提物能显著抑制供试真菌孢子的萌发,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0.445μg/mL;盆栽实验表明正丁醇粗提物比氯仿粗提物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达82.4%和75.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和黑龙江省部分主栽大豆品种测定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以大豆疫霉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为亲本,建立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无性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测定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对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但对国际标准鉴别寄主不致病。控制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某些致病基因在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中发生变异,而其他致病基因遗传稳定。【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具有美国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所不具有的更为复杂的遗传多样性,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鉴别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控制大豆疫霉菌的致病基因分布在不同位点,有的遗传稳定,由纯合的核基因控制;有的遗传不稳定,由杂合核基因或细胞质基因控制,其有性和无性后代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离体生测的方法测定了F500、氟吗·锰锌和甲霜灵对大豆疫霉菌野生型敏感菌株及抗甲霜灵菌株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孢子囊的形成、游动孢子的形成和释放及卵孢子的形成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F500和氟吗·锰锌的抑制作用优于甲霜灵,F500和氟吗·锰锌对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甲霜灵对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药剂浓度为50μg·mL-1时,F500和氟吗·锰锌对抗性菌株的抑制率分别为97.9%和100%,EC50为0.0002μg·mL-1和0.5525μg·mL-1,甲霜灵对抗性菌株的抑制率为仅为60%,EC50为8.5024μg·mL-1,甲霜灵与F500和氟吗·锰锌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水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辣椒疫霉菌、立枯丝核菌、番茄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大豆疫霉菌、番茄叶霉菌、烟草赤星病菌及玉米小斑病菌为供试菌种 ,用 30种中、草药的水提取物对其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大蒜提取液对立枯丝核菌、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10 0 % ;猪胆汁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93.2 2 % ,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80 .94 % ;金银花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10 0 % ;连翘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76 .10 % ;L S- 1为本课题组自行研制 ,由苦参、黄柏、蛇床子等 10余种中药组成 ,其对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及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为 10 0 % ,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81.4 6 %以上 ,在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中对番茄枯萎病菌、番茄叶霉及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 90 .71% ,85 .71%和 77.14 %。  相似文献   

20.
陕西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陕西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将引起陕西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利用一套鉴别寄主,通过常规抗病性鉴定技术,对陕西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测定了12种常用的防治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陕西辣椒疫霉菌分离物属于生理小种3;不同供试药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的是辣椒病菌清和活康壮,EC50分别为252.76 μg/mL(r=0.8669)和376.18 μg/mL(r=0.9304);对孢子囊萌发抑制效果较好的是69%烯酰吗啉WP和80%代森锰锌WP,EC50分别为317.61 μg/mL(r=0.9767)和421.70 μg/mL(r=0.9573);60%椒霸菌毒克星WP和50%扑海因WP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