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兆华 《农业考古》2005,(1):4-6,45
农业起源的文献回顾人类怎样从采集果蔬、狩猎禽兽、捕捉鱼蚌为食 ,转变至种植、饲畜、制陶、纺织等所谓攫取经济进入计划经济的动机、过程 ,迄今虽有不少论说 ,传统的中国人相信农业的发明与神氏氏有关。如《周易·系辞》 :“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 ,以利天下。”《逸周书·考德篇》亦曰 :“神农之时 ,天雨粟 ,神农耕而种之 ,作陶冶斤斧 ,破木为耜钅且 ,以垦草莽 ,然后五谷兴。”《孟子·滕文公》则曰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 ,禽兽逃匿。”近代考古学研究则推定至今八千至一万年前 ,进入新石品时代人类开始制作石…  相似文献   

2.
粒食是人类最早的食用粮食的方法,也是我国人民现今的主食方法之一,因此,从古今粒食可以看出粮食加工业发展的脉络。粒食始于何时《天工开物》中说:“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白虎通义》中说:“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五蠹篇》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武梁祠汉画像石"神农执耒图"的研究,分析得出神农是广大劳动女性的化身,并从考古学、文字学考证耒的发展历史、形制及主要功能,揭示了耒在农具史上的地位及其在文字发展方面的影响,指出"神农执耒图"中神农所执之耒是后世改进的形态,耒耜其实是由耒和耜两种独立的原始农具结合演化而成的一种复式农具。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上古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以来,农具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农学和农业生产水平;至汉代,区种法下的精耕技术发展,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至现代,农业机械的发明和使用,农业进入机械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生产阶段,并逐步...  相似文献   

5.
由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未耜经》,是一部专门记述农具的作品。全篇文章除最后对“爬”、“(石历)(?)”等三种农具略作了一些介绍外,十分详尽地记载了唐代的重要农具——犁。我国历代农书,多以讲农艺为主,即使像《王祯农书》将农具作为重要内容编进书中,也仍然只是全书的一部分。《耒耜经》专讲农具,这在古农书中是不多见的。全篇分量不大,连序文在内,总共六百三十三字(没有断句)。文字虽少并有些古奥,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对犁的各部结构,使用功能,尺寸大小,所用材料等都作了详细而准确的记述,以致直到近代阎文儒先生还可依此文的记载复制出唐代犁来。《宋耜经》中所记述的“犁”、“爬”、“(石历)(?)”,“磟碡”等四种农具(有人说是五种,不确),都沿传到今天,还在许多农村有效地应用着。  相似文献   

6.
耒耜的形制及作用等问题,一直是聚讼之府,历代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定义农器,后人不加辨别加以引用,造成诸多舛误。根据历史文献及相关的考古资料,笔者以为,耒与耜初为不同的农具,随着铁器应用以及在农具刃部套嵌金属刀做法的普及,传统的耒、耜已消失不存,一种新出现的"歧头两金"农具,继承了耒、耜的形制及特点,因"歧头"具有耒的特点,套嵌的"金"与耜相似,这种农具便被附会为"耒耜"。耒耜虽在魏晋已逐步消亡,但作为上古农业代表,享有了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耒耜考(续)     
三文字上的耜及其形制耜字异体甚多。小篆作相,或作枱、鈶,籀文作(枲辛),或作耛,经传作耜,《广雅》作铝,从耒,从木,从金,即表示三种意义:(1)耜之形式舆用途近于耒,(2)木制之耜,(3)金属制之耜。从(?)即耜之本字。(?)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铜器以均作(?):  相似文献   

8.
耒耜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文字上的耒二、耒的形制三、文字上的耜及其形制四、耒耜通行的区域五、耒耜名称的混淆六、古代耕作情况七、牛耕的兴起与末耜的遗存《耒耜考》是徐中舒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近代研究农具史的重要作品,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原发表于1930年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册。时过五十年,现在的中青年农史研究者不大容易读到这篇论文,经徐教授同意,特地重新发表,供大家学习、研究。文字经徐老重新校阅,附图遵作者之嘱,由本刊略作调整、加工。全文约二万五千字左右,分两次载完。  相似文献   

9.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10.
天野元之  李伯重 《农业考古》1990,(1):237-246,259
殷周以来的耕具,是适应于柔软、肥沃的华北黄土土壤、以手推或足踏来剌土起土的耒与耜。而挖掘所用的钁、斫,限于文献中所见,则是在周代才作为除草工具出现的。在今天,钁、斫作为耕翻地之用,仍用于零碎的耕地,出现了分化为各种形状的“镐头”。然而,钁、斫自何时起被用来耕翻,尚不清楚。惟一可说的是,从人体本身的力学作用考虑,耒耜形式的“推”法比钁斫形式的“挖”法更早使用。耒耜的顶端和柄是垂直连接的(实际上也会有些倾斜)。与此相反,如连接钁、斫的顶端与柄,在连接的角度方面,却  相似文献   

11.
谷仓罐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蠋有着悠久的经济发展历史。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发明了耒、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管子·轻重篇》)使我国先民开始由采集渔猎的游移生活过渡到农业经济的定居生活。所以神农被人民尊为地皇,历来奉为农神祭祀。从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人民所经营的主要是种植五谷、豢养六畜的农业经济。农业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充足的粮食储备,所以“劝农桑”、“广积粮”历来是兴国明君的经济主策。我国古代很重视对粮食或谷种的贮藏,反映先秦社会的《礼记》载有“仲秋之月,穿窦窖,修囷  相似文献   

12.
周耜略议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周又是一个靠农业兴起的民族。在《诗经》周代农事诗中,许多篇都曾谈到耜这种农具,例如西周初年诗《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良耜》篇:“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噫嘻》篇;“骏发尔私<应为耜>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灭商前后诗《豳风·七月》说:“三之日,于耜。”西周晚期诗《小雅·大田》也提到耜:“以我覃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的报刊、书籍中,在论及茶叶起源的问题时,有相当一些人说:“据《神农本草》(或《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或七十毒),得茶(或荼)而解之。”言之娓娓,颇能乱真!更有甚者,象煞有其事地考证起“日遇七十二毒”的可能性。此风时盛,渐及茶叶界外,延绵于海外,千口一辞,大有翕然景从之势。为此,是以不揣谫陋,为之疏通文字,辨正习风,考评如下,肯望指正。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毒”。首先见于托名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修务训》,原文如下:“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其后,晋·干宝《搜神记》,也有相似记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廊坊市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崔文顺先生到处参加学术会议,宣传他的“农物云”,这是华夏神农为了适应我国“四化”同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形势发布的又一力作。
  对于“云计算”这样的时髦词汇,是听说的人多深入了解的人少,要把“云计算”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一个产业,就需要产学研各界的极大努力,物联网亦是如此。云计算和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结合及应用,有实践体会深的人就更少了。为了把云计算与物联网相结合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崔文顺先生一直坚持参加中国云计算大会,连续五年每届必到,如饥似渴地向国内外专家学习,然后在农业农村领域进行探讨,结合农业的生物性、地域性、动态性、服务性和国情、民情。研发推出了华夏神农的“农物云”。  相似文献   

15.
把古文字“■”认作农具耜的象形,由来甚久。大致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通论。其实,这是颇多商榷余地的。由于当初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具很少,缺乏实物印证;古书记载农具又没有对它们形制的描写,描写或图样的出现在汉代以后;传世或出土的农具上又没有铭文,因此当时考订古代农具形制只能用汉代及其以后的说解,而用古文字资料作考证,还是一门新的学问。这样,根据后世的描述来考订商周以前的农具形制,自然多一层困难,其结论就不可能完满,甚至出现差错。以(?)字形来定耜形,再回过来用“园头平叶式”或短柄叶子形去寻求耜这类农具,结果极少数的实例巧合了,而大多数出土的农具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科学技术史大事纪要中国农业博物馆舒耕公元前59年(西汉)茶最早作为饮料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的传说。饮茶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汉宝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所撰的...  相似文献   

17.
徐中舒先生的《耒耜考》是我国近代研究古代农具的一篇重要著作,它结合文献、古文字和考古材料,对我国古代所使用的农具耒和耜的形制、演变、通行地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对某件农具的研究来达到复原古代农业场景的目的。其中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徐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旁征博引的文献运用能力、多方面论证的严谨态度等,给后学树立了治学之榜样;对某些甲骨文、金文的考释结果令人信服足成定论,从文献中推断出的某些结论也与今日考古学之发现不谋而合。为此,论文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然而时隔多年,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此基础上,《耒耜考》一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指正。在考古资料缺乏的时候,仅仅依靠少量文献和文字资料以及作者个人的理解和对材料的选择,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今天我们重读《耒耜考》,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思辨,才能促进学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更好的发挥这一论文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皆以《神农本草经》中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乃解”,《史记,辅三皇本纪》载:“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以作为利用茶叶和作为药料医病开始的唯一根据。依《白虎通义》的内容,从意义来说,所谓神农是指原始社会的初期农业阶段,人民开始食用植物时期的劳动人民总称,因此神农并非具体的一个人,也不是神。“得荼乃解”的荼字,若易以解释为现代茶树的茶叶,那么茶的始用无疑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但是“荼”“茶”两字,虽只有一划之差,而争论千年,迄今还未完全解决,得以确论。《说文解字》(汉代许慎)中只有“荼”字,  相似文献   

19.
宽则得众     
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得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要问题,因此就得搞好农业生产。谁要是能领导我们民族搞好农业生产,解决了吃饭问题,人民就拥护他、歌颂他、怀念他。于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就出现了神农、后稷、唐尧、虞舜和夏禹等人物。同样,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中哪一个领导集团能够搞好农业生产,让人民能生活下去,人们就支持他、拥护他。哪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如果把农业生产搞糟了、搞垮了,人们就要咒骂他、反对他,就要暴动,就要起义.他准得垮台。古人曾说得很清  相似文献   

20.
2004年 以 来 ,作 为 全 国 农 村 固 定 观察 点之 一 的 安 阳县 把“ 三 农 ”工 作 当 作全 县各 项 工 作 的重 中 之 重 ,认 真 贯 彻 落实中 央 一号 文件 和 河南 省委《 关 于促 进农 民增 加 收 入 的实 施 意 见 》 精 神 ,“ 多予 、少 取 、放 活 ”,对 促 进 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