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坤玲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2):84-87
中外翻译界对诗歌的探讨较多,争论的焦点在其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的比较,认为这三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诗歌翻译中总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谓译诗难全。 相似文献
2.
刀喊英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68-71
语言特殊性通常被看做不可译,它虽给翻译带来不少障碍,但带有语言特殊性的源语言仍有不同程度的“可译度”。能影响翻译“可译度”的语言特殊性很多,本文只从两方面,即修辞如双关、回文和头韵和不同的字形特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刀喊英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12-116
诗是否可译的争论已持续多年,学术界有些专家、学者作了否定回答。一些诗因与源语言的语言文字结合太紧密而无法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因此可译度很低,然而,这类诗是诗翻译中的特例。事实上,多数的诗还是可译的。客观说来,100%对等的诗翻译基本不存在,多数诗的可译度都在0~100之间浮动,从保留诗歌美学因素、诗歌翻译中的补偿方法两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4.
语言翻译是人类相互传承文明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然而语言的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大量存在于翻译的实践活动中。理清可译与不可译的辩证关系 ,有利于翻译中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诗问世千多年来,注释家蜂起,各家所见不一,是三章难解亦难译的诗。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本诗,于文中提出了“花人合一”之说,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阐述了作者这一观点:译诗者必须具有译诗的素质,诗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交际空间的不断缩小、人类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可译。 相似文献
6.
7.
游瑞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4):95-98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的整体, 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怡情性。翻译是一门高难的文化活动,而诗歌的翻译更是其中的难者。许渊冲评论文学翻译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他又将克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与其近年提出的“三美、三化与三之”构成一个比较完整务实又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若源语中的优秀特质能和生命机体的克隆一样被运用到目的语,那么诗歌“三美”就不仅可译,还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8.
柴纹纹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1):123-124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汉语是以意合为主,形合与意合是英语与汉语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通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例句比较汉语意合和英语意合的几种表现方式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他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何小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81-83,94
英语是一种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汉语则是一种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英汉语篇中省略现象十分常见。从形合和意合角度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以求更好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忽海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汉语中的“着”字,是一个常见的多音、多词性、多义的词,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因此,把汉语“着”字译成日语时,也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译法。本文按照“着”字的汉语读音、词性、词义的顺序,通过实例就它的日译问题进行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诗画之道修园林之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无论是山水诗、山水画艺术,还是相关的诗论、画论,都对园林艺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尤以诗画之禅旨的特色为园林中禅境的创造提供了基础。这些诗画的理想境界本身构成了园林审美境界与造园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叶邵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翻译是把源语表达的信息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要传译这一信息,有时须把源语的表达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中的形式变换是难以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甘文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1):98-99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笔者认为,文化内容的最大限度传达是判断采用何种译法的重要标准,因而汉语字、号的对等英译,人名的音译、意译、拉丁语译都是不同情境下可采用的不同技巧。 相似文献
14.
潘丽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4):81-82,85
在师范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赏识管理的正确运用更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效用。本文从民主性、公平性、准妥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赏识管理的内涵,另从激励效能、辐射效能、后发效能方面解释了赏识管理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姜耕玉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0(2):72-74
用减法,是造成中国艺术情境与意境的意味和空灵的秘诀。西方艺术也遵循“简化的原则”。中国写意画是“笔减而意繁”的典型个案。艺术用笔繁简相间,相辅相成,以繁简相生为妙。 相似文献
16.
刘力源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9-121
翻译是一门高级学科,翻译当中的语义等值问题更是学者们历来争论的焦点,如何达到语义等值更成了焦点中的热点。由于文化差异及表达习惯等原因,要做到语义完全等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采取适当的策略,就有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等值。本文试着从语义等值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可实现性、相对性及对策五个方面对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进行分析,证明作为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等值理论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覃海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6):101-1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的一笔无价财富.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走出国门,从而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中,口译相对于笔译和其他外宣资料能够让口译对象更加直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译的现场性、互动性和有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零翻译的使用,能够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术语在口译交流过程中高频率出现,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标签,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传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套译是辞书对英汉习语翻译频频使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归化策略的的观点为套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习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则可能制约套译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从而导致翻译的"归化过度"甚至"伪归化"现象,最终造成"病态译文"。 相似文献
19.
章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29-131
本文旨在通过对决定语言意义的具体语言环境,即直接语言环境、间接语言环境及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等三个方面进行全而的剖析,以期寻求如何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以及如何把原文的含义在译文中巧妙体现出来的应对策略,并因此强调说明语境对翻译选词的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