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遗传育种”实验室是在安徽省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农业部于1996年批准成立的省、部共建重点开放实验室。本室有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11人;其中:博士2人,在职博士生2人、硕士生5人、在聘硕士2人。该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由袁隆平院士、许智宏等13位专家教授组成。知名生物技术专家吴家道研究员任主任。 研究方向: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新品种选育,新资源、新材料的创建等基础性应用研究;同时有目的、有成效地为水稻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方法、技术和材料。主要研究内容: 1.水稻高产、稳产的产量构成因素,抗病性、抗虫性、抗障碍性环境、抗胁迫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及利用。 2.水稻广亲和性遗传机制及利用;突破亚种、亚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技术及其理论基础,挖掘优势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继玉米、高粱、水稻等大田作物杂种优势被成功利用之后,人类又将油菜杂种优势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创了以杂交种大幅度提高油菜单产的新纪元。八十年代初期,世界上第一个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秦油2号选育成功,并很快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仅仅十年时间,该品种已在全国推广2380万亩,增产十分显著。目  相似文献   

3.
水稻新品种藤877 中国农科院于1985年从日本青森农场藤坂支场引入,经试种鉴定表现较好,并分发到辽宁等北方稻区广泛种植。目前已在辽宁省沈阳市白塔农技站试种成功,生育期与秋光相仿。穗大、抗倒、  相似文献   

4.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杨振玉  高勇 《作物学报》1996,22(4):422-429
本文从水稻育种进步的宏观观点,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进程,由早期追求以强大生物优势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启蒙阶段进入三系法生态远缘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籼梗杂种优势间接利用阶段,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一次飞跃。现在又进入三系法、两系法籼粳有利基因交换与自由配组的籼梗杂种优势直接利用阶段,预期将产生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二次飞跃,近年研究表明,双亲遗传距离与经济优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杂种  相似文献   

5.
(续上期)2.2.2杂种优势育种 我国对蔬菜杂种优势的研究始于50年代,但是,直至60年代中期,杂种一代一直未应用于生产。70年代初,第一批用于生产的蔬菜杂种一代逐渐问世,如茄子杂种一代苏长茄(1964-1968),番茄杂种一代浦江一号和浙江1、2、3号(1970-1972),白菜杂种一代青杂早丰(1963—1971),甘蓝杂种一代“京丰一号”(1970—1973)等。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更迅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稻孤雌诱导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孤雌诱导技术就是利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水稻孤雌诱导,达到固定杂种优势的目的,在杂交稻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国内有些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水稻孤雌诱导研究。广东农科院水稻所赖来展通过孤雌诱导技术,育出的单生一号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的关键技术应存山(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传统农家品种评选与良种推广,矮化育种与矮秆良种普及,杂种优势利用与杂交稻推广,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组合)选育等阶段。在育种技术上经历了纯系育……  相似文献   

8.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承泓良陆作楣4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前景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至今国内外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并不如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那样普遍。在世界主要植棉国家中,只有印度种植的杂种棉面...  相似文献   

9.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组群杂交中籼稻亲本配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48个SSR标记将12个不育系(保持系)、8个恢复系划分为4个组群,并利用NCⅡ设计共配制96个组合,研究不同组群亲本配组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和恢复系分别被分为3和2个组群,共产生6种配组模式,两系主栽不育系×扬稻6号类群恢复系(G2×G3)、三系保持系×三系恢复系(G4×G1)、扬稻6号类群不育系×三系恢复系(G3×G1)三类配组模式杂种优势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相关不显著。生育期是三系恢复系与两系主栽不育系配组(G2×G1)杂种低产的限制因子。扬稻6号类群不育系×三系恢复系(G3×G1)是一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因此,筛选、培育与扬稻6号属于同一类群的新型不育系,可进一步拓宽现有三系恢复系的利用范围,提高籼型杂种优势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予先  陈忠友 《种子》1991,(6):17-22
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前人已作过部分研究,初步的结论是:水稻的杂种优势具有遗传多样性。那么,灿、粳交F_1代杂种优势有哪些特点呢?本文拟讨论这个问题。 1 材料和方法 1984年组成珍汕97×城堡_2、桂朝_2×城堡_2、珍汕97×密阳_(23)桂朝_2×密阳_(23)桂朝_(13)×密阳_(23)、川新糯×密阳_(23)等6个杂交组合。密阳_(23)是南朝鲜用籼梗交育成的偏籼型品种,城堡_2是日本用籼粳交育成的偏粳型品种。杂交时  相似文献   

11.
普通核雄性不育性能够满足对理想不育系选育的要求,是水稻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理想遗传元件。只要能解决其不育系繁殖问题,是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通过普通核雄性不育性的可育基因质体转化,将可育基因转移到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质体基因组中,可创造普通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繁殖出普通核雄性不育系,从而实现三系法利用杂种优势;利用可产生雄性不育性的基因如TA29-barnase通过质体转化,向质体基因组中转移,产生由细胞质中转基因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任何常规品种都能作为其保持系,转barstar可育基因系(或常规品种)作为恢复系(或父本),可同样实现三系法利用杂种优势。上述两种途径都是创造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挖掘耐冷基因并提高耐冷性对于保证水稻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高产稳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远恢2号’和‘Y58S’杂交而成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 F14)276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以SNP为分子标记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水稻的芽期耐冷性(cold tolerance at the bud bursting period,CTBP)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分析;同时对全世界范围内收集的水稻自然变异微核心(Minicore)种质群体进行芽期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水稻芽期耐冷性在水稻群体内呈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同时,在RIL群体的第9号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与耐冷性性状相关的QTL,位于区间Block73479和Block72824之间,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9.65%。进一步分析表明该QTL对水稻芽期耐冷性为负显性。结果还显示‘Y两优2号’耐冷性显著强于亲本,具有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三系杂交制种与两系杂交制种的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荣世 《中国种业》2011,(12):69-70
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及杂种优势利用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对杂交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1973年利用三系法成功制得强优势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并于几年后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20世纪70年代又开始了具有更大优势的两系法研究,并在80年代取得关键技术点的突破,两系法制种在大面积生产中呈现飞速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而广泛存在的生物学现象,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虽经历了百余年,但对其遗传机理的认识仍不甚深入。然而,在作物杂种优势的应用技术研究和杂交种的培育方面,成效斐然。本研究从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假说、水稻QTL单位点与杂种优势、QTL互作与杂种优势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进展,提出在不同的杂交水稻组合中,显性作用、超显性作用和上位性互作效应均有体现,有利显性位点的积累可能是水稻亚种内杂种高产的基础,而少数超显性位点及基因间的互作可能在亚种间杂种优势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随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机制的破解,采用在籼稻或粳稻遗传背景下,通过籼渗粳或粳渗籼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技术策略,已实现了杂交水稻高产育种的新跨跃。  相似文献   

15.
Using of AFLP Marker to Predict the Hybrid Yield and Yield Heterosis in Rice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46个水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按照NC设计获得的195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探讨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通过UPGMA聚类分析(图3),可将供试材料分为16个类群,并把来源不明的品种(系)划分到相应类群中,从而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鉴定。可见,AFLP分子标记是检测类内品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为水稻品种(系)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2)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优势、F1产量、特殊配合力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3235-0.7713之间。但相关程度还不足以预测杂种优势。增效座位和减效座位以及使用与杂种优势有关的QTL连锁标记位点可能提高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但最终解决,将依赖于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向丽 《耕作与栽培》2005,(1):F003-F003
当前,水稻发展的趋势是杂种优势利用夺高产。而杂种优势又取决于亲本材料的新进性.杂交水稻优势要提高,又必须建立在常规水稻提高的基础上。由此我国水稻研究的方针是重视杂交水稻的同时,也不放松常规水稻的研究。施秉县农科所一直坚持水稻常规良种的选育研究工作,为贵州省常规水稻生产,提供后备品种,同时,也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优良稻种资源,有力地配合好杂交水稻平衡。中籼稻“804”是近年来选育成的一个优良新品系。  相似文献   

17.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当前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的最有效途径.水稻、玉米和油菜已经普遍实现了杂种优势利用,而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缓慢.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小麦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18.
作物杂种优势群的研究及在水稻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遗传差异是杂种优势形成的基础。因此将亲本按遗传差异分群就有可能配出强优势的组合。目前,作物杂种优势群已在玉米、小麦上有了一些研究,水稻方面也开始了优势生态型的研究。本文简述了几种以遗传差异为标准和杂种优势群的构建方法,如根据系谱关系、形态形状、分子标记等来评价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并认为分子标记是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水稻生产迫切要求在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上有所突破,水稻优势生态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沈森和 《种子》1991,(3):30-32
1964年,我国袁隆平教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试种示范,1976年大面积推广,1990年全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7亿亩,增产稻谷854多亿公斤。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16年,对提高我国粮食产  相似文献   

20.
自1974年发现木豆雄性不育株以来,国际上不断对木豆核雄性不育(GMS)和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GMS)基因及其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和挖掘,最终实现了木豆杂种优势的成功利用。本文系统总结了过去30多年来,国际上木豆杂种优势机理、表现及授粉方式等基础研究,GMS、CGMS不育系及其配套制种体系研究,杂种优势强度研究,以及木豆杂交种生产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木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