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杂交中稻组合川谷优642和蓉优1015为材料,在冬水田区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收割期、干燥时间与干燥方式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收割时期、干燥时间与干燥方式4个因子及其互作效应对整精米率有极显著影响。川谷优642的整精米率比蓉优1015高,干燥时间短的处理比干燥时间长的处理整精米率高,坝晒处理比用簸箕晒的处理整精米率高。籽粒水分含量在12.27%~14.67%之间时,整精米率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3.
稻谷整精米率影响因素浅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初阳 《中国稻米》2005,11(3):40-42
本文指出,从农田到市场影响稻谷整精米率的因素主要有稻谷本身的品种质量、水稻培育条件、产后处理、加工等几个方面,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杂交中稻籽粒性状在不同生态区和施氮水平下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中稻高产品种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品种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籽粒性状与地理位置、土壤肥力和施氮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籽粒性状(粒长、粒宽、粒厚、千粒重、密度和充实率)在试验地点间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部分籽粒性状在施氮量间的差异及地点、品种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2个品种一致表现在低经度、高纬度生态和较高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基础肥力条件下,降低施氮水平,有利于增加粒长和粒宽进而提高千粒重和充实率。但品种间有些籽粒性状对生态条件、土壤肥力及施氮水平的反应存在个性差异,Ⅱ优7号更适宜于高海拔和低氮、高磷、高有机质环境条件下种植,渝香优203更适宜在低氮、高磷钾环境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5.
以20份产量差异显著的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分析高产杂交粳稻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产量结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生物产量大;穗部性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次枝梗粒数多上.穗数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一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沙培方法,对10个杂交稻组合苗期发根性状与生育后期根系SOD活性、TTC还原力及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发根数、发根鲜重和发根力与孕穗期根系TTC还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发根数还与乳熟期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TTC还原力显著负相关;发根鲜重和发根干重分别与大部分穗部性状密切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用“发根数×平均发根长”表示发根力能全面地评价杂交水稻苗期发根性状。  相似文献   

7.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两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组合间植株地上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施氮水平下16个杂交组合间的茎叶含氮量、籽粒含氮量、籽粒产量及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影响氮素利用率的植株性状不尽相同,其中收割指数、有效穗和成穗率3个性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对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在众多性状中,收割指数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相关程度最高,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表现较稳定。收割指数可作为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AMMI模型分析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MMI 模型分析了6种杂交籼稻在我国5个籼稻亚区平均整精米率,以评价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的稳定性、地区适应性等。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整精米率较高且稳定性优;Ⅱ优838、丰两优1号的整精米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D优527、金优207的整精米率虽低但稳定性较好;冈优725的整精米率较低且稳定性最差。D优527、冈优725、金优207在浙、沪、苏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两优培九、Ⅱ优838、丰两优1号在琼粤桂稻亚区、 闽台稻亚区、 皖赣鄂湘稻亚区、滇黔川渝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皖赣鄂湘稻亚区、 滇黔川渝稻亚区的交互作用小且品种辨别力弱,另外3个则不然。因此,我国籼稻整精米率以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基因效应其次,环境效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粳稻穗部性状分析及与米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2005年区域试验部分水稻新品系为试材,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分类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多的一次、二次枝梗数目、粒数和较高的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同时分析了穗部性状与米质的关系,探讨通过穗部性状选择提高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省2005年区域试验部分水稻新品系为试材,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分类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多的一次、二次枝梗数目、粒数和较高的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同时分析了穗部性状与米质的关系,探讨通过穗部性状选择提高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组合间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率组合要求最高苗数(x1)多,株高(x6)较高,倒3叶(x13)较窄,生物产量(x18)和结实率(x21)较高,上述性状与氮肥农学利用率(y)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5.8901 0.335 9x1 0.449 2x6-15.859 5x13 0.199 9x18 0.345 4x21,决定系数为89.53%。因此,这些性状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稻组合间的粒重稳定性与其库源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个籼型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剪叶、疏花及密度和氮肥处理,研究了杂交组合间千粒重的稳定性及其与穗部性状和库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26个杂交组合千粒重的极差为1.08~4.39 g,极差变异率为3.65%~14.54%,变异系数为1.42%~5.42%,千粒重的变异度与组合间每穗着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原因在于,随着杂交组合间着粒数的增加,齐穗期单位颖花占有绿叶的干物重减小,以致千粒重的极差、极差变异率和变异系数增大.每穗着粒数≤146粒的杂交组合,其千粒重的极差应≤1 g,可作为不需要通过栽培措施提高籽粒充实度的临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引进12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在建阳市进行2a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优3301、川优673、丰两优四号、深两优5814、东优1388、丰优126和SD-88等品种在产量及其他性状方面优于对照Ⅱ优838,并对表现较好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育期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以30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的关系及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间的日最低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照时数相对较低,最高苗数少,LAI和粒叶比较高,是导致结实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日降雨量少是导致日最高气温较高的直接因素,因此高温是引起结实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抽穗期耐热系数分别与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和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分蘖力强的穗数型组合抽穗期耐高温能力较强。川香858、泰优99、香绿优727、绵5优5240、内香2550、川谷优202可作为高温伏旱区的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选用27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研究了各杂交组合F1及其父本的籼粳特性与F1部分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选择分蘖力强,植株高大,结实率好的父本,可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两系杂交水稻F1的株高、秆高和剑叶叶长优势与程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两系杂交水稻F1穗长与父本叶毛密度和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父本穗节长和千粒重与父本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应衡南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中稻品种,引进16个近几年通过湖南省或者国家审定的水稻新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隆两优1377、隆两优1988、Y两优900、Y两优1998、隆两优97、荃优华占、隆两优1319、隆两优黄莉占、两优688、隆两优华占等品种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可作为中稻品种在衡南县大面积推广种植;Y两优9918、梦两优黄莉占可适当引进种植;湘两优1号、C两优华占和Y两优696作中稻栽培生育期较短,产量较低,不建议在衡南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18.
杂交稻新品种谷优2736作中稻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优2736是以不育系谷丰A和恢复系福恢2736配组育成的晚籼杂交水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谷优2736亲本的特征特性,并结合2010-2013年的制种生产实践,总结了其作中稻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稻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水稻组合80优121(中粳)和协优57(中籼)为材料,进行栽插密度试验,以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研究群体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等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和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等群体质量性状之间都呈正相关。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之间呈负相关,其中基本苗数与分蘖穗率、最高茎蘖数与茎蘖成穗率、总颖花数与结实率、有效穗数与平均穗谷重4对性状间相互关系最密切。在试验条件下,有效穗数、平均穗谷重、总颖花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因此高产栽培需在适宜穗数和总颖花数的前提下提高结实率和平均穗谷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