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禾谷类作物的多倍体育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育瑞  鲍文奎 《作物学报》1962,1(4):331-350
以小麦为母本与黑麦的可杂交性是一遗传特性,它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可杂交性的遗传分析一直进行到小麦品种间杂种F3代。杂交率低,一般表现为显性,但显性程度各品种间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与隐性的可杂交基因形成一组复等位基因。最后并提出了如何运用这一遗传规律来有效地进行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工作。  相似文献   

2.
蒋华仁  李尧权 《作物学报》1982,8(4):261-268
选用了42个普通小麦品种、9个品种间杂种 F1和一个 F2作母本,分别与苏联球茎大麦和匈牙利球茎大麦及其不同株系杂交,其中的部分品种还同黑麦进行了杂交,以研究小麦与球茎大麦的可杂交性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小麦与球茎大麦的可杂交性同小麦与黑麦的情况相似,供试的两个球茎大麦及其株系间在可杂交性  相似文献   

3.
陈伟程 《作物学报》1965,4(4):409-424
1.测定了国内外42个小麦品种与黑麦杂交的亲和力,结果,有7个原产于我国的小麦品种,其杂交结实率达到50%以上,有3个中国小麦品种,与供试的大多数国外品种一样,较难与黑麦杂交。2.小麦与黑麦杂交亲和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亲本的基因型。杂交亲和力低,在一些品种中表现为完全显性,在另一些品种中,表现为不存在显性。本试验结果,看不出小麦的穗形与杂交亲和力有密切的关系。3.黑麦花粉在杂交亲和力不同的小麦品种的柱头上,均能正常发芽。4.小黑麦不同品系的结实率与饱满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是遗传的。5.小黑麦品系内的结实率与饱满度,也常出现变异,这是由于发生天然杂交,以及因 细胞学行为不正常,使后代染色体数量发生变化所致。6.在比较了几种结实率考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取样调查法的建议。7.在讨论中认为,导致小黑麦结实率低与籽粒不饱满,有遗传的原因与细胞学的原因。作者认为,配制具有遗传差别的大量小黑麦品系,从中选出优系进行品系间杂交,是提高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的基本途径。8.小黑麦并不一定具有抗锈性。小麦亲本的抗病力,对小黑麦有较大的影响。因而在选择杂交亲本时,应该考虑到小麦亲本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倒指数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7个茎秆抗倒指数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扬麦9号和宁麦8号抗倒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抗倒指数。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显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宁麦8号具有较多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隐性基因,而望水白和苏麦3号具有控制抗倒指数遗传较多的显性基因。抗倒指数可能受3~4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相关分析表明,抗倒指数与基部第二节间粗、基部第一、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穗下节间长、株高和重心高度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8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以赤霉病病粒率为抗性指标,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存在3~4对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差异,苏麦3号、宁麦9号和扬麦158具有较多控制赤霉病抗性遗传的显性基因,对于减少它们杂交后代的病粒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小麦赤霉病抗性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赤霉  相似文献   

6.
选用豫麦3号卵圆山羊草(Ae.ovata)细胞质不育系,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刊物了研究,结果表明,T型恢复系中具有显性恢复基因,能够恢复卵圆山羊草胞质不育系的育性,普通小麦品种豫麦2 号中具有一对隐性恢复基因,显性与隐性基因间的互作方式的为基因上位作用,在讨论中对卵圆山羊草细胞质的利用价值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小麦(Triticum aeistvum L.)三级基因源,是小麦改良育种中重要的遗传资源。分子标记作为鉴定外源遗传物质的有效手段,在小麦×黑麦杂交及黑麦、小黑麦品种培育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对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分子标记在黑麦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优异基因发掘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黑麦特异分子标记在小麦×黑麦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为高效利用黑麦优异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6个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估算了各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及沉淀值等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2)降落值的高值与隐性基因有关,低值与显性基因有关;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及沉淀值等性状的高值与显性基因有关,低值与隐性基因有关。(3)除沉淀值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外,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且平均显性度(H1/D)均小于1,表现为部分显性。(4)除沉淀值外,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表现较高,说明可在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利用黑麦颈毛基因和抗白粉病性结合细胞学鉴定选育小黑麦附加系和代换系简报海林,马缘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北京100081)利用小麦与黑麦杂交将黑麦的优良性状导入小麦,既可创造小黑麦新物种,又可改良小麦旧物种,得到具有某些黑麦优良特点或超亲特...  相似文献   

10.
应用极大似然法分析小麦穗长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质量—数量性状遗传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对长穗小麦品系93(220)的主茎穗长进行了质量—数量遗传模型测验和主、微基因效应与变异估计。结果表明:长穗小麦新品系93(220)的主茎穗长为一典型的质量—数量性状,由一个主基因和若干微基因共同控制;一对隐性主基因控制穗长,附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F1代表现为部分显性,隐性主基因增加主茎穗长的效应平均为1.47,微基因遗传效应为2.83cm,隐性主基因个体主茎穗长表现为长穗。  相似文献   

11.
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选用17个高抗品种、 9个高感品种随机组合进行杂交, 通过对F1、 F2和部分BC1、 BC2的抗感鉴定结果以及F3代的追踪分析, 研究了小麦品种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小麦品种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 这一性状受多对显性基因的控制, 不同品种含有其中的一对或两对或三对, 大多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春Talkrph1b综合体为基础材料,进一步将显性矮秆基因Rht3引入其遗传背景中,创制出两个新型小麦工具材料中国春krph1bRht3和中国春Talkrph1bRht3综合体。它们的株高50~60 cm,与黑麦具有较高的杂交亲和性;它们与黑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与中国春/黑麦F1相比,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联会频率相对较高,单价体  相似文献   

13.
前言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是大部分麦区发生较重的病害,选育抗白粉病的品种是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保证。研究抗源的抗性遗传规律,是抗病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小麦抗白粉病性的遗传主要是单显性遗传,也发现单隐性遗传和双显性基因重叠作用控制的遗传。国内一些单位采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及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6个小麦亲本材料和它们的15个杂交组合F2代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 探讨了育种早代品质选择方法. 结果表明, 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沉淀值增效基因为显性, 硬度增效基因为隐性, 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可能具有双向显性. 利用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共同构造选择指数  相似文献   

15.
抗源累加杂交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贵阿1号是用抗源累加杂交的方法育成的。它是目前抗我国条锈、叶锈、秆锈和白粉病菌的主要优势小种。抗白粉病性属显性简单遗传,具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肯贵阿1号与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杂交,F_1表现抗病,F_2抗病株与感病株之比为3∶1。肯贵阿1号抗条锈、叶锈、秆锈病的遗传,初步确定为显性简单遗传。肯贵阿1号的抗三锈性和抗白粉病性容易遗传给后代,因而是一个较好的小麦新抗源。  相似文献   

16.
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应用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以6×6双列设计研究了小麦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的遗传。结果表明:小麦F_2代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沉淀值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的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显性作用大于加性作用。F_2群体中显性等位基因的频率与隐性等位基因的频率不等。本文还比较了二倍体模型与三倍体模型的异同,讨论了小麦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的改良与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黑麦重复序列在检测小麦品种中外源染色体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RAPD引物OPH20在黑麦中扩增出的特异序列pSc20H.2设计一对PCR引物pSc20ht-23/24,以来源于黑麦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45及感病对照Thatcher为亲本进行PCR扩增。并对42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及103个小麦品种材料进行检测。引物pSc20ht23/24在TcLr45中扩增出一条约750bp的条带,而在Thatcher中无扩增条带。对该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为734bp。42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检测在TcLr26中扩增出与TcLr45相同的条带,而在同样来源于黑麦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25中未扩增出该条带;中国春-Imperial黑麦附加系1R-7R中除5R外均扩增出该条带;13个1B/1R易位系小麦品种也扩增出该条带;90个地方小麦品种中有16个扩增出该条带,6个品种经系谱分析具有黑麦遗传背景,表明该标记可用于检测小麦中含有的除黑麦5R染色体之外的外源染色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河南小麦栽培历史上主推小麦品种春化及光周期基因种类及分布特点,采用STS分子标记鉴定了河南小麦栽培历史上主推的43个品种的4种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和1个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显隐性。结果表明:Vrn-A1、Vrn-B3基因位点均为隐性,Vrn-B1和Vrn-D1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7.0%、51.1%,光周期显性基因Ppd-D1a频率为93.0%,研究结果说明河南历史上主推的小麦品种中,隐性春化基因和光周期不敏感的显性基因占主导。鉴定结果还表明,43份品种的春化基因与光周期基因组合有4类,第一类为vrn-A1+Vrn-B1+vrn-D1+vrn-B3+Ppd-D1a;第二类为vrn-A1+vrn-B1+Vrn-D1+vrn-B3+Ppd-D1a;第三类为vrn-A1+vrn-B1+vrn-B3+Vrn-D1+Ppd-D1b;第四类为vrn-A1+vrn-B1+vrn-B3+vrn-D1+Ppd-D1a,其所占频率依次为:7.0%、44.2%、7.0%、41.9%。春性品种至少携带一个显性春化基因Vrn-B1或Vrn-D1,且其光周期基因一定是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冬性品种的4个春化基因位点均为隐性或仅含显性春化基因Vrn-D1,光周期敏感的隐性基因Ppd-D1b只在冬性品种中检出。通过鉴定小麦春化基因及光周期基因,我们明确了河南小麦栽培历史上主推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种类、组成特点及品种演变趋势,对改良小麦品种适应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京  孙立军 《作物学报》1993,19(2):173-178
用大麦半矮秆品种资源米麦114和尺八大麦与高秆测验种Bowman杂交的P1、P2、F1、F2及B1和B2六个世代群体为试村,研究了这两份半矮秆资源株高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之间的遗传关系。发现它们的半矮生性状均主要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千粒重由微效多基因决定,符合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式。米麦114的穗长和穗密度各受一对隐性  相似文献   

20.
普通小麦抗白粉病配合力及其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用6个亲本组配成双列杂交设计,对普通小麦抗白粉病的配合力及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粉病病情指数属于数量性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由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且以加性效应为主。低病情指数为部分显性。不同亲本之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及含有的有利显性基因数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选配杂交组合应在一般配合力高的基础上,注重其特殊配合力的选择。研究还表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