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发病不很普遍,也很少有过这方面的报道,因黄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发病前鱼类一切活动正常,对养殖户具有一定的麻痹性,不轻易被发现,呈慢性中毒症状,但到后期发病时,就很难控制。鱼类一旦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死亡率极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3.
4.
5.
农药污染对鱼类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影响,对我们做好预防工作十分必要。长期生活在含有非致死低浓度农药水体中的鱼类种群,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反应: 1.鱼类受农药的毒害引起生理生殖等机能的改变随农药的种类、性质 相似文献
6.
7.
重金属对鱼类的危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环境污染成为世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业的三废、农业的杀虫剂以及城市的废弃物等等,使水环境受各种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鱼类易于得病和死亡。重金属作为一类主要的污染物,其对鱼类的毒害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就重金属污染对鱼类免疫、呼吸强度、呼吸运动、生理生化作用以及基因毒性等方面的危害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加大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技术和政策投入力度。1重金属离子对鱼类免疫的… 相似文献
8.
有害赤潮藻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赤潮灾害的多发性和普遍性极大危害了海产养殖业和渔业资源,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1,2]。在赤潮灾害中,鱼类的大量死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占相当大的比重[3],在我国,1998年春季南海的一次特大赤潮造成了大规模的养殖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在这类赤潮灾害中不仅渔业资源和鱼类养殖业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影响,毒素在鱼类体内的累积威胁着食用者的生命安全[4]。因此,科学家们针对有害赤潮藻及其毒素对鱼类的影响开展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一、水鸟新安江水库的水鸟共有10多种,少数种类在水库筑巢育雏,繁衍后代,属留鸟,多数属冬候鸟,即每年秋末从北方迁飞本水库,翌年春末飞离水库向北方迁飞,在新安江水库栖居的时间约半年。 相似文献
10.
11.
2.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病害对策对于细菌性病害,主要是控制鱼塘水体中致病细菌的繁殖,将其数量抑制在发病数量级以内。这就要求平时定期消毒,每7~10天用“鱼菌净”、“鱼菌净2号”、“菌敌”或强氯精消毒一次,阻止致病细菌的过度繁殖。发生细菌性病害后,要用消毒剂连续消毒2次,同 相似文献
12.
13.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霉菌(Mold)是真菌(Fungi)的一部分,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农产品中产生的一种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饲料中霉菌毒素中毒问题早已存在,但直到1960年英国"火鸡X病"爆发,霉菌毒素中毒才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已知能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有150余种,霉菌毒素约有300多种. 相似文献
14.
15.
氧化脂肪对鱼类危害的病理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脂类在鱼、虾类生命代谢过程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为鱼虾类提供能量 ,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运输 ,提供必需脂肪酸和某些激素、维生素的合成原料 ,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 ,节省蛋白质。脂肪氧化酸败是指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物或分子量较低的醛、酮、酸等复杂混合物的过程。氧化酸败油脂产生大量具有不良气味的醛、酮等低分子化合物和过氧化物 ,这些活性化合物与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或其他脂类作用除引起饲料适口性下降 ,营养价值及消化率降低外 ,低分子醛…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养殖水环境亚硝酸盐对优质鱼类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和监测60口优质鱼类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共31项,统计结果,鱼类患病的池塘亚硝酸盐含量比未患病的池塘高,其含量均值分别为0.176和0.095mg/l,以彭泽鲫鱼为实验材料,测定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鲫鱼血液中MHB随NO2-N浓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增关系。据实验结果统计分析,1.8和0.8mg/l分别为48和96h毒性影响的临界值。养殖水体增加足量溶氧、适量氧化剂、氯离子和消化细菌,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