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侵蚀黑土容重空间分异与地形和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黑土侵蚀和重点治理的典型流域——黑龙江省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案例,通过田间取样和测定、数字高程模型(DEM)导出、遥感影像(Landsat-7ETM+)解译分别获得容重、地形因子和土地类型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探讨侵蚀黑土表层土壤容重空间分异与地形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小流域尺度上,黑土土壤容重变异(14%)和空间自相关性(块金值/基台值。Co/Co+C=41.18%,变程2402m)均属于中等强度。坡位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容重变异的最突出因素。地形是控制空间白相关性的主要结构因素。土地垦殖、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等随机因素强烈地影响了土壤容重的空间自相关性,有48.3%的农田耕层土壤容重过大,结构不良。目前黑土小流域的侵蚀治理方式是适合的,也是很成功的。但在保证土壤不再移位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即培肥土壤是又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以长汀县朱溪流域为例,采用ArcGIS中的克里金插值法生成流域土壤稀土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图,采用地形分析功能模块生成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和坡向,通过空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地形因子对稀土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朱溪流域表层土壤稀土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特征;②稀...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砖窑沟流域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砖窑沟流域为例,依据2003年和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统计分析(SPSS)软件,进行了基于10m×10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基于栅格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关系的综合分析是从数量上准确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有效方法;砖窑沟流域的海拔、坡度、坡向的平均值分别为1069m、19.24°和279°(西坡);采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sin(坡向)和cos(坡向)平均值绘制坡向分布图,可直观地显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农田和宜林荒山共占流域总面积的80%左右,二者的分布和变化控制着整个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布格局。农田主要以坡地和梯田的形式分布于坡上、峁顶和梁顶,坡度较低,而海拔较高,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而宜林荒山往往分布于坡度较大而海拔较低的位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反映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的地形地貌特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可在短时间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制约性更加凸显。以地形特征明显的重庆都市区为例,以DEM数据和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提取2010年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坡度数据,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在不同高程等级、坡度等级以及地形位等级中的分布指数,分析重庆都市区2010年的土地利用在地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都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等级下分布指数的分异特征明显;在各地形因子等级区域中,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突出;随着城市用地扩张,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在高程为500~1 200 m的平地、400~600 m的低缓坡以及500 m以下的高缓坡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竞争趋势,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点区域;伴随城市扩展,建设用地侵占耕地和陡坡耕地大量存在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5.
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71,自引:4,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区面积为7.5m×7.5m的冬小麦农田,用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分别测定了表层0-15cm土壤含水量和体积含水量,并用θv/θg求得土壤的容重。小区内测定网格单元为0.5m×0.5m。根据测定结果,用常规统计方法计算了均值,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传统统计特征值,并指出了用该方法表示土壤特性引起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空间分异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7.
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K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而Mg及其他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OM、N、P、K几种大量元素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Ca、Mg、S与海拔呈负相关;N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Ca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OM、N、P与坡向呈负相关,Ca、Mg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K、S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地形地貌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空间关系,为进一步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以及进行土壤改良和耕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流沙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流沙河流域为例,对该流域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流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布指数和基于DEM数据提取的高程、坡度、坡向,分析该流域1976—2010年各地类在不同地形因子下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有林地在较高海拔,较大坡度,北坡区域占有优势;茶园主要分布在1 200~1 400m海拔的东坡和南坡,坡度对其分布影响较弱;橡胶园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600~1 000m海拔,坡度较缓,东坡和南坡区域;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坡度较缓,无坡向的平地;轮歇地在1 000~1 600m的东坡和南坡占优,坡度对其分布影响较小;水田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缓坡,无坡向的平地。[结论]流沙河流域有林地和传统耕地不断被开垦为橡胶园和茶园等经济种植园,橡胶种植有向高海拔、陡坡与北坡发展趋势,使有林地分布进一步破碎化。为维持该流域生态稳定性,应严格控制好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护好现存的热带森林。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4,(4):857-862
以典型紫色土丘陵区万安小流域(12.10 km2)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2011年4月(旱季)和8月(雨季)采集的55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小流域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磷含量均值介于0.42~0.73 g kg-1,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全磷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呈现为水旱轮作田旱地林地;(2)相同土地利用类型旱季(4月)、雨季(8月)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3)水旱轮作田、旱地土壤全磷的中等空间相关性,表明其受到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林地的强烈空间相关性表明其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结构性因素的作用;这表明在确认磷负荷风险地点、评估污染物迁移潜力及流域土壤资源管理时,应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全磷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黄土区不同土层土壤容重空间变异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容重(ρ_b)是土壤最基本物理性质之一,是衡量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碳氮贮量估算的重要参数。为探明黄土区不同土层ρ_b的分布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在黄土区布设243个样点,获取0~10、10~20和20~40 cm土壤ρ_b及环境因子,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土层ρ_b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逐步回归和传递函数方程对ρ_b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黄土区不同土层ρ_b均为中等程度变异,ρ_b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层农地ρ_b最大,其次为林地和草地。0~10、10~20和20~40 cm土壤ρ_b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指数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变程为22~780km。粉粒含量、坡度、海拔、多年平均降水量、气温、干燥度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区域尺度黄土区ρ_b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基于相关因子建立的传递函数模型可以解释0~40cm深度ρ_b变异的38%~52%,且预测效果优于逐步回归方程,可用于田间条件下ρ_b空间分布特征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2 755个详细调查的剖面样地和23 536个土壤样品,定量研究了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后寨河小流域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分别为25.07g/kg和5.23kg/m~2,剖面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0.71g/kg和10.21kg/m~2,两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10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为1.48×10~8 kg,20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为2.65×10~8 kg,3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3.43×10~8 kg,100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5.39×10~8 kg。各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块金值C_0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0—100cm的块金值C_0最大。4种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为中部低,四周高,南部最低的趋势。海拔、坡度、岩石裸露率和石砾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朱溪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溪河小流域属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小流域,研究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流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3S”技术,应用FRAGSTATS 3.3软件,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及景观水平,对朱溪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流域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偏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耕地、园地等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较高,但无明显破碎化现象,流域景观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3.
小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以四川省资阳市松涛镇的响水村小流域为研究背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小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均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总趋势大都具有条带状和斑块状的特点,旱地、果园、裸地的土壤全氮、有机质普遍缺乏,特别是处于坡顶的裸地,应成为今后的控制重点,此外,旱地、果园的水溶态养分高值分布区也应给予高度重视。方差分析与均值比较表明:土地利用对全氮、有机质、全磷、水溶性磷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1),其影响程度为有机质>全氮>全磷>水溶性磷,而全钾、硝态氮则不受土地利用的显著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紫色土钾素含量更倾向于土壤母质中所含矿物的控制,而土壤硝态氮的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有更为重要的因素(如施肥、降雨、径流)制约着硝态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土壤容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土壤属性,也是土壤改良的重要依据,对土壤容重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了解有助于生产管理及土壤改良方案的实施。本研究通过系统采样,测定了毕节市植烟区653个样点的土壤容重、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分析了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结果表明:毕节市植烟土壤容重平均为1.20g/cm~3,变异系数为12.4%。在空间上,土壤容重以西部为高,中部略低。土壤母质及土壤类型对土壤容重影响较大,其中,红色风化壳及砂页岩类土壤容重较高,而粗晶岩发育土壤容重最小;土壤类型中,以紫色土容重最高,而水稻土最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P<0.01)。依据植物生长特性,结合土壤质地分级,本研究给出了七星关与威宁的部分地区为土壤容重改良的重点区。  相似文献   

15.
选取重要水源地东圳库区为研究区,利用GIS和SPSS技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从强到弱的顺序是园地>耕地>未利用地>居民地>草地>林地;②不同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强度主成分分析得出各相关因子贡献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园地>耕地>未利用地>居民地>草地>林地;③通过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最后,通过分析结果对研究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可为东圳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异规律,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小流域尺度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含水率之间呈极显著差异,其顺序为:农田>草地>林地>灌木地;土壤含水率在土壤剖面上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地形条件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其中梯田>沟底>坡地>峁顶;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顺序为坡下>坡上>坡中,不同坡向间为阴坡>阳坡。上述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在小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和地形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相关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水分管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植被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朱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朱溪小流域东部和西部进行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地为朱溪小流域的基质景观,主要分布于东部;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主要分布于西部;②东部景观优势显著,基本上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性分布,异质性低,多样性指数小,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大,林地优势突出;西部景观类型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大,破碎化程度大;③人为活动与地形为东部、西部景观格局形成的主导原因。西部人口分布密集,地势低,东部人口分布稀少,地势高,在其长期影响下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