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柽柳退化林更替改造的最优林分模式,指导生产中天然次生柽柳林的保护与改造,以黄河三角洲次生柽柳退化林更替改造形成的4种林分和未进行改造的次生柽柳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分(生长)状况、林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征等方面的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次生柽柳退化林分更替改造5 a后的林分状况(林分郁闭度、林木保存率、胸径、树高、冠幅)虽因林分模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都明显好于次生柽柳退化林分。(2)在植被的种类和生长情况方面,更替改造后形成的林分生境明显好于次生柽柳退化林,林下植物种类增多,耐重—中度盐碱植物种类减少,耐轻—中度盐碱植物种类增加。(3)更替改造的4种林分在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指标上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密度、pH值和含盐量呈降低趋势,土壤理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4)对林分(生长)状况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综合评价分析显示,更替改造的4种林分模式和未进行改造的柽柳退化林分的效应综合评价为:刺槐林白榆林白蜡林盐柳林次生柽柳退化林。依据柽柳退化林更替改造的4种模式在林分状况、林地土壤理化指标、林下植被的比较分析及综合评价,以刺槐林为最佳,白榆林次之,白蜡林较差,盐柳林最差,不宜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最优的林分更替改造模式,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退化林分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种衰退林分及各自不同更替改造模式的生长、土壤及植被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①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林更替改造的不同模式在郁闭度、林木保存率和生长状况方面差异较大,总体上混交林好于纯林,耐盐能力强的树种好于耐盐能力差的树种。②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林的不同更替改造模式在土壤理化性能上皆得到提高,均能提升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不同更替改造模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的pH值和含盐量;两种衰退林分经更替改造为不同模式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得到较大改善,随着林分模式的不同,其提高程度差异较大。③不同林分模式的植被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更替改造模式的生境好于衰退林分,出现耐盐能力较低的植物,其植被种类增多,但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耐荫植物出现,耐干旱耐盐植物种类减少。[结论]综合分析两种衰退林分更替改造不同模式的林分生长、土壤及植被,在衰退白榆林分的更替改造中,以竹柳刺槐白榆混交林模式为最佳,白榆纯林次之,刺槐纯林亦可考虑,竹柳纯林模式则不宜选择;在衰退八里庄杨林分更替改造的两种模式中,白榆纯林为最好,盐柳纯林最差,不宜选用。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不同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持水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以无林地作为对照,调查刺槐臭椿混交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白蜡混交林、刺槐纯林4种林分不同土壤层的盐碱度、容重和孔隙度、枯落物层和土壤持水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除刺槐白蜡混交林土壤表层有一定的返盐现象外,其余林分均具有一定的压盐抑盐效果,且pH值多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2)不同混交林的枯落物层总蓄积量范围为2.03~12.15t/hm2,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表现出造林地显著高于无林地,但是刺槐混交林略小于刺槐纯林;(3)不同林分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其蓄积量的趋势基本一致,在3.79~19.59t/hm2之间,有效持水量在2.74~13.48t/hm2之间,二者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4)与无林地相比,林地的土壤容重显著减小,而土壤孔隙度增加,其中混交林好于纯林,其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刺槐白蜡混交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臭椿混交林、刺槐纯林、无林地。因此,为发挥刺槐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等方面的作用,建议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模式的改良土壤效果,以改造后的棉田、纯林(白蜡林)、农林间作(白蜡+棉花)、混交林(白蜡+刺槐)为研究对象,未改造的重度退化刺槐林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不同改造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养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改造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土壤剖面表层普遍高于20-40cm土层,农林间作与混交林在退化刺槐林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棉田属于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虽能暂时提高表层土壤的养分,但不利于土壤的持续利用。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和土壤养分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来指示该区域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4种改造模式土壤酶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农林间作、纯林、棉田。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等改良土壤效应来看,混交林和农林间作改造模式较好,其次为纯林,棉田不宜作为长期营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道路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道路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应,选取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混交林、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林、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林、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林4种盐碱地道路防护林类型,并以裸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容重和孔隙度、pH值和含盐量、土壤养分及C、N、S含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与裸地相比,不同道路防护林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显著效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随着林分类型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混交林地土壤通气、透水性及压碱抑盐效果好于柽柳灌木纯林的,而旱柳林和白蜡林地的则较差.②不同道路防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速效性养分含量均有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混交林>柽柳林>白蜡林>旱柳林,分别比裸地的增加49.5%,38.8%,18.9%,5.7%.③不同道路防护林下的C、N、S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元素含量表现为:C>S>N.N含量表现为混交林>柽柳林>白蜡林>旱柳林,分别是裸地的2.8,2.2,1.5,1.1倍.C、S含量均表现为混交林>柽柳林>裸地>白蜡林>旱柳林,并且混交林、柽柳林、白蜡林的碳氮比均小于25:1.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低质低效人工刺槐林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分析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树高、胸径、材积、郁闭度、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pH值及含盐量共14个树木形态及土壤理化指标,对黄河三角洲退化人工刺槐林进行分类与评价。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树龄结构较为单一,仅依据以林分生长过程和林分结构为主的低质低效林分类标准不适合该区域退化人工刺槐林,需将树木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起来进行分类与评价。(2)主成分分析表明,表征低质低效人工刺槐林的因子根据其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土壤容重、孔隙度、林分郁闭度、树木材积、有机质和含盐量。(3)聚类分析表明,林分类型可划分为生长潜力型、轻度低效型、中度低质低效型、极度低质低效型和重度低质低效型5种类型,并依据参数值对其类型特征、产生原因及宜采取的经营措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林分长期生长特征的基础上,以未造林荒地为对照,系统研究黄河三角洲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林、刺槐白蜡混交林和白蜡纯林等人工林地土壤的水盐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人工刺槐林的退化程度越高,其林地表层土壤含水量越低,深层土壤盐分含量则越高。与刺槐、白蜡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土壤盐分则较低。春、秋、冬三季,严重退化刺槐林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而轻度退化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较复杂。春、冬两季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夏季则相反,而秋季逐渐降低。混交林及相应纯林的土壤含水量在春季随土层深度增加均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夏季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混交林高于纯林;秋、冬季时纯林土壤含水量由表层向深层递减,混交林则先下降后上升。轻度退化刺槐林的土壤含盐量在全年中均较低,而严重退化刺槐林深层土壤含盐量较高。相比之下,混交林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能力最强,刺槐纯林次之,白蜡纯林最弱。总之,在滨海盐碱地区营造人工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明显影响土壤中水分、盐分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刺槐林的4种改造方式,即棉田、白蜡林、白蜡+刺槐(混交林)、白蜡+棉花(农林间作),以未改造的重度退化刺槐林地作为对照,对改造5a后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容重、孔隙度、盐碱状况及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4种改造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排序均为:混交林>白蜡林>农林间作>棉田;混交林、农林间作、白蜡林、棉田改造方式下的磷酸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3.5,3.2,1.7,1.6倍。(2)改造林地的土壤容重、含盐量均表现降低趋势,其均值大小均表现为:混交林<农林间作<白蜡林<棉田,分别比对照下降14.5%,12.3%,9.0%,7.7%和35.3%,27.9%,13.2%,7.4%;总孔隙度表现为增大趋势,棉田、白蜡林改造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增碱负效应。(3)改造后土壤养分增加显著,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K总体表现为混交林改造方式下最高,农林间作高于白蜡林,棉田波动较大。混交林和农林间作改造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总体改善效果较好,建议作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主要改造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混交林细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混交林及纯林细根空间分布格局,选取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采用土柱法取样,从细根生物量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根长密度等方面研究盐碱地中不同林分中树木细根的垂直分布情况,从细根生物量分析不同林木细根垂直分布情况,研究不同人工林细根分布差异及土壤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在细根的生物量、表面积、体积、根长等方面都显著高于臭椿刺槐混交林和刺槐纯林;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95.77%细根生物量分布在0~60 cm土层,臭椿刺槐混交林85.37%细根生物量分布在0~40 cm土层,而刺槐纯林的细根在土壤中分布则比较均匀,0~40 cm土层细根占生物量总量的66.38%。绒毛白蜡细根生物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林木。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细根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刺槐纯林;臭椿刺槐混交林高于刺槐纯林,差异不显著。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细根总根尖数分别是刺槐纯林的2.34倍、1.23倍,总分叉数分别为刺槐纯林的6.15倍、1.66倍。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树木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细根生物量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适当的混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增强植物吸收土壤营养物质的能力,混交使人工林在盐碱立地条件下适应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华家岭低效防护林带改造对林地土壤蓄水性能的影响,在华家岭防护林分布区选取生长不良的低效杨树纯林和改造后的云杉纯林、云杉×杨树、云杉×油松、云杉×落叶松混交林5种典型林带类型,对其土壤物理性状和蓄水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0—100cm,5种林型土壤含水量均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平均土壤含水量表现为云杉纯林(25.10%)云杉×杨树林(24.13%)云杉×油松林(21.80%)云杉×落叶松林(21.42%)杨树纯林(18.20%);(2)0—40cm,云杉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平均土壤非毛管蓄水量、毛管蓄水量、总蓄水量均高于杨树纯林。亚表层(20—40cm),云杉纯林、云杉×杨树林、云杉×油松林、云杉×落叶松林的毛管蓄水量较杨树纯林增加15.96%,6.65%,17.89%,10.83%,总蓄水量较杨树纯林增加14.33%,13.78%,19.57%,16.28%;(3)云杉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和总蓄水量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好于杨树纯林,表明杨树低效林改造对提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及生态优势度指数对胶南沿海防护林4种梯度带8种植被模式下的人工森林群落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模式的多样性较低,不同梯度带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35~2.52和0.84~5.69。从沿海至内陆沿不同梯度带,多样性状况逐渐变好。灌草带中柽柳+草本模式好于紫穗槐+草本模式的多样性状况;基干林带中黑松+刺槐+火炬松+白蜡混交林的多样性好于黑松纯林和刺槐纯林模式;丘陵水土保持林带的黑松纯林好于黑松+麻栎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刺槐纯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氮(TN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中,腐殖质层DOC和TSN含量显著大于0-20和20-40cm层土壤。刺槐+臭椿混交林的DOC含量最高,为257.70mg/kg。另外,总氮(TN)和TSN含量分别为1065.79和55.80mg/kg,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林型。各层土壤DOC和TSN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刺槐+臭椿混交林 > 刺槐+白榆混交林 > 刺槐纯林 > 刺槐+白蜡混交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DOC和TSN与土壤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含盐量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低效防护林形成的机理,选取林地破损的杨树林分(杨-1)为研究对象,以林地未受到破损的杨树林分(杨-2)为对照,对其林分生长情况、林地土壤及林下植被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杨-1林分的郁闭度、林木保存率都要明显低于对照杨-2,林木生长因子的胸径、树高比对照略低,但枝下高和冠幅2个因子与对照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杨-1林分外观生长情况明显比对照杨-2差,林木叶片受盐害的株数远高于对照。(2)杨-1林分的林地土壤密度、孔隙度、盐碱状况、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速效钾、有效磷和速效氮含量)等理化性质指标与对照杨-2相比,均明显变差,差异在显著-极显著水平。(3)杨-1林分的植被种类和植被生长量均低于对照杨-2,生长状况亦较对照差,其林下植被中湿生植物数量减少,原不耐盐植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较为耐盐耐旱的植物。  相似文献   

14.
低效林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调查分析广西苍梧县低效马尾松、湿地松纯林经采取异龄混交荷木、大叶栎等阔叶树种的改造措施后土壤理化性状及水源涵养功能,表明:1)低效林改造后,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得到提高,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2)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渗透性能得到显著提高;3)与低效马尾松纯林(2166 t/hm2)和湿地松纯林(2 075 t/hm2)相比,马尾松+荷木、湿地松+荷木和湿地松+大叶栎林地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分别达到2 543、2506和2 483 t/hm2;4)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幅度大于20~40 cm土层。低效林混交荷木、大叶栎后,改造效果明显,是低效林改造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沿坝地区3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利用熵权法对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针阔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纯林;有效拦蓄量:针阔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纯林。(2)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回归方程为Q=alnt+b(R~20.97),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回归方程为V=Kt~n(R~20.94)。(3)3种林分类型土壤总孔隙度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土壤持水能力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油松纯林;3种林分土壤层的初渗速率差距比较大,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油松纯林;林分的稳渗速率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油松纯林;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回归方程为:f=at~(-b)(R0.96)。(4)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出的权重大小排序为: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土壤持水力初渗速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枯落物蓄积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3种林分类型综合评分排序为:针阔混交林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为最优的水源涵养林,其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功能最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尾巨桉人工林(纯林)、尾巨桉+杂交相思混交林模式A(水平分布排列1行桉树+1行相思树)、尾巨桉+杂交相思混交林模式B(纵向分布排列2列桉树+2列相思树)三种不同造林模式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三种林分凋落物现存量为1.87~3.52t·hm-2,表现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5.05~9.12 t·hm-2,有效拦蓄量为3.92~6.91 t·hm-2,均表现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3)三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均值为1.297~1.340 g·cm-3,表现为桉树纯林最大,混交模式B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值为5.02%~6.61%,土壤总孔隙度均值为44.86%~45.72%,均表现为混交模式B>混交模式A>桉树纯林;(4)三种林分土壤(0~60 cm)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为891.80~914.33 t·hm-2和100.33~132.07 t·hm  相似文献   

17.
南亚热带杉木林改造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的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不同树种配置对杉木纯林改造中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南亚热带地区不同树种配置、林龄11 ~12a的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林龄13a杉木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为对照,比较不同林分0~ 25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pH值为4.15 ~4.71,速效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为81.4 ~ 152.8和0.93 ~ 2.39 mg/kg,杉木林pH值为4.06,速效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为30.8和0.76 mg/kg,前者比后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全磷质量分数除林分C(0.45g/kg)较高外,其余混交林(0.14 ~0.32 g/ks)均小于杉木林(0.34 g/kg);其他指标在不同林分间无一致变化规律.杉阔混交林的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25~0.64之间;其中,米老排+枫香+香樟+盆架子+杉木、米老排+香樟+阴香+火力楠+杉木、米老排+枫香+香樟+尖叶杜英+杉木3种树种配置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大于0.6,表现出较强的土壤改良能力;米老排和香樟树种的土壤改良能力较强,而海南蒲桃和大叶紫薇较差.3种土壤质量指数较大的树种配置,可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杉木纯林改造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的混交林林分类型,为山东省石灰岩山地森林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典型石灰岩山地5a生8种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以侧柏纯林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混交林林分的生长状况、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效益、林地土壤水文效益、土壤减蚀效益3个方面的13个指标(郁闭度、冠幅、树高、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饱和贮水量、稳渗速率、渗透时间、减蚀量、枯落物层厚度)研究其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好的是苦楝侧柏混交林,其次是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结论]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优于纯林,其中苦楝侧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佳,适宜石灰岩山地。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作为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有着长远的经营历史,其用途非常广泛,利用率较高。基于此,结合近自然理论与实践经验对马尾松纯林进行改造。每667 m2选定20~25株作为母树,通过疏伐与择伐相结合的手段,适当地补植阔叶树,从而促进林木生长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通过20%、40%的间伐强度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通过间伐马尾松林分都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增长林分的抗逆性以及使土壤得到改良。但相比之下,40%的间伐强度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油松与沙棘带状混交试验,以油松纯林为对照,研究了两类样地水土保持指标、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指标及林木生长情况变化.结果表明,油松沙棘混交林样地枯枝落叶厚度、总量、容水量分别比纯林提高了104.8%.90.8%,83.4%,油松沙棘混交林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通透速度分别比纯林提高了110.%,132.1%,66.7%;混交林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的效益,减轻病虫害.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